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獨處是否會影響社交技能?-虎嗅網

2020-11-29 虎嗅APP

誠然,主動選擇獨處和被動隔絕是兩種性質頗為不同的行為,就好比一個人主動歸隱山林和被迫在家隔離一個月,兩者導致的心境自然迥異。不過,作為社會性群居生物,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在某種獨處/孤獨狀態中,每個個體內心的微妙轉變——這其實涉及到一項重要的衡量要素:獨處的時長。




© History Workshop/Edvard Munch


尼爾·安思爾偶然成為了一名隱居者 。


時間倒退回20世紀80年代,此時他和20人非法居於倫敦一間空房。有人向他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條件:威爾斯山區小屋,年租金僅100英鎊。此地人煙稀少,夜晚繁星滿天,只有一對在雪松樹上棲居了20年的渡鴉作伴。


問題是享受這些景致的同時也必須忍受極端孤寂——至少於英國人來說是如此。他居於山上農場,離最近的村莊有數英裡遠,前一位租客是個單身老人。他住了五年,這期間既沒有手機,也沒有造訪者。


他說:「那段時間我習慣了獨自一人,我還記得有天去村莊商店,開口一問店員,聲音都嘶啞了。我意識到兩周沒說過一句話了,而這對我來說怪平常的。」


© The Sunday Post


安思爾重回文明社會時,已充分適應了獨自生活,此時的社交世界讓他有點震驚。「我發現說很多話對我來說很困難。我不是反社會型人格,但這對我來說真的很痛苦。」


安思爾還注意到,他的個體身份特性開始逐步消解。他說:「你獨自一人時,會開始喪失自我感,因為無法通過他人反饋得到自我認知。所以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當我重回文明社會時,必須重新挖掘我在社會框架中的角色。」


回到2020年,安思爾的經歷可能會比以往產生更廣泛的共鳴。在封鎖、防護和自我隔離之下,許多人的獨處時間比以往多得多。長期隔絕狀態對大腦有何影響?我們需要社會交往嗎?當一切恢復正常之後,我們是否還會記得如何社交?


人類是社會性很強的生物,從我們的生活方式即可充分顯示,但一條重要的證據鏈隱藏於大腦之中。


鄧巴數,也稱150定律,指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通常人們認為是150。這裡的人際關係是指某個人知道其他人是誰並且了解那些人之間的關係。支持者認為超過這個人數上限的團隊,需要更加嚴格的規則,法律以及強制性規範來維持穩定性和凝聚力。© Survive with Will - Thoughtful Analysis & Perceptions


事實證明,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尺寸和可組建的社群規模有相關性:大腦越大,社群規模越大。人類憑藉得天獨厚的器官比例,得以組建比其他靈長類更大的社群,平均包含150個個體。這就是「鄧巴數字」 。該概念被廣泛運用,如被用於解釋教堂會眾的最優人數上限、推特上社交網絡的平均好友數量。


一種解釋是,社交是一種腦力鍛鍊。若要成功駕馭與另一個人的互動,你需要記住大量信息,除了他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等基礎細節,更微小的特徵也利於交往,如他們的朋友和對手、過去的輕率之舉、社會地位及動機。許多失禮行為都是因為疏忽這些基礎信息而導致,比如詢問剛被解僱的朋友的工作情況,或者向即將升級為父母的人抱怨孩子。


最終,我們能夠維繫關係的朋友數量受限於我們的處理能力。經過百萬年,有更多社交關係的物種更可能進化出更大的大腦。這證明社交對大腦也有反向作用。從短期層面上看,缺乏社交可以使大腦縮小。


去年,德國科學家發現9名極地探險家結束在南極研究站14個月的工作後,腦部尺寸變小。他們通過對比前後的磁共振成像,發現主要參與新記憶形成的C形區域——「海馬體齒狀回」平均縮小了大約7%。


除腦容量減小外,這些探險家在兩項腦力測試中也表現不佳。一項測試其辨別物體空間位置的空間處理能力,另一項則測試選擇性注意力,大致即在一段時間內專注於特定物體的能力。


