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伊莉莎白·馮·R小姐向弗洛伊德求助,R小姐當時24歲,受腿痛的折磨,但又沒有任何器質性的問題,因而被診斷為癔症。他的父親去世不久,母親又患病,姐姐也因心臟病去世,R小姐需要面對這些突發事件,並承擔其家中的所有重擔和責任,所以感到疲憊不堪,腿痛的感覺愈加嚴重。
弗洛伊德通過對R小姐的病症的分析,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R小姐的症狀是以相反的方式表現的,由於他總是把自己的症狀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這驅使我們達到這樣一個結論,即使她的注意力也許放在別處,而疼痛僅僅是個附帶的現象——可能放在與之有關聯的思想和感情上。」弗洛伊德說,對於R小姐的治療,他能不使用催眠術,而採用另外一種完整的方法。「我對一個癔病患則進行第一個全程分析,獲得一個程序,以後我把它發展成一種常規方法,謹慎的採用它。這個程序是清理一層又一層的病態心理素材我們願把這程序比作挖掘廢墟的技術。我從病人告知的內容開始,仔細的注意某些思路中存在的隱匿點,或在因果關係中似乎遺漏的某些聯繫,然後進入他記憶的更深一層。」
在R小姐的治療中,弗洛伊德讓她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但不是用催眠,讓他自己傾訴他的聯想與往事,這時,弗洛伊德會把手放在來訪者的額頭上,鼓勵來訪者說出那些觸及壓力的時刻所浮現在他頭腦中的任何想法和念頭。他第一次想起來的事情,是有一個夜晚,當他從一個朋友的聚會回家後,他站到了父親的病床邊上。從這裡開始,他繼續想下去,很慢,東一句西一句的,可能他想到了一些相關的思想,過了一會兒,他想起來,他曾感到非常內疚,父親臥病在床而他自己卻想著開心聚會。最終,經過很大的努力之後,弗洛伊德是他認識到了其中一個症狀的原因,即他腿部的疼痛,是因為要防止作樂,以免帶來內疚感。他後來完全康復了,而且結了婚。這個過程最關鍵的部分,倒不是弗洛伊德用手做到的事,而是病人同意去做的事。正如他後來所做的解釋:我(向來訪者)保證,只要額頭上有壓力,他都會看到眼前有一個圖片形式的回憶,或者在他的思想裡面,將出現一個突然想到的想法。我還請他把這個圖片或者想法告訴我,不管是什麼東西。他不應該把這個想法保留在心底,因為他可能碰巧認為那不是所需要的東西,而只要掌握了這個方法,或者因為這個行法或者圖片令人不快,他不願意講出來。不要對它做出批評,也不要因為情感上的原因,或者認為這東西不重要而沉默不語。只有以這種方式,我們才能找到需要的東西,而只要掌握了這個方法,我們就能萬無一失的找到他。這樣想出來的東西很少是一個已經忘記的痛苦記憶,而多半是一個聯想鏈中的一段,如果加以追溯,會慢慢倒像一個病源性的思想和他隱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