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土豆在人間
作者:顏克存
土豆,學名馬鈴薯,原產於安第斯山區,是印第安人主要食物,土豆於明朝中葉隨「西食東漸」進入中國,後經明清兩朝300餘年的食播傳種,才在華夏大地落地生根被列入三餐食譜,從此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食物裡,土豆的確有著非一般的誘人魔力。在我的家鄉,土豆的地位與小麥、玉米和水稻一樣,都是糧食主產,家家都種,戶戶都吃。早餐下麵條,土豆絲做臊子;中餐煮米飯,土豆片炒肉當菜;晚餐再蒸一鍋,或整吃,或碾碎成泥,頓頓都見,餐餐不離,卻也百吃不厭。上至老人,中到青年,下有孩子,人人都吃,人人都喜,人人都愛。
土豆是地地道道的山裡窮苦農家孩子,從它剛來人間之時,大地就已經將它排除在了「寵兒」之外。它比不了弱不禁風的闊少爺或富千金,因此天生就有一副好皮囊,耐得住貧瘠高寒,不論河谷坡地,山脊溝坎、良田沃土,只要有土有泥就能紮根繁衍,獨自開闢出一片綠色天地。
土豆是大眾美食。從靜寂鄉村到繁華都市,從居家廚房到街邊小攤,從平價飯館到高檔酒店,處處都可見其身影,形態各異,品相勝繁。在鄉間,土豆是農人的家常菜。同時也是放牛娃的珍品,撿一堆柴,土豆擺中間,點火,煙霧隨風升騰,柴草噼裡啪啦作響,炸出縷縷清香,咬上一口,噴香軟糯,香透肺腑。在都市,土豆在蔥、姜、蒜、辣椒等作料的陪伴下,變身美味薯片、精品菜餚和街邊小吃,深受人們喜愛,入得口來,軟糯膩滑,又香又麻又辣,每一口都是歲月的味道。
在餐桌上,土豆是圓滑的代表,也是團結的象徵。切絲、削片、剁塊、碾泥,樣樣出形,蒸、煮、炸、榨、炒,風味各異。從不特立獨行,總是兼容並蓄,能與任何食材搭配「燉在一起」,既不丟失自己本色,也不搶奪別人「威風」,始終質樸豁達,就如養育它的農人一樣,棲身於人間煙火裡,活的自由自在,樸素而真實。
土豆在人間,風味各異,勝卻食中無數,每一味都給人以能量,每一味都有靈魂,每一味都飽含希望。
朗讀:韓玉
■武漢新聞綜合廣播FM88.4 AM873《朝聞快報》《非常往事》主播
武漢廣播電視臺出品
責編:陳曦
編輯:鄔玲 劉萌 李夢媛
配樂: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