科學家推測原因有二,一是他們整個冬天被限制於金屬盒子中的單調生活,二是長時間的社交缺失。在這項研究中,他們沒有關注探險家在這種隔絕生活前中後的社交技能,但其他研究發現,那些在南極越冬的人在隆冬期間社交障礙問題激增,儘管他們此前已通過對相應能力的嚴格篩選。


孤獨vs獨處


社會隔絕是否會影響社交能力?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有一些跡象可循。


首先,心理學家並非真的關注你能維護多少段人際關係。相反,大多數研究聚焦於你如何看待自身狀況。「獨處」意指獨自一人但並不感到孤獨,這是一種令人滿意的狀態,類似於安思爾在威爾斯山區中達成的狀態。而「孤獨」是一種迥然不同的狀態,孤獨的人會覺得被隔絕,並渴望更多的社會接觸。


研究顯示,即使孤獨之人有機會社交,這種孤獨的感覺也會扭曲他們對後續發展的看法。諷刺的是,這意味著孤獨感儘管增強了社交欲望,但也損害了與人正常交往的能力。


例如,感到被孤立的人通常更易有社會壓迫感,如說錯話。他們很容易陷入「確認偏誤」的陷阱——通過他人的言行,主動印證對自身地位和社交能力的負面看法。而這種對他人的低期望和不當的自我認知,容易使自身遭遇不公平對待。


© Medical Xpress


孤獨之人還必須直視自身在思想、情緒和行為等方面調節能力的不足,這和遵守社會規範、根據他人期望持續分析並調整自身行為等能力息息相關。令人擔憂的是,該過程通常自動發生——你的自我調節能力可能在未經察覺的情況下受到影響。


這樣一來,孤獨感可能演變成一種自證預言,即「孤獨的怪圈」。這可能導致一系列不良感受:低自尊水平、敵對情緒、緊張感、悲觀情緒和社交焦慮,最終使得孤獨之人與他人進一步疏遠。最糟糕的情況下,孤獨感可以使人陷入抑鬱,而常見的抑鬱表現就是社會抽離,這又是一種惡性循環。


有趣的是,就連獨來獨往的老鼠都更缺乏吸引力,更合群的老鼠會刻意迴避它們。這表示這些獨行鼠有些「不對勁」。而這種現象在其他物種之間也同樣突出。


幾十年來,這種自我選擇的獨處更容易為人接受,哲學家、宗教領導人、本土居民和藝術家大為讚揚個中好處,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社會隔絕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儘管這種隔絕是有意為之。


© The Conversation


熱衷獨處的青少年更可能缺乏社交能力,有研究已經表明,儘管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己更愛獨處,但實際上他們享受社交,甚至是和陌生人交流。此種負面預期是有問題的,因為這阻礙了他們習得社交的真實狀況。


綜上,看起來我們的確需要社交,但並非出於你可能認為的那些原因。定期和他人交流讓我們覺得受到重視,幫助我們準確理解他人意圖,有助於帶來更正面的社交經歷。


泰·田代是一位心理學家,著有《社交尷尬症》,他認為現代社會人更容易感到尷尬,但是他特別強調對於多數人,導致尷尬的原因很可能非常微妙。


「與社交預期的細小偏差可能帶來極度尷尬,這恰恰說明人類大腦能夠自我調節以適應社交期待,然後判斷自己是否達到這些標準。」


社交尷尬兒童


對於那些還在發展技能的人來說,接觸得越多,學到的越多。


泰·田代表示:「兒童和青少年確實很需要面對面交流。因為他們必須學習實際生活中大量的社交細節和預期。」他認為這對於天生容易尷尬的人群來說更為重要,包括他自己。


「我在初中升高中時,對自己的社交技能感覺不佳。當時我的一大認知是我們只是對這些事情上手稍慢些。我不是天賦型,但這問題不大。」為彌補這一弱勢,田代刻意去培養社交意識,並加以練習。


