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在北京發布《2018年第一季度宏觀政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從外部環境來看,目前全球經濟處於近年來的高點,全球貿易增速企穩;從內部環境來看,信用擴張放緩,國債利率顯示趨勢下行拐點,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結售匯出現小規模逆差,外匯儲備基本穩定,財政收支出現反彈。
《報告》指出,當前經濟運行呈現「內需放緩和外需接棒」的特徵,未來內需和外需的增長勢頭都可能面臨趨緩的局面。具體來看,房地產雖然庫存水平較低,但在周期性放緩和嚴格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雙重影響下,房地產銷售增速持續走低,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趨勢將持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治理和資管新規對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帶來了一定壓力,接下來的基建投資增長難有起色。
此外,製造業投資持續多年的下降局面在2017年有明顯放緩,但在中國經濟整體處於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製造業投資大幅反彈的概率較小。全球經濟較好的景氣程度儘管可能已經處於高點,未來面臨回調,但至少未來1至2個季度外部經濟仍能保持較高的景氣程度,出口增速仍保持較高水平。
展望下一階段我國宏觀經濟形勢,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表示,接下來的1至2個季度,中國宏觀經濟或將保持穩中趨弱的運行軌跡,GDP增速保持在6.5%應該問題不大,但需要關注三方面風險。
一是中美貿易摩擦是個長期過程。未來一段時間內,有可能出現中美貿易或者中美其他方面爭端的波浪式運行軌跡。
二是全球資本市場再次大幅波動。美國股市經歷了長期的高估值、低波幅之後,2018年一季度全球的大幅調整可能是個開端,影響將波及全球資本市場。低利率和尚好的企業盈利預期是支撐美國股市的兩大關鍵因素,但這兩個支柱都在弱化。一旦美國股市出現大幅調整,對全球資本市場將帶來顯著影響。
三是內需下滑。當前長期利率持續上行、M2和社會融資增速放緩說明國內的信用條件處於收緊狀態。對地方政府舉債的嚴格要求以及資管行業新規會進一步制約信用擴張。這種信用環境制約了需求增速。如果需求增速本身就處於放緩趨勢當中,這種環境則加劇了需求增速的放緩。
應對上述可能會出現的風險,《報告》建議,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不宜再緊。當前CPI處於合理水平,PPI仍在下行通道當中,槓桿率水平趨穩,企業償債能力改善,這種局面下貨幣政策宜保持穩健。《報告》還表示,財政政策是穩定總需求的重要工具,要發揮好財政政策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此外,《報告》還重點討論了基礎設施投資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作用。隨著經濟發展階段變化,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的內容也隨之調整。當前基建投資的主體內容並非「鐵公基」,水利、環境和公共管理設施業在各種類型基建項目中增長最快,已經接近基建總體規模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