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共價修飾和剝離二維氮化碳提升電化學發光生物傳感性能

2020-11-24 騰訊網

  ????

  註:文末有研究團隊簡介及本文作者科研思路分析

  二維材料由於其在厚度方向從三維體相層狀降維到單層或少層納米片會產生許多奇異的物理化學性質,這些性質有望激發下一代的科技革新,從而成為了目前世界範圍的研究焦點。近日,東南大學張袁健團隊通過運用非共價的方式實現了二維氮化碳納米片的剝離和功能化,並將製備的功能化的氮化碳納米片應用於生物分析偶聯生物分子中。

  作為納米材料中重要的一種類型,二維材料在催化、光電、電化學、生物醫學、傳感器等許多關鍵技術領域產生重大影響。近來,石墨相的氮化碳由於其合適的電子結構,高的穩定性和化學可調節性,在光催化、光電催化和智能組裝方面有廣泛應用。相比於其他的二維材料,如石墨烯、二硫化鉬和黑磷等,石墨相氮化碳的一個顯著優勢是其有機的屬性,使得它的分子結構和電子特性可以很容易調節,例如通過不同前驅體實現的聚合。特別是與傳統C3N4相比,最近報導的C2N, C3N2和C3N5都具有令人矚目的新特性。

  氮化碳納米片通常由兩種方法合成,液相超聲剝離法和熱氧化剝離法。到目前為止,氮化碳納米片廣泛地應用於生物成像和發光免疫中。但是,在其應用於生物分析領域之前,有幾個問題需要被解決。首先,氮化碳在大多數的溶劑中分散性差,這限制其進一步應用;再者,傳統方法的剝離效率低,常用的超聲16小時獲得的納米片的濃度只有0.15 mg/mL;最後,本徵氮化碳納米片是化學惰性的,使得氮化碳納米片與外來生物分子的有效偶聯難以實現,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其在生物分析中的應用。

  儘管近期研究納米碳材料如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非共價功能化提供了機會去解決上述面臨的挑戰,但是氮化碳的非共價剝離和界面修飾到目前為止未報導過。為此,研究團隊利用芳香分子與氮化碳之間的非共價相互作用,採用簡單的機械研磨即實現了氮化碳的自發剝離和表面功能化。此氮化碳納米片不僅保持了體相氮化碳基本的光電性質,還優化了納米片的界面,使其能進一步偶聯生物分子,解決了氮化碳納米片在生物分析中面臨的界面惰性的挑戰。研究團隊通過以共價連接DNA為模型,構建了一個檢測目標DNA的電化學發光生物傳感器,對比於物理吸附DNA的傳感器,顯示出更高的靈敏度。這種非共價界面修飾的方法極大的拓寬了氮化碳的在生物傳感領域的應用範圍,並有望應用於智能組裝、催化等領域。而且此方法也適用其他二維材料的界面修飾。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東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姬靜靜張袁健教授為通訊作者。

  該論文作者為:Jingjing Ji, Jing Wen, Yanfei Shen, Yanqin Lv, Yile Chen, Songqin Liu, Haibo Ma, and Yuanjian Zhang

  Simultaneous Noncovalent Modification and Exfoliation of 2D Carbon Nitride for Enhanc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Biosensing

  J. Am. Chem. Soc.,2017,139, 11698?11701, DOI: 10.1021/jacs.7b06708

  張袁健教授簡介

  張袁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1998年-2007年先後在南京大學(NJU)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和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CIAC, CAS)學習獲學士和博士學位,2008年-2012年先後在德國馬普膠體界面研究所(MPI-KG)和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所(NIMS)國際青年科學家中心(ICYS)從事科研任博士後和ICYS Researcher(Tenure-Track),2012年起受聘於東南大學(SEU)化學化工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分析傳感為導向,利用電化學和光譜等技術對富碳功能材料的化學製備、電子結構調控、表面性質改性、分子界面組裝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探索它們在光電轉換和(光)電化學催化效應,並基於此發展新型光、電化學傳感應用。 已在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等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國內同行的廣泛關注,所發表論文被SCI期刊論文正面引用或大篇幅圖文並茂重點介紹5000餘次,H-index 40。入選第四批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江蘇省科技廳、日本學術振興會等相關項目。

  研究方向:

  分析化學:電化學與發光生物傳感新策略和生物電化學界面構築

  信號轉導/人工能源轉換:光電轉化、光/電化學催化

  材料化學:可持續發展仿生富碳材料的設計、製備和功能化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9298

  科研思路分析

  Q:這項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什麼?或者說想法是怎麼產生的?

  A:如上所訴,我們的研究興趣是研究對富碳的納米材料的結構、界面和性能調控。眾所周知,自被稱為「神奇材料」的石墨烯發現以來,其他二維材料如雨後春筍般相繼被製備出來,而製備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對於氮化碳材料來說,常用的剝離方法包括:超聲溶劑剝離法和熱氧化剝離法,但這兩種方法得到的本徵納米片無法最好的滿足生物分析的應用,所以運用非共價的方法對氮化碳進行機械剝離,可以解決上述問題。所以在這個想法基礎上做了這個工作。

  Q:在研究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在哪裡?

