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一段歷史、一段風雲,大家好歡迎來到「歷史集合號」的文章。
對於歷史,很多人的見解都會不盡相同,從各種角度來觀看歷史也會發現不同的答案。歷史的多樣性和真實性成為了很多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再豐富多彩的歷史在談到深處時也會讓人潸然淚下,無論歷史中的人物多麼的強大,多麼的複雜,都會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今天就來說一段中國志願軍把美國大兵打哭的故事,講述這個故事的初衷並不是渲染武力,只是想闡述一下戰爭的殘酷,畢竟戰爭是伴隨著人類歷史共同「成長和進步的,」而這種伴隨令人類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被圍困的美軍部隊
1950年11月30日,一個普通的日子卻發生了很多不平凡的事,在這個朝鮮50年來罕見的低溫中,美第八集團軍的第2師、第7師、美陸戰一師等部隊,被圍困在朝鮮半島北側長津湖地區的下碣隅裡、古土裡、柳潭裡、新興裡等地。
這裡屬於朝鮮比較貧瘠的地區,自古就是崇山峻岭、高山林密、人跡罕至。而發生在這裡的第二次戰役,卻把試圖攻佔整個北朝鮮的聯合國軍打的狼狽不堪,他們在戰爭中且戰且退。戰爭的殘酷和朝鮮寒冷冬季的暴風雪,讓這些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的士兵們,嗅到了崩潰的味道。
艱難的撤退
也就在30日這天,美第2師受阻於軍隅裡南面不遠處,這時已經戰鬥和撤退多天的美軍士兵們早已疲憊不堪,很多人無力地癱倒在地,或是凍得四肢僵硬,非戰鬥減員人數暴增,醫務所因為受傷和凍傷的人大量增加。在公路兩側白雪皚皚的山丘上,那裡到處都是高大的灌木叢,是打伏擊很好的地方,隨時都會衝出志願軍士兵,這讓一路跌跌撞撞撤退的美軍士兵們驚恐不已。
據美軍的回憶,在從軍隅裡撤退的途中,美第2師步兵9團3營的800名官兵,在一段僅有6英裡長的道路上,遇到了我志願軍的阻擊,在這段公路兩側有40挺機槍、10門以上的迫擊炮和大量的步兵嚴密封鎖。
最終美3營的800名官兵試圖強行衝過去,但很顯然,不會所以人都成功的,代價也會很大。雖然美軍的實力強大,武器裝備也更加先進,但此時的中國軍隊也早已不是小米加步槍的時代了,而且此時美軍整體士氣低落,軍無鬥志,他們唯一想到的就是立刻撤退到安全地區,逃脫志願軍的圍追堵截。
也就在第3營衝出這6英裡的死亡地帶時,美第三營營長麥克梅恩斯中校在自己的上尉口中得知,跟在自己身後那800人此時只剩下了精疲力竭、奄奄一息、驚慌失措的37人時,這位參加過二戰的中校營長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他摟住了身邊的上尉開始號啕大哭起來……
感恩節前結束戰爭的願望破滅
也的確,從美軍的角度來講,軍人在彈盡援絕後,對戰場已經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是允許投降的。但是在很多美軍士兵的心中,並沒有看得上志願軍。在交戰之前上到聯合國軍總司令下到普通的士兵,都認為志願軍只是一支衣衫襤褸的部隊,毫無戰鬥力可言,根本不可能和戰勝了德、日的美軍相提並論。
然而戰爭的事實確讓美軍士兵焦頭爛額,但如果還要一絲希望,他們並不願意投降。從整個第二次戰役來看,美軍以及多國部隊雖然沒有被志願軍第9兵團全殲,大部分的軍隊還是撤出了包圍圈。但38度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都找不到任何美軍的遺蹟了,他們曾經要在感恩節前結束戰爭的願望遭到了破滅。
戰爭是殘酷的,無論是古代的冷兵器對砍,還是如今的航母對決,歷次戰爭都會令無數的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些普通的士兵雖然立場不同,但是和敵人之間卻並沒有深仇大恨,作為軍人他們的意志只能是服從命令,去和不相干的人進行一場生死較量。
正如同美軍在第二次戰役期間的大撤退,雖然像美第3營這樣在6英裡路上800個人只活下來37個人的例子還有很多,但這種殘酷的戰爭也讓我志願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整個第二次戰役期間志願軍共付出了3萬餘人的傷亡,同時凍傷等非戰鬥減員的士兵則更多。這個故事雖然以武力結束,但是武力終究不會成為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過多的代價也會讓雙方更加記住了那些刻骨銘心的心酸,你說對嗎?
▲參考資料:1.《漫長的戰鬥》
一個國家兩個領導人,一個美國讀書一個蘇聯從軍,最終他倆火拼了
看看1950年蘇聯留的裝備,就知道朝鮮為什麼敢開戰,連美軍都敢打
朝鮮1950年6月28日,麥克阿瑟對李承晚到底說了什麼?李龍心大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