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適應環境的能力是驚人的,很多動物為了生存,變得很聰明。烏鴉喝水的故事眾人皆知。但是,很少有人看到另外的情景。烏鴉把核桃叼到空中扔向公路,然後站到路邊的電線桿上,等待過往的車輛壓破核桃。當看到核桃被車輪壓碎以後,它就會俯衝下去,啄食核桃仁。烏鴉確實夠聰明的,也不知道它們是怎樣學聰明的。

猴子善於攀爬,很機靈,模仿能力也很強。我曾看到過這樣的鏡頭,一隻猴子拿起石頭,砸開核桃吃核桃仁。其他猴子看見了,立馬也照做。有一隻猴子從農家田裡拔出帶泥的胡蘿蔔,跑到水坑邊洗乾淨,美滋滋地享用,結果有幾隻猴子看到了,也照做。
一隻棕灰色的飢餓的草原狼,正四處奔走,尋找食物。它看到一隻肥大的鼴鼠把腦袋伸出洞口,立刻低頭並放低肩膀,專心致志,小心翼翼,輕手輕腳地向鼴鼠靠近。另外一隻鼴鼠發現了草原狼,連續發出吱吱的尖叫來報警,那隻剛剛伸出洞口的鼴鼠腦袋不見了。草原狼似乎很失望。瞅著草地上的那些鼴鼠洞口,它很快想出了新的辦法。它把嘴巴伸進了鼴鼠洞,大口往裡邊吹氣。吹完三個洞口後,它跑向第四個洞口等待。大約七八秒鐘後,那隻肥大的鼴鼠正中口鑽出來,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草原狼一口咬住了。
動物的聰明似乎盡人皆知。為了解決不容易得到的食物和水,動物們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人們對一群沙漠鳥要飛到六七十公裡外的水坑裡喝水也許不覺得驚訝,水坑再遠也得喝水,不然會渴死的。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還不會飛的小沙漠鳥怎麼辦?它們的父母有的是辦法,留下媽媽看護孩子,爸爸們飛到水坑邊,一邊自己喝足水,一邊用腹部的羽毛吸水。水吸足夠了,它們就飛回去,讓小沙漠鳥喝它們羽毛中的水。
動物們頭腦裡的很多智慧,是特定的生存環境裡的食物需要和安全需要激發出來的生存之道。鳥把巢築在高處,就是為了防止敵人的偷襲。窮則變,變則通,這話其實也適合描述某些動物的聰明。那麼,動物變聰明的事實,能否給教育帶來一些啟示?歡迎網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