  A:這芳香分子的選擇上,我們也嘗試了帶氨基的芘的衍生物,發現只有帶負電的芘的衍生物才能實現剝離,並運用Zeta電位進一步的解釋了為什麼只有帶負電的芘的衍生物能剝離。且用帶負電的剛果紅進一步驗證了剝離機理。

  Q:本項研究成果最有可能的重要應用有哪些?哪些領域的企業或研究機構最有可能從本項成果中獲得幫助?

  A:首先,本文中因非共價作用使得氮化碳納米片帶上了豐富的羧基,在生物分析偶聯生物分子,智能組裝,傳感器,催化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其次,我們只是選取了其中一類芳香分子(芘的衍生物)去賦予氮化碳一個新的特性,同時未改變其本身的電化學發光性質。我們相信對於氮化碳的非共價功能化,還有多種多樣的擁有各種特性的芳香化合物可以探索。同時,此方法對於其他的二維材料也適用。

相關焦點

  • 聯盟成員 | 電化學剝離石墨烯技術與應用的探索者
    中鋼集團南京研院簡介:  中鋼集團南京新材料研究院由中鋼集團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和中鋼集團鞍山熱能研究院等中鋼科技新材板塊四個研發實體共同發起組建而成,是中鋼集團在華東的區域性科創總部和科技研發集群,主要涉及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有機發光材料以及石墨烯材料等多種新材料領域的研究開發
  • 生物質衍生綠色溶劑γ-戊內酯剝離形成超穩定的二維氮化碳材料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材料學院林化系的薛智敏副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化學系的牟天成副教授合作,在生物質衍生綠色溶劑γ-戊內酯剝離形成超穩定二維氮化碳材料的方面取得新進展,這一成果近期作為封面論文(outer
  • 南京大學燕紅課題組:發現一類新型非共價鍵
    非共價鍵如ππ,C-Hπ等廣泛存在於分子間及分子內,並在生命活動及分子自組裝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非共價鍵作為聯接分子或離子的橋梁,在發光材料,有機催化反應等領域也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探索和闡釋新型化學鍵一直是化學領域的核心研究。
  • 全國生命分析化學研討會:生物納米技術
    大會同期舉辦了「生物納米技術」系列報告會,300餘人參加了此會。會議由廈門大學陳曦教授、鄭州大學冶保獻教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毛蘭群研究員和北京大學黃巖誼研究員共同主持,16位來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做了精彩的報告。
  • Cas13a將該反應體系引入到電極電化學發光(pBPE-ECL)檢測平臺上
    打開APP Cas13a將該反應體系引入到電極電化學發光(pBPE-ECL)檢測平臺上 MEMS 發表於 2020-06-17 15:29:14
  • 面向生物電子學的非石墨烯二維材料:從基礎性質到器件應用
    該文系統總結了面向生物電子學應用的非石墨烯二維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生物相容性和製備加工工藝,討論了基於此類材料的生物傳感器、人工神經突觸、仿生驅動器、觸覺傳感器和可穿戴光電/氣體傳感器的工作機理和性能優化策略,並展望了生物電子學領域的機遇與挑戰。
  • 【分析】基於DNA介導金納米粒子二聚體的表面等離子體耦合電化學發光方法研究
    近期,吉林大學馬強副教授課題組與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抒平教授合作報導了等離子體二聚體材料的組裝調控對表面增強電致化學發光為了提高納米發光物的ECL響應信號強度,多種傳感策略被廣泛研究。其中,利用表面增強光譜學研究背景和等離子體材料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 (LSPR) 效應,增強ECL信號的傳感模式,被稱為表面增強ECL。但是表面增強ECL研究中存在貴金屬納米粒子等單體LSPR效應較弱、ECL增強效果不明顯及、表面增強機制不清晰等制約因素,這限制了其在生化檢測方面的應用。因此,探索具有更強LSPR效應的等離子體材料。
  • 發光學報(特約綜述)| 有機夜明珠:高分子長餘輝發光材料
    引言超長有機磷光材料,又名有機長餘輝發光材料,因具有發光壽命長、斯託克斯位移大、結構易修飾等優點,在照明顯示、生物傳感、數據加密、信息防偽、光學探測等領域備受關注。高分子發光材料具有優良的可加工性、熱穩定性、柔性、無定型態等優點,有效避免了小分子晶體穩定性和可加工性能差的問題,吸引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進展
    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由於特有的發光過程而被廣泛應用於新一代光電器件、光學防偽、化學/生物傳感、時間分辨成像等領域。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發展起來的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主要包括有機小分子、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稀土基長餘輝材料)普遍具有製備純化過程繁雜、需要昂貴的原料、潛在的生物毒性或苛刻的長壽命產生條件等缺點。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系列...
