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Shen Tian 和Peng Cai課題組--還原氧化石墨烯觸發A549細胞上皮-間質轉化

2021-02-13 石墨烯雜誌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電子,結構工程和醫學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然而,過度使用和未經處理的排放可能導致其分布於環境和生物鏈中,這會引起可怕的健康風險擔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石墨烯衍生物會誘導體內肺纖維化,因此本研究的總體目標是探索體外試驗中還原氧化石墨烯(rGO)的肺纖維化響應潛在的分子機制。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MT)對肺纖維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在這裡,我們評估了rGO樣品對A549細胞的EMT效應。首先,rGO通過內吞作用穿透A549細胞膜到細胞質基質,而後位於晚期內體和/或溶酶體中(通過TEM觀測到),且細胞耐受良好。其次,rGO在較低劑量下(低於10μg/ ml)促進了細胞遷移和侵襲能力,但顯著抑制容量在20μg/ ml。此外,通過上皮標誌物如E-鈣粘蛋白,β-連環蛋白,癌基因(Smad4)的降低以及間葉細胞標誌物如波形蛋白,血管內皮生長因子B抗體(VEGF-B),TWIST1的增多,可以證明rGO誘導了EMT。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認為rGO通過改變A549細胞上皮-間質轉化標誌物能夠有效誘導EMT。

Figure 1.超聲後對rGO的表徵。(a-c)TEM圖;(d)尺寸分布圖;(e,g)AFM圖;(f,h)薄片厚度AFM分析結果。

Figure 2.A549細胞在暴露不同劑量rGO,48 h後的TEM圖情況。

Figure 3.A549細胞經rGO處理後,Rab7a和Rab5a的超微結構定位。(a,b)Rab7a的TEM分析;(c,d)A549細胞中Rab5a(15 nm的Au納米顆粒)的無或痕量標記。

Figure 4.rGO對A549遷移至人工誘導傷口處的影響。(a)在不同時間點和不同rGO劑量時的傷口癒合劃痕試驗圖片;(b)癒合的傷口面積量化了A549細胞遷移水平。

Figure 5.rGO處理後A549細胞遷移情況。(a)細胞在有效rGO劑量下用於Transwell基質凝膠侵入試驗48 h;(b)計算了入侵的細胞數量。

    該研究工作由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Shen Tian 和Peng Cai課題組於2018年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原文:Reduced graphene oxide trigger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A549 cells(DOI:10.1038/s41598-018-33414-x)

