5月13日晚,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研究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海外人才」特聘教授羅蘭•博爾(Roland Boer)在人文樓二層會議室作了主題為「中國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與宗教」(Marxism and Religion Reconsidered in a Chinese Context)的演講。文學院文藝學王敦副教授與院長助理張靖博士參與了講座的討論。
講座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馬克思著名論斷「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中「鴉片」的意涵、馬克思對於「拜物」(fetish)一詞的化用以及恩格斯對於基督教特質中革命之維的探索。
羅蘭•博爾教授從鴉片在當下的普遍負面意涵出發,指出在中國式的語境中,鴉片還是殖民壓迫與欺凌、王朝失效與崩潰等一系列近代民族恥辱經驗的表徵。通過對於馬克思本人及其所處時代的考察,羅蘭•博爾教授對於「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所出原文進行了語境還原式的解讀:馬克思在選擇「鴉片」來喻指宗教時,同時為其賦予了正面和負面的雙重意涵。宗教裡的苦難不僅僅表現了現實中的苦難,同時還通過構建對於更為美好生活的想像,進而構成了對現實生活的抗議與批判。而作為喻體的鴉片,在十九世紀的歐洲,是一種窮人常用的有效廉價藥品,是藝術家與作家的靈感之源,但同時它致癮致病的弊端也被發現,因而鴉片成為稱頌與譴責的聚焦點。馬克思本人使用鴉片作為藥物的經驗,也深化了他對於鴉片的雙重認識。於此相應,宗教可以成為希望之源,亦可以是傷害之根。回到近代中國的語境,對於鴉片的抵制——無論是清王朝、太平天國還是共產主義運動——都可看作是對於殖民主義的抗拒。
馬克思對宗教關注的核心與「揚棄」(aufhebung)這一概念有關。揚棄意味著轉變與終結。而馬克思對於宗教的揚棄,則涉及到「拜物」(fetish)的概念。在馬克思筆下,拜物是一種資產與權力的轉移:人類將資產變為一種客體,而這種客體似乎具有了生命、權力以致影響人類的能力。在這轉移過程中,人類則失去了他們的權力。羅蘭•博爾教授追溯了「拜物」一詞的起源及其指涉「原始宗教」的普遍意涵,以及馬克思在基督教藝術、宗教規劃、金錢作為基督式中介和人的異化等論域中對拜物概念的轉用。馬克思在提出「商品拜物教」的命題後,進而將「拜物」推衍至更為廣泛的資本主義特質,提出資本主義拜物教中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的「三位一體公式」,其主導要素是資本。而在資本要素中的拜物性則集中體現為對於金錢生產金錢的篤信。關於中國語境下的「拜物」,羅蘭•博爾教授則著重討論了列寧「以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辯證性命題。
羅蘭•博爾教授之後論證了恩格斯與馬克思二者思想之間的密切關聯,並著重探討了恩格斯對於宗教(基督教)作為一種革命性運動的終身思考。一方面,恩格斯對於宗教欺騙性和反動性的批判屢見不鮮;另一方面,他也反覆強調基督教的革命性潛質。恩格斯在其早年的研究中就提出革命性的基督教傳統,並在晚年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宗教和政治的意義上,基督教的本質都是革命性的。這種革命性具體表現為早期基督教對於被剝削窮人的拯救、與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相似性、財產公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最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馬克思則在基督徒—羅馬帝國與國際工人運動—資本主義之間做了比附。在中國語境中,羅蘭•博爾教授分析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基督教的革命性之維、對聖經的激進政治化解讀、激進的社會經濟規劃、對中國傳統和基督教釋經的轉化以及對農民的動員。
在交流互動環節,現場師生就「fetish」一詞的中譯問題、以基督的中介作用比附金錢的中介作用是否恰當、拜物是否具有正面的向度、「鴉片」在中國的歷史與當下語境中的其他意涵、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經濟學倫理、馬克思的信仰、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等問題與羅蘭·博爾教授展開了討論。
此次活動是「視界人文講座」(Perspectives: Lecture on Humanities)的首場講座。「視界人文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主辦,旨在邀請當代海外人文學術界最富創造力與影響力的學者與人大學子交流,倡導人文關懷、多元對話與前沿意識。
羅蘭·博爾(Roland Boer),當代最富創造力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之一。 1961年出生於澳大利亞,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哲學博士,現為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研究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海外人才」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與政治、馬克思主義聖經批評、宗教批評理論。撰寫有《天國的批判:論馬克思主義與神學》、《宗教批判:論馬克思主義與神學》(三卷本)、《馬克思主義聖經批評》、《叩擊天堂之門:聖經與大眾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