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法學會會長、聯合國海洋法法庭原法官高之國受聘上海交通...

2020-11-2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10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聘任儀式在徐匯校區法學樓舉行,中國海洋法學會會長、聯合國海洋法法庭原法官高之國受聘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校黨委書記楊振斌出席聘任儀式,為高之國頒發聘書並佩戴校徽。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羅鵬,凱原法學院全體班子成員和教師代表參加了儀式。

高之國教授表達了對學校和凱原法學院的感謝,他表示願意不遺餘力支持交大海洋法學科建設,以交大海洋學科智庫為依託,與薛桂芳教授領銜的海洋法團隊合作,組織策劃國際海洋交通領域高級別學術交流平臺,將海洋法學科的前端研究成果和國家的現實需求緊密結合,形成高質量的智庫成果。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和建設21世紀海洋絲綢之路的指示和精神,為國家的大戰略貢獻力量。

楊振斌代表學校向高之國教授表示歡迎和祝賀。他指出,上海交通大學在船海領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基礎。近年來,以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為目標,學校啟動了一系列「大海洋」行動計劃,把「大海洋戰略」定位為學校「十四五」期間的重大戰略之一。凱原法學院一直保持著快速穩定的發展態勢,海洋法學科作為優勢特色學科,在國際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學校歷年來也積極支持海洋法學科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前瞻性、戰略性、方向性研究。此次高之國教授的加盟,必將促進交大海洋法學科步入新的高度,成為交大大海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聘任儀式後,高之國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學「勵行講壇」和凱原法學院「張元濟法學講座」。他以「現代海洋法制度的發展和演進」為主題為近300位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的報告。報告中,高之國教授回顧了國際海洋法的歷史與發展,詳細解讀了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海洋法制度,包括海洋區域制度,沿海國的海洋權益與義務,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環境保護,航行自由原則,海洋爭端的機制及其和平解決等內容,並重點講解了國際海洋法在中國的發展與實踐,以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理論和實務工作內容。高之國教授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使聽眾受益匪淺。

【人物名片】

高之國教授1983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1987年至1993年赴美國和加拿大,先後獲得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碩士和加拿大達爾豪西學法學博士學位。1983年至1997年,先後就職於國家海洋局、美國東西方中心國際政治和經濟研究所和英國丹迪大學法學院,獲丹迪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1997年起赴國際海洋法法庭任職,並擔任中國海洋法學會會長、中國國際法學會顧問、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首席專家。連任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