被單獨餵養的老鼠的大腦更小,行為也會發生很大變化,經常被用作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動物模型,因為該症的重要症狀便是社交功能損傷。此外,從小被隔絕的螞蟻的大腦也更小,行為也異於同類;群居魚若是被單獨餵養,也會表現得不太合群。


科學家通過觀察從實驗室「退休」的黑猩猩行為,發現更幼時被隔離的黑猩猩對侵犯個人領域的容忍度更低,更不可能為其他成員梳理毛髮,社交積極性更弱,社交規模更小。


© The New York Times


至於人類兒童,研究發現社交量和社會技能之間有直接關聯。在一組葡萄牙學齡前兒童中,那些社交參與更多的孩子,社交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而參加課外活動也被多次證明是有幫助的。與此同時,兄弟姐妹較多的孩子往往更善於駕馭社交世界;和成年人一樣,獨處時間較多的孩子易以自我打擊的方式解讀社交情境。


對孩子們來說,有什麼地方比學校更適合練習社交呢?即使在疫情之前,全世界也有大量兒童未接受學校教育;截至2012年,美國有180萬在家學習的兒童。但現在有一些專家預測,我們正處於一場革命的風口上,遠程學習將會越來越多地替代兒童與教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對居家教育潛在害處的擔憂已有數年,德國自1919年已禁止居家教育,因為學校為社交承受能力提供了訓練的平臺。然而,這一觀點具有爭議性,因為儘管有些證據表明居家教育之下,兒童更欠缺社交能力,但長大後的社會事務參與度更高。


儘管社交隔絕的缺陷已被證實,但好消息是它並非一無是處。


有益的獨處


一方面,代田認為很有必要經受一些社交尷尬。有趣的是,靦腆或社交恐懼者的伴侶向代田表示他們是很好的另一半,因為其會仔細考慮為什麼有人可能會有某種感受,或不同情境下最好的回應方式。代田說:「這種體貼真的非常可愛。」


另一方面,安思爾想要強調他的獨處經歷非常正面,而對待獨處的正確態度也非常必要。他說:「我認為人們普遍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他們還沒有經歷足夠久的獨處。」他將獨自生活在威爾斯山區的機會視為挑戰,看他的自給自足能到什麼程度。


但安思爾面對的挑戰並不僅僅是獨自生活,沒有自來水、電、交通工具和手機,多數食物是靠自己種植或是尋覓而來的。他說:「但很快我就不覺得是挑戰了,感覺就像我過著自己的生活,這開始成為一種正常生活狀態了。」


重點是,安思爾並不知道這一獨處狀態會維持多久。「我覺得人們在被隔離獨處時總是盯著終點,想著什麼時候才能重回『正常』狀態。但我所做的都是未經計劃的,也不存在一個結局,我只是儘可能沉浸其中。」


在寫完三本書之後的今天,安思爾說這五年的獨居仍在為他帶來益處。最後,他知道如果一切都完蛋了,他會居於某個荒無人煙的小破屋裡獨自終老——好吧,事情也可能更糟。


                                                   

