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關鍵的神經保護因子HDAC6可抑制毒性tau聚積

2020-11-30 騰訊網

一、前言

Tau蛋白的異常聚集是阿爾茨海默病(AD)和相關tau變性病的主要病理表現。傳統的tau病理主要關注tau的過度磷酸化,然而目前大量證據提示tau病理也與微管結合重複區域(MTBR)tau的賴氨酸位點的異常乙醯化相關。Tau在MTBR的乙醯化以及該修飾對tau和微管結合能力、tau聚積和tau寡聚體形成的調控,提示tau的異常乙醯化可以加重神經毒性和認知下降。近來有研究表明乙醯化tau蛋白會引起突觸變性和認知障礙。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家族被認為與tau蛋白的去乙醯化相關。其中,去乙醯化酶HDAC6在胞漿中含量豐富,與微管蛋白相結合,並能夠負性調控微管蛋白和其他胞漿蛋白的乙醯化。選擇性抑制HDAC6可以在一些tau變性病或β澱粉樣蛋白(Aβ)斑塊模型中發揮不同程度的神經保護作用。然而,也有研究發現,抑制HDAC6可以增加乙醯化tau蛋白的水平,促進tau聚積,從而引起認知障礙。有意思的是,HDAC6敲除的小鼠模型並未出現認知異常,這可能提示正常生理狀態下HDAC6的功能並不突出。

那麼,HDAC6與tau病理的具體作用關係,以及HDAC6缺失在tau病變小鼠模型中的功能如何呢?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的Todd J. Cohen教授團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該文章於2020年11月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題目為「An HDAC6-dependent surveillance mechanism suppresses tau-mediatedneurodegenera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二、主要結果

1、HDAC6分子伴侶複合物通過MTBR結構域與tau結合

為了確定HDAC6與tau結合的具體結構域,該團隊使用不同HDAC6的變異類型,包括缺少1個或2個催化活性結構域、缺少整個C末端、缺少C末端泛素結合結構域和缺少介導蛋白互作的SE14結構域,分別與tau進行結合,最終發現HDAC6與tau的結合不依賴於泛素,而是部分由SE14結構域介導的。

同樣的,為了進一步確定tau與HDAC6的結合位點,該團隊也使用了tau的不同變異類型與HDAC6進行結合,全長的tau包括2個N末端重複和4個MTBR結構域(R1-R4),刪除R1和R4時,HDAC6和tau的結合不受影響,而刪除R2和R3時,HDAC6和tau的結合能力顯著下降。以上結果提示HDAC6與tau結合於tau的MTBR結構域。(圖1)

圖1. HDAC6和tau蛋白不同變異類型的結合

2、HDAC6定位於tau異常聚集的位點

為了檢測tau和HDAC6的定位以及它們在神經元中的聚集,該團隊對野生型和P301S tau轉基因小鼠(PS19)的原代神經元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野生型小鼠原代神經元中,tau和HDAC6聚集於胞漿中,但分布較為分散,而在PS19神經元中兩者出現了沉積。此外,在AD腦組織中,可溶性的HDAC6水平下降,而在不可溶沉積部分發現了較高水平的HDAC6。這些結果都表明在AD中,HDAC6與tau共同聚集並被募集到AD病理損傷中。(圖2)

圖2. HDAC6在AD中與tau的結合

3、 病理性tau在HDAC6的作用位點進行乙醯化

在AD中,可溶性的HDAC6降低了,那麼,這一結果使得tau的翻譯後修飾過程發生了什麼影響呢?該團隊使用液相色譜和質譜法(LC/MS-MS)對AD患者的大腦皮層組織進行分析,發現了tau在第311位賴氨酸(K311)的乙醯化。K311位於MTBR的R3區域,正巧是HDAC6和tau的關鍵結合位點。該團隊假設tau在K311位點的乙醯化與tau聚集相關,並且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證實了這一觀點。(圖3)

圖3. Tau在K311位點乙醯化與tau的聚集

4、HDAC6缺失加速小鼠的tau病理

該團隊的上述研究結果發現HDAC6的缺失並不能緩解tau病理進程,卻可能會加重和加速tau病理變化。將PS19小鼠和HDAC6敲除小鼠雜交後得到PS19/HDAC6 KO小鼠(PHK小鼠),該小鼠在4月齡即表現為體重減輕、生存率下降。同時,PHK小鼠的行為學表現也較野生型小鼠、PS19小鼠和HDAC6 KO小鼠差,空間學習能力下降明顯。以上結果說明HDAC6的缺失會加重tau病變小鼠的認知下降。

三、結論

Tau的異常乙醯化是多種人類tau變性疾病中的一種複雜的翻譯後修飾機制。本研究證實了HDAC6作為關鍵的神經保護因子可以抑制毒性tau聚積。未來,破譯tau蛋白的所有翻譯後修飾的密碼,發現tau蛋白的所有種類,可以完善我們對tau蛋白病理機制的理解,並可以為AD和相關疾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新方向。

參考文獻:

TrzeciakiewiczH, Ajit D, Tseng JH, et al. An HDAC6-dependent surveillance mechanismsuppresses tau-mediated neurodegenera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Nat Commun.2020;11(1):5522. Published 2020 Nov 2. doi:10.1038/s41467-020-19317-4

