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類實現登月這一創舉的第51周年,前些日子看到朋友們討論登月的話題,我也約略關注了一下,收穫了不少知識點。
月球車、太空梭在登月的壯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的設計者和製造者們,我都挨個膜拜了一遍。我很好奇:他們的大腦是怎麼想出來那麼多奇妙的辦法的?居然能讓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
火星快車號探測器
人類從月球踏出了邁向太空的第一步,下一步最可能邁向的,有可能是火星。因為火星上有空氣和水,是已知星體中比較接近地球的一個。科學家們正在加緊對火星的探索,利用火星快車號、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好奇號等探測器來挖掘屬於火星的真相。
早在美索不達米亞時期,古代的天文學家們就開始研究和探索火星的歷程。
到了巴比倫帝國,預測火星和其他行星的行進規律,是最令巴比倫天文學家感到興致盎然的事情,他們甚至還開發出一個基於行星運動的數學模型。
古希臘和伊斯蘭世界的天文學家,則開始試圖測量火星的直徑,以及火星距離地球的距離。
以上的時期,人們雖然從未放棄對火星的探索和研究,但主要還是從語言和佔卜的角度去看待火星。直到了歐洲工業革命之後,出現了觀測火星的精密儀器(如:望遠鏡),才讓火星走下了神壇,走進了普通民眾的生活。
對火星的研究也從基於想像的推理走向以實際測量為依據的科學探索。
古代,人類缺乏科學探索的工具,對火星的探索停留在表面,那時候的火星在人們眼中只不過是個泛著紅光的小點兒。那時候人們尚未發現火星運動的規律,只認識到火星的光芒時而亮度排第二,僅次於金星;時而亮度要排到一二十名開外,只能發出暗淡的光芒。
後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火星有自己的運行規律,相對於木星和土星,它的移動速度很快,還會周期性地改變運動方向。但是相對於地球,火星運動的速度又比較慢,它繞太陽一周需要大約678天,大約1.88個地球年。
從克卜勒、伽利略用初代望遠鏡觀測火星開始,隨著技術的發展,望遠鏡的更新,人們對火星地表結構的認知越來越清晰,火星從一個只能勉強分辨明暗面的球體,漸漸變成一個具有不同地理特徵的球體,逐漸能被分辨出季節、氣候、地貌特徵,逐漸能被分清楚&34;和&34;。
伴隨著科學技術和觀測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火星的全貌在世人眼中越來越清晰。
人類踏上月球的路走得艱難,通向火星的路也走的不易,從人們開始用科技探索火星到現在,已經跨越了約400年,想要踏上火星表面,還需要解決很多實際困難。
人們通過光譜分析對火星空氣進行分析發現火星表現沒有溼潤且適合人類居住的大氣層,相對於地球上的空氣,火星大氣極其稀薄,厚度不到地球大氣的7%,人們在火星上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樣自由呼吸,如果要在火星上生存,就得解決呼吸問題。
科學家們還通過望遠鏡對火星的溫度進行了測量,火星上各地域的平均溫度普遍低於地球,兩級附近的平均溫度大約零下70攝氏度,火星赤道附近的溫度白天大約7攝氏度,夜晚可能低至零下90攝氏度。
僅僅大氣和溫度的差異,就足以限制人類踏上火星的進程,更不用說要在火星上生活了。
不過人類並沒有放棄移民火星的夢想,天文學家們一直在不懈努力,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通過哈勃望遠鏡傳回的圖片,人們進步加深了對火星的認識。通過凱克望遠鏡和美國航天局的紅外望遠鏡,發現了甲烷的蹤跡,也通過好奇號火星地表漫遊車證實了這一點。
《紅色星球》一書中,提供了詳實的火星知識,可供對移民火星感興趣的讀者參考。想了解更多,大家可以自行閱讀本書。書中收錄了大量資料和精美圖片,從一個宏觀角度分析了火星地貌、氣候特點及成因,也從直觀的角度展示了火星的全貌。
雖然,我們現在離火星還很遠,但是,未來可能有更多的高科技設備,將被應用於開火星探索這件事上,人類也許真的有機會實現移民火星的夢想。
一切皆有可能,但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發生。
我想:也許火星會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