相關焦點

  • 科學|獨處對人的社交能力有什麼影響?
    抗疫封鎖、自我隔離,每個人都經歷過一段或長或短的獨處生活。長期隔離對人的大腦有什麼影響?我們需要社交練習嗎?腦子變小了2019年,德國科學家發現,派往南極考察站的9名科考隊員在14個月的任務結束後,大腦體積跟去南極前相比縮小了大約7%。除了腦體積縮小,他們的兩次智力測驗成績也不如之以前,尤其是空間感和選擇性注意力。
  • 若社交無意義,選擇獨處則是智慧(深度好文)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忠告」:脈就是錢脈,為人處世一定要周全。太多人為了「周全」二字將自己逼得很累,不敢得罪任何人更不敢輕易表達任何觀點,哪怕已經怒火中燒依舊錶現得和顏悅色。要知道,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關係都值得維護,有些社交明知無用,早放棄早好。
  • 這幾個生日尾數的人,他們不喜歡社交,反而覺得獨處特別舒服
    導語‖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自閉式社交這個詞?有些人不喜歡社交,就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在獨處的時間裡他們會感覺很自在,反而在人多的時候他們渾身不自在,總覺得別人在注意著他們,甚至會厭煩別人跟他主動對話,不擅長侃侃而談,也不喜歡刻意表現自己,所以他們基本不會主動去交朋友,他們認為獨處特別舒服,這幾個生日尾數的人就是如此。
  • 催產素影響社交能力 男性體內也有
    催產素影響社交能力  為什麼有人擅長呼朋喚友,有人寧願閉門獨處?為什麼在社交網絡中有人只有沉默,有人卻能侃侃而談?對於人類而言人際關係很重要,但很少有人知道,基因才是決定人類成為「社交動物」的關鍵。不久前科學家發現,我們的社交才能可能與負責控制社交激素的「CD38 基因」相關,這種關聯在男性中更為普遍。
  • 社交時為何會害羞
    但內向的人未必害羞,只是更喜歡獨處;而外向的人在社交時也可能害羞。 倫敦國王學院發育行為遺傳學教授塔利亞·埃利表示,只有30%的害羞是由基因決定的,70%則是對環境的反應。過去十年間,像埃利這樣的科學家開始研究DNA本身,試圖找到可能對人格和心理健康有影響的基因變異。每個個體的基因變異只有很小的影響,但當把幾千個基因變異組合起來看,影響被放大。即便如此,也不能孤立看待基因對害羞的影響。
  • 長期獨處可能導致大腦縮小
    【長期獨處可能導致大腦縮小】從疫情期間的封鎖、自我隔離,到後疫情時代長期佩戴口罩,2020年大部分人都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離群獨處,研究發現,長期隔離和獨處可能會導致人的大腦縮小。 最近,德國科學家發現,在南極考察站生活了14個月的9名探險隊員,任務結束時大腦尺寸跟去南極前相比縮小了。
  • 為什麼越喜歡獨處的人,越不孤獨?
    在這段獨處的時光裡,她會把手機放進包裡,只在有電話響時碰它。因為她想儘量屏蔽掉外界的一切信息,在好不容易騰出來的時間裡,遠離外物的誘惑、幹擾,享受屬於自己的寧靜。她說:學會獨處後,我覺得內心很充盈,很少再感到孤獨。有時候,人們容易將孤獨與獨處的概念混淆,認為喜歡獨處的人,都是不合群的孤獨患者,實則不然。
  • 人為什麼越來越喜歡獨處(深度好文)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這樣兩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何解?顏值高的人遍地都是,但擁有內在的人確實萬中無一!在往深處理解就是做人不能太過於表面,更要注重內在!為什麼會有趣的靈魂會萬裡挑一?記得以前看過的一部小說裡說話過樣一句話:更高級別的人都喜歡獨處,不是因為他們喜歡獨處,而是因為他們身邊沒有和他們同一級別的朋友!人是群居動物,湊熱鬧是人的天性,又有誰會真的喜歡自己呆著呢?但人又是有個性的個體,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 如何使用ABA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是我們在 ABA 計劃中的一個常見領域。 為什麼 ABA 是教導社交技能時使用的正確方法?因為在 ABA 計劃中,我們使用的行為目標如下:內容非常具體。例如,目標可能是"與同伴相互打招呼",而不只是"打招呼"可定義和可測量。例如:"當同伴跟孩子打招呼時,他會將身體轉向對方,揮手說"嗨"。 每次發生這種情況都可以看到和測量。
  • 韓國單身家庭佔三成:我想獨處,不想孤獨
    根據世界上最大的旅遊市場營銷機構MMGY Global的調查,近一成有伴侶和孩子的美國旅客會選擇獨自出去度假。是什麼讓人愛上了獨處?獨處的人會覺得孤單嗎?「一個普通成年人的清醒時間中有三分之一是在獨處。」 —— 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心流》你如何度過這段時間?刷臉書(Facebook)?發信息?發推特(Twitter)?網購?
  • 享受獨處,英語怎麼說|雅思口語素材
