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推薦:免疫學雙子星,返修意見中肯,拒稿速度奇快!

2021-01-08 投必得專業論文編譯

我們之前已經給大家推薦了一本免疫學領域的頂級期刊,今天我們介紹雙子星的另一位Immunity。

1 期刊介紹

Immunity作為Cell旗下足以和NI(Natureimmunology)抗衡的頂級子刊,創立於1994年,現任主編為亞裔科學家Peter T. Lee。也許和主編之前研究的方向有關,筆者感覺相比NI,其發表先天免疫的文章如巨噬細胞,NKT細胞,DC細胞中抗原呈遞,炎症因子和幹擾素表達調控,炎症小體,焦亡等的研究佔比多一些。

官方網站:

https://www.cell.com/immunity/home

2 學科領域

Immunity涵蓋了包括免疫細胞發育和衰老,信號轉導,基因調控,先天和適應性免疫,自身免疫,傳染病,過敏和哮喘,移植和腫瘤免疫學等各免疫分支的工作。

3 刊文量

Immunity年發文量波動不大。截至2020年底發表了193篇。

數據來源於「iJournal」網站

國人發文情況:分析了2017-2019年文獻的地區分布和機構分布。中國發文量位列第4,佔比5%。

數據來源於「iJournal」網站

4 影響因子和分區

Immunity 影響因子在22分左右,目前實時影響因子為9283/330=28.130。

數據來源於「iJournal」網站

分區情況:

中科院分區:醫學1區;JCR分區:1區

5 自引率

根據iJournal期刊平臺的數據顯示,Immunity去年的自引率為3%,非常安全。

6 審稿周期

我們一起來看看過去幾個月的幾篇文獻吧:

(1)從投稿到接受5個月——於2020年5月18日收到,於2020年10月15日修訂,於2020年12月8日接受,於2020年12月30日在線提供。

(2)從投稿到接受2個月——2020年10月28日收到,2020年12月8日修訂,2020年12月15日接受,2020年12月23日在線可用。

(3)從投稿到接受6個月——2020年4月6日收到,2020年10月17日修訂,2020年12月2日接受,2020年12月22日在線可用。

7 版面費

Immunity可以選擇傳統訂閱模式,也可以選擇OA模式。傳統訂閱模式免版面費!OA模式的版面費為5200美元,不含稅。

8 相關期刊

與Immunity互引較多的期刊包括:Frontiers in Immunology, Journal of Immunology, Immunity等期刊,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了解下這些期刊哦!

Cited journals

Citing journals

9 投稿心得

網友1評價:Cell子刊,免疫學大佬,很難,不過感覺有些組做上手了後還是發了很多。

網友2評價:

Immunity這個雜誌 比 CNS這三大雜誌來得更客觀些,更看重你的工作本身;只要你的工作確實夠有新意並且數據比較系統,他們就會選擇把你的文章送出去review,後面三個雜誌很看重author的分量,如果沒有找重量級的大牛掛名,就很難有review的機會。

網友3評價:

very difficult

10 專家總結

Immunity比較偏向那些對人類和實驗動物各個方面的免疫反應均具有廣泛的意義的頂級工作,可能這也是近幾年其影響因子超過NI的原因吧。

另外該雜誌也保持了Cell期刊的「優良」品格,對於機制的的要求幾近苛刻,甚至完全可以媲美Cell的要求。所以,如果你想試水機制研究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

不過和NI一樣,投這種頂級雜誌也有好處,就是拒稿速度奇快。如果覺得你的工作不達標,絕不拖泥帶水,如果小夥伴對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想嘗試一下碰碰運氣,還是非常推薦的,即使被拒也只要3-5天時間,可以再嘗試其他雜誌也不浪費多少時間,如果運氣好,被送審,那麼得到的意見絕對會讓你的文章有質的提升。

