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空」發電!工程師造出第一臺溫差發電設備

2020-12-0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3月2日報導美媒稱,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創造出了一種設備,看似可以憑空發電,實際上是利用了空氣。該設備依賴於氣溫起伏來發電,而非陽光、電池或風力。

據美國國際財經日報網站2月27日報導,該設備被稱為熱敏諧振器,它綜合使用了精心定製的材料。

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教授麥可·斯特拉諾說:「我們建造了第一臺熱敏諧振器。它能放在桌上,看似憑空發電。我們身處的環境中一直有各種不同頻率的氣溫起伏,這些是之前未被開發的能量來源。」

報導稱,這樣一套系統的材料需要在蓄熱係數方面表現出色。蓄熱係數描述了材料能夠以多快的速度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或釋放熱量。蓄熱係數是導熱性與熱容量的綜合。前者指的是該材料能夠以多快的速度傳導熱量,而後者指的是材料能夠儲存多少熱量。

報導稱,在大多數材料中,比如陶瓷,這兩個特性中一個比較強,另一個就會比較弱——陶瓷導熱性低,但熱容量大。為規避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套系統,其基本結構是由鎳或銅組成的泡沫金屬,外面塗有石墨烯,這使得它具有更好的導熱性能。接下來,研究者向泡沫金屬中注入像蠟一樣的相變材料,該材料被稱為十八烷。十八烷可以在特定的氣溫區間內變成固體或液體。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安東·科特裡爾說:「相變材料儲存熱量,而石墨烯能夠很快導熱。」

報導稱,當測試新材料樣品時,結果顯示,晝夜溫差僅10攝氏度就使得該材料產生了350毫伏電勢和1.3毫瓦功率。這足以為小型通信系統或環境傳感器提供電能。

該設備如何工作呢?該系統的一側收集熱量,這一熱量慢慢傳導到另一側,而另一側則落後一些,以達到平衡。據斯特拉諾介紹,泡沫金屬、石墨烯和十八烷的結合使得該材料成為「迄今為止文獻記載中蓄熱係數最高的材料」。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新研究的共同作者弗拉基米爾·科曼介紹,這樣的系統也可以為探索其他星球的空間探測器提供持久的、低功率的能量來源。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工程學教授庫魯什·卡蘭塔爾-扎德稱,這種方法「很新穎,前景廣闊」。他還說:「它可以在收集餘能方面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要與其他收集能量的技術競爭,總是需要更高的電壓和功率。不過,我個人覺得,通過向這一概念投入更多研究,很有可能會獲得更多。這是一項有吸引力的技術,近期內許多人可能會跟進。」

報導稱,新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得到沙烏地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國王科學技術大學的獎金贊助。該大學希望利用這套系統為監測油氣鑽井井場的各種條件的傳感器網絡提供電力。