    恢復/重獲社交時間和獨處時間的平衡Schedule some me-time 安排一些自己的時間solitude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bring balance into one’s life.
  • 我終將感謝這份孤獨,從此不懼一個人,孤獨給了我時間去思考獨處
    熱鬧只是過眼雲煙,可能只在那一刻會感到快樂,當那一刻過去了之後,所有的快樂也就沒有了,又會陷入無限的孤獨。我們不應該害怕孤獨。我相信許多人喜歡獨處,因為低質量的社交,真的不如高質量的獨處,獨者善存,思者善獨。因為獨處,我們才有了思考的時間,因為思考,我們開始選擇性的社交。
  • 論社交生活的重要性!科學證實,飢餓和孤獨會激活大腦的同一部分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來觀察大腦對美食和社交聚會的圖像反應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對社會交往的渴望,會引發類似於飢餓的人渴望食物的神經反應。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讓一個40人的實驗組禁食10小時。
  • 社交隔離,如何危害我們的認知?
    除了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數不勝數的危險因素,一系列與人腦相關的可能影響已經得到證實:社交隔離與認知功能下降、痴呆、抑鬱、焦慮風險都有關。了解傳染病大流行期間「是否」及「如何」採取措施應對風險需要進行數年的研究。人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隔離,它糅合了疾病恐慌與財務約束的壓力。
  • 孩子總喜歡自己待著,家長別急著去幹擾:獨處的娃擁有負熵能力
    著名鋼琴家傅聰先生一天要練琴八個小時,十年如一日的,從不間斷,就算有時候有音樂會要上臺表演,但他也總會擠出八個小時的時間去練習。旁人一定會覺得他是辛苦的,需要不斷逼著自己才可以做到。但是,傅聰先生卻並不這麼覺得。相反,他很享受每天練琴的那八個小時。他說,當他一個人在安靜地工作時,是他感到最愉快的時候,而這種時候,他會很害怕被別人打擾。
  • 安靜獨處的經典句子,舒適於身,淡然於心
    我的生活極其簡單,上班下班,不喜歡應酬,喜歡安靜,獨處。二、與其花時間花精力去維持那些表面系,不如獨處安靜看書聽聽歌。三、原來一個人的孤單不算孤單,想念一個早已離去的人,才是真的孤單。四、寂寞的街,連空氣都是孤獨的,我在想,要是你在身邊,是否會不一樣。
  • 老蔣英語二·每周一篇|獨處的後果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中文翻譯▼他們還注意到,大腦中與炎症和社交退縮、對外部世界的懷疑做做情緒以及做出決定時的防禦傾向等行為相關的信號分子水平也有所增加。當然,這進一步加劇了孤獨感,反過來會進一步觸發骨髓反應等等。因此,似乎孤獨感始於獨處,但它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生理生活。
  • 福州國德醫院:你是一個社交逃犯嗎?不想社交?還是不敢社交?
    你是否害怕當眾發言,當眾表演,擔心在別人面前出醜?你是否在與異性或者自己領導上級接觸時,感到極大的壓迫感,不知所措,甚至連話也說不出來?與自己熟識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則不存在多大問題。你是否有社交恐懼症?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從使用的強度進行劃分,可以把社交網絡使用行為分為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和非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在社交網絡使用程度上,過度與非過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尚無清晰的界定。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常被稱為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是一種長時間和高強度的社交網絡使用行為。莫勞(Moreau)等人認為,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會引發個體心理苦惱和生理不適。
  • 社交隔離會影響記憶,原因何在?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新冠病毒大流行,我們許多人被迫長時間宅在家,這對我們的記憶力並非好事。自從隔離在家,你發現自己記性變差,會忘記給某人發電郵、要使用一個詞但就是想不起,或者又一次忘記買牛奶。但這現象不只是發生在你一個人身上。我自己也記不得最近有多少次朋友們為他們記憶每下愈況而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