以上分析,僅為一家之言,如有不當,敬請指出。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SCI論文被拒稿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
    總之,被拒稿的結果千篇一律,被拒稿的理由卻各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編輯沒有告知任何原因,沒有送審而直接拒稿?即使你的文章質量很高,被拒的可能性也在所難免,《自然》雜誌每年的投稿量超過1萬篇,很多質量不錯的稿件也會被拒。文章有驚無險通過了編輯初審,小馬過河遞到審稿人手中,好歹掙扎了一下,還是被拒,為什麼?編輯通常會請兩位審稿人來進行外審,很多情況下,兩位審稿人的意見不一致,甚至是有意見衝突。
  • SCI拒稿原因有哪些?被拒後還能挽回嗎?
    學術研究人員或研究生在學術生涯中最常見的挫折之一就是被期刊拒稿,每次的論文投稿難免都會伴隨多次的拒稿。這的確令人沮喪,沒有成功投稿還是其次,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想法和熱情無法被審查委員所認可,如果一直無法成功刊登甚至會懷疑自己做研究的能力。這個過程有長有短,全都取決於自己怎樣去處理情緒的問題,以及後續的改正進步措施。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實驗停滯、文章拒稿率飆升:疫情下的科研人眾生相
    ,不要氣餒,先試試跟編輯溝通一下吧,反正編輯可能還在忙著拒稿,一個月以後才回信也說不準…… 不過世界上還真的有幫學生做實驗的神仙老師,老師表示對自己的手藝十分滿意:
  • 研究表明:周末被拒稿率最高
    下圖可以看出,一周內,每日投稿數周三投稿數量最多一周內,每日投稿數和接收情況(N表示投稿數;Na表示被接收的文章數;Nr表示被拒稿數;Nrr表示未按時提交返修的稿件數;Nw表示投稿撤回數;1-6表示周一至周六;周日為0)從這個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拒絕/接受概率從周日的 1.79 開始下降到周一的 1.26;周二達最低0.77,之後逐漸增加至1.25
  • 跳過被拒,核心期刊發表是什麼審稿流程?——以SCI期刊為
    有的說,投某核心,審稿半年無結果,一直等遙遙無期,又不敢投其他期刊;有的說,投稿就被拒,換了一個個刊還是被拒;有的說催編輯部審稿,編輯說儘快,但是沒結果。總之各種難,如果熟悉期刊的審稿流程,是不是要少走很多彎路?那麼我們來講一下,發表核心期刊,編輯部的審稿流程是如何的。
  • 被拒稿要腫麼辦?睡上一大覺!
    當被拒稿之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搞神馬?編輯們難道沒有看到我的論文有多麼重要麼?是不是瘋掉了! 用這個來形容我第一次被拒稿的經歷真得一點都不誇張。幸運的是,我記得期刊Genome Biology的編輯Louisa Flintoft在一場BMC的Roadshow裡邊就告訴過年輕的科研人員,當面對拒稿時,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睡一大覺!
  • 三十年前Nature拒稿信你見過嗎?拒的還是諾貝爾獎成果
    來源:如沐風科研維修站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心理素質也要過硬,不僅要扛得住來自導師的各種嫌棄,還要在被拒稿n次後依舊堅強。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在發表初期大概率也會被審稿人懟得很慘,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
  • 你見過三十年前的拒稿信嗎?Nature給的,拒的還是諾獎成果
    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心理素質也要過硬不僅要扛得住來自導師的各種嫌棄還要在被拒稿原來三十年前的拒稿信是這樣子的......Ratcliffe (將自己研究長達 3 年之久的「低氧狀態下的基因反應機制」投稿給Nature雜誌,卻遭到無情的拒稿,而2019年他與哈佛醫學院William G.Kaelin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Gregg
  •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地質學、水資源學和土木工程的優質期刊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地質學、水資源學和土木工程的優質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給大家推薦這個期刊的理由是:期刊質量高(最新影響因子4.5分,JCR一區,審稿嚴謹),免版面費,年發文量大及國人佔比高(意味著發表機會大),下面就跟著小編來詳細看看吧。
  • 收到拒稿不要慌,您還可以這樣做 | Transfer Desk
  • sci編輯拒稿原因
    論文投稿sci期刊後,被編輯拒稿是難以避免的一種審稿結果。sci編輯拒稿,有一定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是作者需要了解,並在以後投稿發sci過程中要避免的。關於sci編輯拒稿原因,很多很多,常見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註:「Desk-Rejected」(直接拒稿)指沒有經過送審給同行而被編輯直接拒稿。ICLR 20201直接拒稿頁面連結:https://openreview.net/group?除了「一稿多投」,在同一個頂會/期刊投多篇內容重合度與相似度很高的文章,也有可能會遭到直接拒稿,被編輯列入黑名單。有些人是因為同時在多個頂會提交了abstract,在決定最終投稿會議後忘記撤下其他會議的摘要提交,但也另一些人是抱有「投機取巧」的心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 「略作修改」變「拒稿」!
    審稿人給出的意見是修改,期刊編輯卻給退稿——論文投稿時,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一項對322名高影響力期刊編輯進行的調查發現,91%的受訪者確定自己至少改動過一次評審意見。與此同時,8%的編輯承認,他們會改變審稿人的總體推薦意見,即便未經過後者允許。10月28日,Science網站就期刊編輯能否改動同行評審意見進行了討論。
  • 審稿意見虐心?論文不斷被拒?Science Nature告訴你該怎麼辦
    Science 和Nature 也在最近出版了好幾篇科研人員關於回復同行評審意見和論文悲劇(被拒)如何調整狀態的短文,還接地氣地發表了對於各種令人意外的審稿意見的吐槽。一、關於審稿意見 科研人員內心不變的追求可能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揭示某一個小真理,進行實驗、分析數據、結合證據、引用然後得出結論,最後把自己的研究寫成一個連貫的故事,滿懷期待投投稿。
  • IJCAI 2020 好狠,還未終審就拒掉 42% 投稿論文!被拒作者:一臉懵逼...
    今天,周六,就在大家興致衝衝地準備開啟周末好時光之際,不少 IJCAI 投稿者就被 IJCAI 組委會發來的拒稿通知郵件當頭棒喝,拒稿也就算了,拒稿理由組委會竟然都沒給...我已經檢查了所有論文,並僅拒絕領域主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拒稿論據的論文。經過 summary reject 階段,共 5147 篇提交論文中有 2191 篇論文被拒稿。通過瀏覽領域主席的評論,我注意到他們有些評論並不是以論文作者能夠閱讀的形式寫下的,所以我決定不向被拒稿的作者提供領域主席對論文做出的任何評價。
  • 只花5-10分鐘評審,還不提供拒稿理由,IJCAI就「槍斃」42%論文
    經過summary-reject階段,在接收的5147篇論文中,有2191篇被拒稿。通過瀏覽領域主席的評論,我注意到他們有些評論並不是以論文作者能夠閱讀的形式寫下的,所以我決定不向被拒稿的作者提供領域主席對論文做出的任何評價。我知道大家在沒有任何其他反饋的情況下收到拒稿通知,可能會非常失望。
  • 學不來的狠人:論文被拒稿後,他怒幹一瓶病菌液
    當然,如果他們心情好的話,可能你只需要回到電腦前做一下修改,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是讓你感到絕望的一招 KO—— 直接拒稿。披星戴月、聞雞起舞的研究成果不被同行認可,直接被拒稿想必是科研生涯中最為痛苦的事情之一。或許多數人自認倒黴,就此放棄,但硬核的人會硬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