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博爾講授「中國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與宗教」

2021-01-15 人大新聞網

5月13日晚,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研究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海外人才」特聘教授羅蘭•博爾(Roland Boer)在人文樓二層會議室作了主題為「中國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與宗教」(Marxism and Religion Reconsidered in a Chinese Context)的演講。文學院文藝學王敦副教授與院長助理張靖博士參與了講座的討論。

講座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馬克思著名論斷「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中「鴉片」的意涵、馬克思對於「拜物」(fetish)一詞的化用以及恩格斯對於基督教特質中革命之維的探索。

羅蘭•博爾教授從鴉片在當下的普遍負面意涵出發,指出在中國式的語境中,鴉片還是殖民壓迫與欺凌、王朝失效與崩潰等一系列近代民族恥辱經驗的表徵。通過對於馬克思本人及其所處時代的考察,羅蘭•博爾教授對於「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所出原文進行了語境還原式的解讀:馬克思在選擇「鴉片」來喻指宗教時,同時為其賦予了正面和負面的雙重意涵。宗教裡的苦難不僅僅表現了現實中的苦難,同時還通過構建對於更為美好生活的想像,進而構成了對現實生活的抗議與批判。而作為喻體的鴉片,在十九世紀的歐洲,是一種窮人常用的有效廉價藥品,是藝術家與作家的靈感之源,但同時它致癮致病的弊端也被發現,因而鴉片成為稱頌與譴責的聚焦點。馬克思本人使用鴉片作為藥物的經驗,也深化了他對於鴉片的雙重認識。於此相應,宗教可以成為希望之源,亦可以是傷害之根。回到近代中國的語境,對於鴉片的抵制——無論是清王朝、太平天國還是共產主義運動——都可看作是對於殖民主義的抗拒。

馬克思對宗教關注的核心與「揚棄」(aufhebung)這一概念有關。揚棄意味著轉變與終結。而馬克思對於宗教的揚棄,則涉及到「拜物」(fetish)的概念。在馬克思筆下,拜物是一種資產與權力的轉移:人類將資產變為一種客體,而這種客體似乎具有了生命、權力以致影響人類的能力。在這轉移過程中,人類則失去了他們的權力。羅蘭•博爾教授追溯了「拜物」一詞的起源及其指涉「原始宗教」的普遍意涵,以及馬克思在基督教藝術、宗教規劃、金錢作為基督式中介和人的異化等論域中對拜物概念的轉用。馬克思在提出「商品拜物教」的命題後,進而將「拜物」推衍至更為廣泛的資本主義特質,提出資本主義拜物教中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的「三位一體公式」,其主導要素是資本。而在資本要素中的拜物性則集中體現為對於金錢生產金錢的篤信。關於中國語境下的「拜物」,羅蘭•博爾教授則著重討論了列寧「以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辯證性命題。

羅蘭•博爾教授之後論證了恩格斯與馬克思二者思想之間的密切關聯,並著重探討了恩格斯對於宗教(基督教)作為一種革命性運動的終身思考。一方面,恩格斯對於宗教欺騙性和反動性的批判屢見不鮮;另一方面,他也反覆強調基督教的革命性潛質。恩格斯在其早年的研究中就提出革命性的基督教傳統,並在晚年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宗教和政治的意義上,基督教的本質都是革命性的。這種革命性具體表現為早期基督教對於被剝削窮人的拯救、與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相似性、財產公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最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馬克思則在基督徒—羅馬帝國與國際工人運動—資本主義之間做了比附。在中國語境中,羅蘭•博爾教授分析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基督教的革命性之維、對聖經的激進政治化解讀、激進的社會經濟規劃、對中國傳統和基督教釋經的轉化以及對農民的動員。

在交流互動環節,現場師生就「fetish」一詞的中譯問題、以基督的中介作用比附金錢的中介作用是否恰當、拜物是否具有正面的向度、「鴉片」在中國的歷史與當下語境中的其他意涵、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經濟學倫理、馬克思的信仰、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等問題與羅蘭·博爾教授展開了討論。

此次活動是「視界人文講座」(Perspectives: Lecture on Humanities)的首場講座。「視界人文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主辦,旨在邀請當代海外人文學術界最富創造力與影響力的學者與人大學子交流,倡導人文關懷、多元對話與前沿意識。