孩子們在觀察一塊超輕三維石墨烯新材料(2013年11月2日攝)。 新華社發

相關焦點

  • 溫差發電原理概述
    溫差發電指利用冷、熱源之間的溫差驅動的發電,溫差發電低能級熱回收方面很有前途,如工業餘熱、汽車尾氣管排放餘熱、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溫差能等
  • 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如果能對設備廢熱加以利用,既可產生新的可用能源,又可實現材料熱防護的優化。熱電轉換技術是指將熱能直接或間接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可以為改善材料表面溫度、補設備電能提供可能的途徑。本文對比了直接循環類和溫差發電熱電轉換技術,對溫差發電技術應用前景進行了分析。
  • 海洋溫差發電前景廣闊
    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在開式循環中,表層溫海水在閃蒸蒸發器中由於閃蒸而產生蒸汽,蒸汽進入汽輪機做功後流入凝汽器,由來自海洋深層的冷海水將其冷卻。
  • 2020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區冠軍揭曉 溫差發電解決未來可穿戴設備供電...
    由戴森工程師組成的評審團將從中選出20項作品,再將國際20強遞交詹姆斯·戴森爵士評審,最終從中選出國際大獎冠軍、亞軍和可持續發展獎得主。2020年,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大陸地區參賽作品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共收到300多項創新發明作品,作品總數在27個參賽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一。
  • 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製作
    半導體溫差發電不受天氣、場地的制約,日益激發著人們新的綠色慾望。筆者以蜂窩煤熱水爐的進出水為溫差源,製作了一臺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原理框圖見上圖。   半導體溫差發電是一種將溫差能(熱能)轉化成電能的固體狀態能量轉化方式。發電裝置無化學反應和機械運動,無噪聲、無汙染、無磨損、壽命長。它的核心部件是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因多用於製冷,亦稱半導體致冷片,電子元器件市場大多有售)。
  • 利用溫差發電 杭師大學生設計的節能設備 獲得專利
    理論上,只要存在溫差,它就能發電。  這個團隊由金佳嫣、張杰、陳苑和石衛四位同學組成,由陳馳一和丁偉兩位老師指導。他們自主研發的這套「太陽能儲能發電裝置」目前已成功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溫差發電是利用太陽能的新路徑  指導老師丁偉告訴記者,以前用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有一些缺點,例如雖然太陽能本身是環保的綠色能源,但其換能裝置材料往往採用光電二極體等高消耗、高汙染的化學材料,而且一般來說,固定地收集光能,不利於對光能進行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採集。
  • 如何自製溫差發電小風扇 用熱能發電的風扇
    打開APP 如何自製溫差發電小風扇 用熱能發電的風扇 發表於 2018-01-24 16:23:24 也就是通過溫差發電機原理製程,本文提供簡易的教程,不用花費很長時間,只需要有個周末就能完成。一個反向安裝的半導體製冷片通過溫差發電給風扇供應能源。也就是說,只要把它放在溫暖的爐子上頭,它就會吸收熱能驅動風扇轉動。 我一直想做個斯特林發動機,可惜複雜度略高。不過這個溫差發電的小風扇很簡單,適合在一個周末裡搞定。
  • 為什麼要發展海洋溫差發電
    目前,太陽能海洋溫差發電正在異軍突起。如果其中的45%用來加熱熱帶海洋的水層,再把熱帶海洋的一半用來進行溫差發電的話,那麼熱帶海洋的水溫降低1℃,能夠發出的電力就達600億千瓦,而到2000年時,全世界的人口總數若以60億計算,平均每人用電10千瓦,也只不過600億千瓦!海洋溫差發電的遠景是多麼的誘人啊!
  •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4)全球唯一處於運轉狀態的海洋溫差發電設備
    可常年穩定發電,其發電潛力高達1萬億千瓦,據稱可進行建設海洋溫差發電的國家多達100個左右。日本也在1974年開始實施的陽光計劃中列入了海洋溫差發電,1979年在島根海域實施了首項海上實驗,但之後就中止了研究。 在這種情況下,佐賀大學一直在堅持進行研究。2003年3月,建成了全球首座綜合海洋能源研究中心。主要由海洋溫差發電設備(上原循環系統,30千瓦)、海水淡化設備(每天10噸)、氫製造及儲藏設備、鋰回收基礎實驗裝置以及海洋深層水環境模擬實驗裝置構成。
  • 海洋溫差發電:讓大海變為穩定的巨型發電站
    也就是說,在久米島,海面的表層水與深海的深層水之間,存在著年均20度左右的溫差。而溫差保持不變正是高效實現「海洋溫差發電」的條件。所以,地處南國的久米島非常適宜海洋溫差發電。參與實驗的3家民營企業分別是得到韓國浦項制鐵公司出資的環境風險企業Xenesys公司、橫河電機公司及IHI集團下屬的IHI設備建設公司。 在衝繩縣海洋深層水研究所的一角坐落著高8米的設備,關注著海水溫度變化給發電量帶來的影響。 為什麼溫差能夠發電? 驗證設備首先抽取海面溫熱的表層水,經管道輸送到設備中。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海水中存在著巨大的溫差,比如我國的西沙群島海域,在每年五月份時3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為30度左右。當水深達到1000米以下時,水的溫度僅為5度。理論上如果冷熱水的溫差達到20度。
  • 海水溫差發電是什麼?
    答:海水溫差發電法(英語:OceanThermalEnergyConversion,縮寫:OTEC)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利用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的溫度不同來進行發電。  目前有封閉式循環系統、開放式循環系統、混合式循環系統等,其中以封閉式循環系統技術較成熟。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海洋中大部分熱量大都存儲在距海平面10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中,表層溫度可達20~28℃,而在海平面1千米以下,水溫只有4~5℃,海洋深層水溫常年保持恆定,上下水層之間溫差保持在20℃左右。利用海洋溫差進行發電這一美好設想,人們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 溫差發電塗料基本原理
    假如,只需要上商店購買一桶塗料,花一個下午自己把屋頂塗滿新買來的塗料,再請一個電工將電線連接上屋頂,就能讓你家徹底脫離電網,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這正是一種新的光伏材料許諾的美好前景。這種材料利用材料兩面的溫度差別產生電流,一度因為效率太低,造價昂貴,被認為難以用於實際應用。但新研究發現,溫差發電材料可拯救太陽能光伏產業,解決光伏電池板致命的光-電轉化效率低的問題。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海洋溫差發電的原理是利用蒸汽推動汽輪機旋轉發電。但是水的沸點相對較高,表層海水的溫度不足以使水沸騰氣化,因此科學家選擇利用液氨進行海洋溫差發電。與水相比,液氨的沸點較低,很容易沸騰氣化。  海洋溫差發電的過程其實並不複雜。
  • 利用溫差發電,以後還能為手機充電!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能從空氣中產生電能的裝置。神奇是這種裝置不需要陽光、電池或風力,而是依靠溫度波動產生能量。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這種裝置可在夜晚利用溫差發電 以作為太陽能和儲能的補充
    目前很多無電地區開始利用太陽能發電,而儲能裝置也為夜晚的供電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但僅僅在白天發電還不夠,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項技術,該技術可以幫助裝置在夜晚發電,他們認為這種夜晚發電的技術或許能在未來扮演重要的角色。
  • 海水溫差發電超美國水下機器人業內領軍
    海水溫差發電即將推向市場   「藍色矽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免費的實驗室,年底整體入住。」作為「溫差能發電」項目的領軍人、國家海洋一所研究員劉偉民介紹,目前溫差能發電項目已經完成了技術方面的積累,達到推向市場的條件。
  • 溫差發電:不用電的「智能」風扇
    想不想要一個只要設備發熱葉片就徐徐旋轉的小風扇這個利用熱電效應原理的溫差風力發電風扇就能滿足你快來動手實驗一下吧!「我給朋友捎了一個不耗電的ECOFan風扇(譯註:一種利用熱能發電作為能源的風扇),這個概念相當酷,所以打算自己從頭仿製一個。一個反向安裝的半導體製冷片通過溫差發電給風扇供應能源。也就是說,只要把它放在溫暖的爐子上頭,它就會吸收熱能驅動風扇轉動。」
  • 【資源拓展】——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的現狀及商業化可行性探討
    近年來以美國和法國為首開展了10 MW級商用設備研發工作。這一動向,使得海洋溫差發電再次受到學界的青睞,因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如同地熱發電一般具有「穩定性」是主要原因。而且,作為海洋溫差發電的特點之一,「高稼動率」結合海洋深層水的「複合利用」甚至可以產生兆瓦級的規模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