相關焦點

  • 氧化石墨烯如何「潛入」細胞
    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智軍課題組與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任斌課題組合作,採用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研究了GO的細胞內吞機制。他們首先通過化學偶聯的方法將金納米粒子裝載在GO表面,得到金納米粒子—氧化石墨烯(Au-GO)複合體系。
  • 化工系燕立唐課題組發文報導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雙層磷脂膜間的...
    化工系燕立唐課題組發文報導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雙層磷脂膜間的輸運機理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6月7日,清華大學化工系燕立唐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過程所魏煒課題組合作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文章《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膜夾層間的輸運》(Transport of a graphene
  • 生物物理所發現分泌途徑磷酸化調控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的新功能
    該研究發現分泌途徑激酶Fam20C可通過磷酸化內質網巰基氧化酶Ero1a來調控內質網的氧化還原穩態,首次建立了蛋白質的磷酸化修飾與氧化摺疊之間的聯繫;為內質網等分泌途徑細胞器的環境和功能的調控提供了新的機制;揭示了蛋白質磷酸化修飾新的生物學功能。  人基因組編碼的蛋白中約有30%是磷酸化蛋白。作為重要的翻譯後修飾,蛋白磷酸化調節細胞生命活動的幾乎所有方面。
  •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709課題組--自主創新讓中國「黑金...
    青春微記錄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709課題組 一直致力於炭基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領域,堅持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攻關協同發展。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709課題組是一個平均年齡只有34歲的年輕團隊,在國內外都沒有可借鑑方案的前提下,他們摸著石頭過河,自主設計所有的工藝和裝備,硬是讓中國成為全球石墨烯領域的領先者,填補了國內超級電容器活性炭領域的空白。
  • 金屬所提出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化學還原新方法
    自2004年被發現以來,石墨烯(Graphene)由於結構獨特、性能優異、理論研究價值高、應用前景廣闊而備受關注。氧化石墨烯(GO)是含有豐富含氧官能團的石墨烯衍生物,可通過化學氧化剝離廉價的石墨而得,隨後通過還原處理可製成石墨烯。因此,利用GO再經還原製備石墨烯已成為低成本、宏量製備石墨烯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促進石墨烯的宏量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 用於還原氧化石墨烯的缺陷修復和除氧的純電場和磁場
    氧化石墨烯的還原是石墨烯實際生產的一種有前景的途徑,目前已經報導了通過還原劑、熱和雷射照射實現氧化石墨烯還原的方法。
  • 【科普】氧化還原法製備石墨烯工藝詳解
    相信很多研究生進入實驗室的第一課就是氧化石墨烯製備,製備氧化石墨烯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其中涉及了各種複雜參數的調控,可謂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方能製備出理想的氧化石墨烯。今天小編就來為你深入解讀如何採用氧化還原法製備出氧化石墨烯,各種參數如何調控?如何還原得到石墨烯?工業級氧化還原石墨烯製備與實驗室製備又有什麼區別?
  • 深圳大學:一種氧化石墨烯非常規化學石墨化和功能化的新策略
    近日,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何傳新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穩定性和反應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Unconventional chemical graphitiz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graphene oxide toward nanocomposites by degradation of ZnSe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一條新的轉化途徑
    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率先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生物物理所提出「氧化還原應激反應能力」新概念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陳暢提出了「氧化還原應激反應能力(RRC)」的新概念,並證明這種動態反應能力的下降是衰老的一個本質特徵。  陳暢課題組分別以線蟲和複製性衰老細胞為模型,比較了年輕和衰老線蟲(或細胞)對於氧化還原刺激反應能力的不同。結果顯示在氧化還原刺激下,年輕線蟲(或細胞)能產生更多的活性氧/活性氮(ROS/RNS)從而激活Erk、Akt和AMPK信號通路。同時,年輕線蟲(或細胞)能夠通過促進轉錄因子NRF2的轉位誘導產生更多的抗氧化酶以維持氧化還原穩態平衡。
  • 石墨烯與氧化石墨烯在紡織領域的應用
    1.2 原位還原法 原位還原法是通過氧化石墨烯片層上的活性基團與某些織物發生共價結合,得到氧化石墨烯改性織物,然後再通過化學還原或熱還原等方法將負載於織物的氧化石墨烯原位還原成石墨烯或還原氧化石墨烯,從而使缺少極性基團的石墨烯可以負載於織物上,達到改善織物性能的目的。
  • 氧化石墨烯的化學還原製備方法
    2007年,Ruoff團隊首先提出使用化學還原的方式由氧化石墨烯製備出石墨烯,這種方法容易批量生產、成本低,也便於實現石墨烯進一步功能化開發。  該方法的本意是消除氧化石墨烯的含氧基團、修復共軛結構和破損,最終恢復石墨烯完美的共軛網絡。由氧
  • 合肥研究院揭示放射性元素U(VI)在不同環境介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應用等離子體研究室環境與放射化學課題組在U(VI)的化學形態分析和遷移轉化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課題組人員利用先進的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光譜(XAFS)研究放射性元素U(VI)在納米材料(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納米零價鐵)和環境微生物(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等不同環境介質中的吸附規律,探討了U(VI)在不同水-固界面上的吸附形態和微觀機理。
  • :在還原氧化石墨烯上摻雜氯增強氮電還原氨的能力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朱禹潔&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Cheng Zhuo課題組報導了非金屬碳質材料應用於電還原合成氮的新進展,在期刊ACS Catalysis ( IF 12.350 )上發表了題為「Enhancing Nitrogen Electroreduction to Ammonia
  • Redox Biology: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陳暢課題組提出「氧化還原應激...
    論文首次通過比較年輕和衰老線蟲及細胞對氧化還原刺激的不同反應,提出了氧化還原應激反應能力(Redox-stress Response Capacity,RRC)新概念,並證明這種動態反應能力的下降是衰老的一個本質特徵。陳暢課題組的助理研究員孟姣為本文的第一作者,陳暢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衰老與氧化還原密切相關。
  • ...β1誘導的細胞凋亡和上皮細胞向間質細胞轉變的作用及相關機制
    細胞凋亡和上皮細胞向間質細胞的轉變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 在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細胞凋亡和EMT的失調會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例如腫瘤的形成和轉移、肝臟和腎臟纖維化和胚胎發育的異常等。
  • p53通過調控OPG影響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以及腫瘤相關骨骼的重塑
    2020年7月22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王瑩、時玉舫課題組題為「Loss of p53 in mesenchymal stem
  • 生化細胞所揭示前列腺跨膜蛋白-1在上皮-間質轉化中的作用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Carcinogensi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宋建國研究組題為TMEPAI regulates EMT in lung cancer cells by modulating the ROS and IRS-1 signaling pathway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前列腺跨膜蛋白-1在調控上皮-間質轉化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機制。
  • 城市環境所在富營養化影響淺水湖泊沉積物-水界面
    因此,探尋湖泊營養水平對沉積物砷分布和釋放特點的影響尤為重要,尤其在藻華爆發時,沉積物-水界面As的遷移轉化行為及機制值得深入研究。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研究組(顏昌宙科研團隊)系統研究了湖泊富營養化對沉積物As的分布影響及其釋放特點,以及藻華期間沉積物-水界面As的遷移轉化行為特點。
  • 上皮-間質轉化信號通路研究獲進展
    6月10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了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信號通路研究新進展文章。 文章通訊作者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Whitehead研究所創始人之一Robert A.Weinberg博士。他的研究方向為人類腫瘤的遺傳學基礎,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的實驗室發現了第一個人類癌基因Ras和第一個人類抑癌基因Rb。他的一系列傑出研究工作已經成為腫瘤研究領域乃至整個醫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