羅蘭·博爾(Roland Boer),當代最富創造力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之一。 1961年出生於澳大利亞,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哲學博士,現為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研究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海外人才」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與政治、馬克思主義聖經批評、宗教批評理論。撰寫有《天國的批判:論馬克思主義與神學》、《宗教批判:論馬克思主義與神學》(三卷本)、《馬克思主義聖經批評》、《叩擊天堂之門:聖經與大眾文化》等。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完整準確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我們應堅持這些論述所體現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原原本本地研讀和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此基礎上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規避幾種不正確的解讀方式   我國學者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態度總體上是端正的,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解讀總體上科學有效。但毋庸諱言,當前學界在這個問題上也存在一些需要努力規避的不良傾向。
  • 拆穿「有機馬克思主義」的畫皮
    馬克思的無神論觀點在對宗教的態度上表現的極為鮮明。馬克思關於宗教的論述對於稍懂一點馬克思主義的人來說都是常識。馬克思對宗教性的認定和比喻是:「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因此,馬克思不僅批判宗教,而且認為應該廢除宗教。
  • 毛澤東講授的《辯證法唯物論》-光明日報-光明網
    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並把中國革命的實際經驗提升到理論水平上來,充實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過程中形成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
  •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五四」運動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開啟了運用唯物史觀、從社會生產關係角度切入研究的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的新路徑。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等中國哲學史研究工作者重新研究和探索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進程和規律,他們對哲學史研究方法論的認識更加豐富、完善,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尊重歷史內容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克服研究方法的單一性、片面性與庸俗化傾向,使哲學史、思想史研究重新回到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軌道上來。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簡述——沈桂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形成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成果。一、形成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初步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在整個90年代和21世紀初得到了重大發展,黨的十六大以後又得到了新的豐富。
  • 「人民」概念的中國語境與語義
    在不同的國度和不同的制度條件(即語境)下,人民的內涵有所不同。因此,精準把握人民概念,需要結合不同的語境去理解其深刻語義。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只有充分理解了人民概念的時代內涵,才能精準做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反之,不清楚人民定義的語境和內涵,就會出現盲人摸象,錯把個別當一般的錯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也就難以落到實處。
  • 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由此,也許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問題,所有人都把過去的歷史戲劇化,娛樂化,低俗化,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很可悲的,因為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最後這位網友問,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一位89年的答主這樣回答這個問題:你的老師說,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運動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一切哲學的唯心論以及宗教神學的本質,在於他們否認世界的物質同一性,設想世界的的運動和發展是沒有物質的,或者是在最初階段沒有物質,是精神的作用或者是上帝的神力造就了物質世界。基督教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世界,黑格爾認為世界是從理念中發展而來的,傳統的周易哲學、宋明理學都是屬於唯心論的宇宙發展觀。
  • 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
    如果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就會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社會主義信念產生動搖,喪失馬克思主義立場,導致真假不分,是非不分,喪失應有的政治鑑別力和政治敏銳性,成為唯心主義、有神論等錯誤思想的俘虜。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社會主義社會區別於其他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優勢就在於人們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指引下自覺創造新世界。
  • 田心銘:馬克思主義與無神論關係的兩個問題
    (《 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171、174頁)我們所要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的作為我們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無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創始人,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創者、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的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都明確宣布我們是無神論者。
  • 上海交通大學劉西拉教授為學生講授《讀懂中國》課程,「中國系列...
    從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高級講師陳果,到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級教師陳明青,這兩位都姓陳的女老師昨天(18日)作為滬上學校的發言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可以說,總書記給我們上了一堂兩小時的『思政課』,真是大大增加了底氣、提升了士氣。」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意識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意識論》是第二章第八小節,討論了意識的本質、來源,並對錯誤的認識「意識」的觀點進行了批評,指出機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認識不徹底的特徵。
  • 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
    當前,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居於指導地位,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思想文化和人們的價值取向也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特徵,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各種愚昧迷信思想抬頭的情況,少數黨員幹部背離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觀點,轉而投向宗教,熱衷於求神拜佛,大搞迷信活動,在社會和群眾中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開欄的話: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需「執兩用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不同於封建社會,也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國宗教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當今中國社會的反映。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雖然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但是還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更需要不斷反思我們的社會,從完善社會入手去解決宗教問題。
  • 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在人民群眾思想中的主導地位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無神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本質上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是科學的無神論。它具有三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始終堅持用歷史說明宗教,而不是用宗教說明歷史,闡明了宗教產生的社會基礎,同時與將宗教泛文化化的文化主義劃清了界限。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編者按: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即「民族是在共同地域條件下形成,建立在共同經濟生活基礎上,使用共同語言,具有共同文化的、隱性的、非組織性的人們共同體。」毫無疑問,氏族、部落、國家、宗教、政黨、社團的構成原則都是清晰的,組織體系是明確的。而民族在沒有發生民族衝突的日常生活中,處於沉隱狀態。不但同一民族的成員生活在一起不會感到自己民族身份的存在,就是在不同民族成員雜居的和諧社會環境中,人們也並不總是在喚醒自己的民族意識。
  • 《求是》雜誌:做好宗教工作必須講政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指出: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分析我國宗教工作形勢,研究我國宗教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更好組織和凝聚廣大信教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他從六七歲到十四五歲,除了兩年上小學外,大部分時間都在秀才出身的父親指導下學習中國古代經史典籍。直到他18歲上高中時,才補上全部現代教育課程。高中畢業時,他的各科成績尤其是理科成績在全年級名列前茅。所以,上大學時,他最初學的不是哲學,而是物理學。那麼,是什麼動因促使他走上哲學研究的道路?
  • 林可彝:我黨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在校長林長民等人民主思想的啟迪下,他對民主革命開始有所認識。1916年暑期,林可彝從福建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回鄉。在與親朋好友攀談時,他把決心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志向大家表白,得到眾人支持。大家決定籌款助其東行。到達日本後,林可彝考入早稻田大學,後又到明治大學進修。在日本學習期間,他除了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外,還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和進步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