高之國教授長期在國內外從事國際法和國際海洋法教學和科研工作,具有國際司法機構工作的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是國內外同行公認的國際法、國際海洋海洋法、國際環境法和國際能源法的專家。共出版中、英文著作20餘部,發表中、英論文200多篇。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學子在全國高校國際海洋法模擬法庭競賽中獲第六名
    中國海洋大學學子在全國高校國際海洋法模擬法庭競賽中獲第六名在庭審比賽中,代表隊先後對陣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隊員們協同合作、表現突出,獲得了對手及法官評審的讚譽,充分展示了中國海洋大學在國際法和海洋法領域的教學研究成績和人才培養水平,彰顯了海大學子的精神風貌。在六名參賽隊員中,除祁琦同學之外,其他五名全部來自教育部批准的首個法學中外合作辦學雙學位項目(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合作),體現了本項目於2015年招生以來的培養成果。
  • 模擬實戰 培養國際海洋法人才
    這位長者正是國際海洋法模擬法庭競賽的發起者和倡議者——國際海洋法法庭唯一中國籍現任法官高之國先生。國際海洋法法庭成立於1996年,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解決有關《公約》解釋和適用爭端的重要司法機構。法庭總部由21名獨立法官組成,法官從享有公平和正直聲譽、在海洋法領域內具有公認資格的人士中選出。
  • 《海商法》修改專題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03:53:28 來源: 學術之路 舉報   2019年12月21日,中國法學會
  • 新加坡成為國際海洋法法庭首個總部外審理地點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新加坡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當地時間11日與國際海洋法法庭庭長白珍鉉(Jin-Hyun Paik)法官通過線上儀式,代表雙方籤署示範協定(Model Agreement)。
  • 南海仲裁法庭和聯合國真沒關係?
    隨著南海仲裁文件的曝光,通過「海洋法公約」決議條文的聯合國和南海仲裁法庭遭到了中國人的普遍質疑。13日上午,聯合國官方微博表示聯合國和南海仲裁法庭無關,再次引發關注和爭議。那麼,南海仲裁法院和聯合國有關係嗎?它到底是個什麼機構?
  • 中國海洋國土近半存在爭議 專家稱安全形勢嚴峻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的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海洋法學會副會長周忠海教授的話擲地有聲。海洋國土近一半存在爭議中國是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之一。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家最大可管轄以下6大海洋區域:港口、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據此規定,中國擁有近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談判始末:中日交鋒大陸架劃界
    [導讀]對中國而言,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是重返聯合國後第一次參加的重要國際多邊談判。而從30年後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來看,它也許是對中國命運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談判之一。對中國而言,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是重返聯合國後第一次參加的重要國際多邊談判。而從30年後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來看,它也許是對中國命運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談判之一。世易時移。30年後的今天,有人認為,因為受到《公約》的嚴重束縛,中國應退出該條約體系。同時,也有國內學者持完全相反的觀點,認為應該遵守《公約》的精神---在爭端中依靠談判解決。
  • 海洋法公約談判始末:200海裡經濟區半不利中國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國際多邊談判,在12月10日會議收尾這天,通過了擁有17個部分、320條款項以及9個附件的龐大海洋法體系。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  從南海到東海,因海洋權益問題而被中國人熟悉的術語:12海裡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等等,均源自這部《公約》。
  • 這些高校教授受聘江蘇省法學會破產法學研究會成員
    12月18日,江蘇省法學會破產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2020年年會在蘇州舉辦。該會由江蘇省法學會破產法學研究會主辦、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承辦,以「六穩」「六保」政策背景下企業破產挽救制度的理論與實務為主題展開。
  • 金永明:現代海洋法體系與中國的實踐
    本文梳理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發展階段,在分析其主要內容、核心原則後,歸納了中國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蘊含的原則和精神在制定和完善國內海洋法體系中的具體實踐,指出我國海洋法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邁入新時代,我國應在維繫和構築海洋秩序、制定和實施海洋規則中實現角色和定位的轉換。這種轉換具有艱巨性和困難性,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強化國內海洋體制機制建設,因為這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由之路。
  • 首屆「海洋治理與合作」論壇觀點摘要(三)
    曹玲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主要觀點:曹玲副教授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海產品生產合作」發言中指出,世界人口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100億。人們對蛋白質的需求將比今天增加70%。海鮮作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在未來可能會更加重要。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是最大的海產品進口國之一。
  • 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言獻策——中國社科院海洋法與海洋事務研究...
    ,而這只是作為我國海洋社會科學智庫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海洋法與海洋事務研究中心的部分成績單。海軍原政委、海軍上將胡彥林和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資深海洋問題專家楊金森擔任顧問。科研隊伍主要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及其他研究所的海洋法及海洋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以及其他部門和單位的客座研究人員組成,至今已經發展到50多人的規模。其宗旨是以國內一流的海洋法及其他海洋社會科學學術成果,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及海洋事務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及其他相關服務。
  • 新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倪徵:傾情《海洋法公約》
    之後,他又在上海特區法院當上了8年的法官,實現了他少小時代要做清官秉公執法的願望。而使倪徵感到有意思的是,他所在的法院,正是當年發生過"拉斷朝珠"的"會審公廨"。在上海特區法院,倪徵 一直擔任案件的訴訟工作。他常常是1個月間要辦理30多件案,撰寫10餘份判決書。有一次他承辦的案件,雙方針鋒相對的論證問題多達130多項。
  • 濟南市法學會交通法學研究會換屆會議成功召開
    1月8日,濟南市法學會交通法學研究會在山東交通學院舉行換屆大會。濟南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辛全龍,濟南市長清區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區法學會常務副會長高長寶,濟南市長清區司法局局長王新勇,山東交通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孔祥雲,濟南市長清區交通運輸局局長王恩慶,濟南市長清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
  • 公布領海基線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回應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外交部發言人秦剛10日表示,中國政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劃定並公布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點基線,相關做法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有記者問,9月10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公布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點基線。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 「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
    2020年8月14日,「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海洋環境法專業委員會、廣東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在中山大學召開。會議由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法學院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承辦,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海洋法團隊協辦。
  •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南海是中國領海還是國際公海?
    南中國海大部分海域遠離我國大陸腹地,除大陸南方濱海地帶與臺灣、海南兩島外緣界定的部分南海海洋權益外,更多的南海海洋權益由南海眾多島礁界定。我國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沒有能源可以海浪或風力發電;經濟生活方面不能進行動植物種養和海洋捕撈,可以旅遊開發和油氣開採,所以很難憑資源條件是否能維持人類居住和本身經濟生活來區分島與礁,唯一的判斷依據只有面積大小了。
  • 中國法學會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會2019年年會簡報
    中國法學會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會秘書處供稿易詩偉撰寫(三)第三分會場國際金融法分會場時間:2019年11月30日14:00-17:45地點:阿外樓度假酒店主樓六樓七星602廳第一單元 國際金融交易與規則主持人: 宋曉燕 中國法學會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
  • 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越來越多地依賴海洋。  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新世紀。維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定的國際海洋法律原則,維護海洋健康,保護海洋環境,確保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海上安全,已成為人類共同遵守的準則和共同擔負的使命。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沿海大國。
  • 望海樓:關注海洋 各國應多幹正事
    6月8日至12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5屆締約國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該《公約》於1982年通過,1994年生效。根據聯合國規定,締約國大會負責選舉國際海洋法庭法官以及審議法庭的行政和財務事項,聯合國秘書長需提交報告。 從性質看,締約國大會是多邊平臺,本應集中精力討論《公約》相關事宜,但偏偏有個別國家不合時宜地幹擾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