    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由於特有的發光過程而被廣泛應用於新一代光電器件、光學防偽、化學/生物傳感、時間分辨成像等領域。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發展起來的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主要包括有機小分子、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稀土基長餘輝材料)普遍具有製備純化過程繁雜、需要昂貴的原料、潛在的生物毒性或苛刻的長壽命產生條件等缺點。
  • 第十三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會議指南(大會日程安排)
    裴建英吳一萍,楊海峰上海師範大學P7基於聚合物納米粒子修飾碳納米管構建化學傳感器與性能研究趙明崗趙明崗中國海洋大學P20基於目標循環及核酸納米結構信號放大的miRNA非標記電化學測定一種用於高效光動力治療的矽基納米材料王榮貴陳惠,孔繼烈復旦大學P29硫化鉛納米晶基電化學發光免疫傳感高靈敏檢測甲胎蛋白
  • 杭州師範大學JACS具有可調發光性能的自愈超分子聚合物
    近日,杭州師範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張倩博士、尹守春教授和美國猶他大學Peter J. 論文首次提出通過三重正交弱相互作用力構建了基於鉑金屬環的雙金屬超分子聚合物;且通過改變金屬大環中吡啶配體的官能團,可實現對超分子聚合物發光性能的調控
  • .| 當金屬團簇化學「邂逅」動態共價化學——利用動態共價鍵構建...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李丹、寧國宏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逐步合成的策略,通過環三核金屬團簇和氨基有機連接體的亞胺縮合反應製備了基於動態共價鍵的銅(I)基框架材料,該材料在無鈀的Sonogashira交叉偶聯反應中表現出了良好的穩定性、催化活性和廣泛的底物範圍。
  • AM:電化學剝離層狀材料:快速高效製備二維材料的新方法
    目前廣泛採用的製備手段,包括膠帶或超聲剝離層狀晶體,化學氣相沉積生長大面積薄膜,具有產率低,性能差或者成本高等缺點。因此,無論是學界還是工業界,都在尋求一種能夠克服上述缺點的新方法。 近幾年,電化學剝離方法逐漸開始受到重視。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催化微凝膠酶:合成,概念和新興應用
    隨後,從綠色化學的角度討論了μ-半酶在實現可持續催化方面的潛力。最後,為進一步改進生物催化μ-半胱氨酸酶(作為交互式軟物質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繪製了未來的方向。【圖文解析】酶的固定化可以通過物理吸附,捕獲或共價結合來實現。選擇合適的固定化策略和載體材料對於固定化酶的適當性能至關重要。在設計固定策略時,應考慮在活動性和穩定性之間進行權衡。
  • ...成像再添新技術:鞠熀先教授提出細胞膜蛋白成像的電致化學發光...
    昨日小南推文電致化學發光(ECL)集成化學發光高靈敏度和電化學電位可控性的優點,在分析化學與臨床醫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基於釕聯吡啶衍生物的ECL免疫分析方法是疾病標誌物檢測的主要手段之一。
  • 化學所在漆酶生物電化學和電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漆酶作為一種多銅族氧化酶,因其能夠實現在較低過電位下對氧氣分子的電化學催化還原,因而在生物燃料電池和生物電化學的傳感研究領域中備受關注。    漆酶作為一種多銅族氧化酶,因其能夠實現在較低過電位下對氧氣分子的電化學催化還原,因而在生物燃料電池和生物電化學的傳感研究領域中備受關注。
  • 南京大學鞠熀先教授提出細胞膜蛋白成像的電致化學發光方法
    電致化學發光(ECL)集成化學發光高靈敏度和電化學電位可控性的優點,在分析化學與臨床醫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基於釕聯吡啶衍生物的ECL免疫分析方法是疾病標誌物檢測的主要手段之一。針對生物檢測與生命科學研究的需求,ECL新體系的開發已成為該領域長期的研究主題。量子點(QDs)具有尺寸可控、高發光效率和窄的發射光譜,並在2002年被發現是一種理想的ECL發光體(Science 2002, 296, 1293)。
  • 化學前沿-超原子二聚物的製作
    如圖2所示[6],甲烷衍生配體被裝載在金簇Au21,這一配體作為「鉤子」通過π–π和π–陰離子作用連結周邊的超原子,並形成一維纖絲。這些纖絲則可以進一步組裝形成三維超原子晶體。研究顯示,通過在組裝過程中改變反離子的參數可以調控材料電導性,使得電導性增加兩個數量級以上。通過在超原子內核上修飾功能化的沒食子酸衍生配體,還能形成具有紅光-近紅外光致發光的液晶相。
  • 空間分辨雷射實現寫入/讀取/擦除石墨烯表面的二維共價化學信息
    自2004年二維納米材料石墨烯被發現以來,一直是物理學、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課題。化學修飾手段對提升石墨烯的各方面性能具有基礎性作用。因此,關於石墨烯的共價與非共價修飾手段被廣泛地研究了。石墨烯的共價修飾通常是引入sp3雜化和多種官能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