編譯作者:小言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胖兔子可可、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本文為brainnews團隊原創編譯,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Nat Commun:關鍵的神經保護因子HDAC6可以抑制毒性tau聚積
    傳統的tau病理主要關注tau的過度磷酸化,然而目前大量證據提示tau病理也與微管結合重複區域(MTBR)tau的賴氨酸位點的異常乙醯化相關。Tau在MTBR的乙醯化以及該修飾對tau和微管結合能力、tau聚積和tau寡聚體形成的調控,提示tau的異常乙醯化可以加重神經毒性和認知下降。近來有研究表明乙醯化tau蛋白會引起突觸變性和認知障礙。
  • Nat Commun:新預測模型發現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調節因子
    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病理主要為腦中β澱粉樣蛋白(Aβ)聚積形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NFT)。由於針對Aβ和tau病理治療手段的相繼失敗,目前迫切需要尋求AD的其他潛在機制,其中通過小膠質細胞發揮作用的免疫系統機制已在AD發生發展中被證明有關鍵作用。
  • Nat Commun:神經退行疾病研究新方向——MSI/tau蛋白的相互作用
    然而,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 RBPs的定位出現錯誤導致RBPs與tau相互作用最終引起tau蛋白病理性聚集。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部的Rakez Kayed教授團隊既往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AD)腦中,RBPs的Musashi(MSI)家族參與到了tau蛋白的細胞毒性作用中。
  • Nat Commun幹細胞藥理學研究新發現:激活自噬可清除tau蛋白
    哈佛醫學院的Haggarty教授團隊對tau病變病人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誘導形成的神經元細胞進行藥理學研究,發現了tau蛋白清除的自噬機制和小分子藥物。為了研究這一點,該團隊分別誘導了兩個無tau病變受試者、1個攜帶tau-A152T風險變異的PSP病人和1個攜帶常染色體顯性變異tau-P301L的FTD病人的iPSC。這些病人的iPSC誘導形成的神經元細胞中均表達內源性的tau蛋白並能較好的模擬疾病相關表型。
  • 最新綜述:小膠質細胞如何影響Tau病理?
    儘管尚不清楚當中的先後次序,但tau本身的種子擴散特性小膠質細胞對tau傳播的促進作用很可能共同起作用,並且對退行性病變的發生和發展至關重要。據現有證據,靶向tau種子並控制複雜炎症過程中的某些信號傳導途徑可能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種新的治療策略。
  • ...到神經變性疾病罪魁禍首tau蛋白在神經元細胞間來回穿梭的過程!
    當tau蛋白發生錯誤摺疊時所有都會發生改變,其會變得粘性且不溶,不斷聚集並在神經元中形成神經原纖維纏結,破壞神經元的功能並導致細胞最後死亡,更糟糕的是,神經元細胞中只需要相對少量的錯誤摺疊的tau蛋白就能使附近細胞編程功能失調死亡的腦細胞。
  • miR-200a-3p可減輕Aβ產生和Tau 過度磷酸化
    探討了microRNA-200a-3p(miR-200a-3p)在介導針對AD相關缺陷的神經保護中的作用和潛在的分子機制。PRKACB是miR-200a-3p的另一個靶標 5,miR-200a-3p通過調節BACE1和PRKACB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將BACE1或PRKACB與miR-200a-3pmimics(或NCM)共轉染到APPswe細胞中。
  • ApoE4顯著惡化tau蛋白介導的神經損傷
    2017年9月23日/生物谷BIOON/---在將近25年之前,人們鑑定出一種ApoE4基因變異體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主要風險因子,這種變異體讓一個人患上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機率增加了高達12倍。然而,人們並不清楚為何這種變異體是如此危險。當ApoE4蛋白存在時,β-澱粉樣蛋白(Aβ)團塊在大腦中堆積。
  • 泛素連接酶COP1通過降解小膠質細胞c/EBPβ來抑制神經炎症
    泛素連接酶COP1通過降解小膠質細胞c/EBPβ來抑制神經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4 18:55:32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Vishva M.
  • 全身麻醉藥發育神經毒性的機制及其防治研究進展
    體外實驗顯示,加入TNF-a可增強氯胺酮導致的海馬發育神經元的凋亡;而下調TNF水平,則可減輕氯胺酮的毒性作用。此外,吸人性全身麻醉藥七氟醚可通過激活FAS-FASL信號通路導致發育神經元毒性。受體介導的未成熟神經元的除極,抑制新生大鼠神經元過度興奮,減少活化型easpase-3水平的增加,對全身麻醉藥的發育神經毒性起到保護作用。
  • 有效促進tau清除的全新分子機制
    and its loss of function exacerbates tau pathologyand spreading,發現轉錄因子EB(TFEB)是溶酶體生物發生的主要調節因子,在tau蛋白的溶酶體胞吐中起著重要作用,有益於AD的治療。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在這些不同的形式中,Aβ寡聚體被認為對神經細胞毒性最強。澱粉樣蛋白級聯假說假設,Aβ水平的升高導致AD的後續病理事件。 AD的另一個特徵是神經纖維病理,包括由tau聚集形成的神經炎性斑塊、神經纖維纏結。正常修飾的tau蛋白具有穩定微管、調節軸突運輸和維持DNA結構穩定的作用。而tau的病理修飾可導致其從微管中脫離,導致突觸丟失、神經元功能障礙和tau聚集。
  • Nat Commun:補鈣我們是認真的!AD的線粒體假說再添新證
    目前認為,Aβ的異常聚積是引起阿爾茨海默病(AD)一系列病理級聯反應的誘發事件。Aβ寡聚體,而不是澱粉樣蛋白斑塊本身,可以作為Aβ的神經毒性形式與tau蛋白的沉積相關聯。研究發現,Aβ的神經毒性和神經元內Ca2+失調有關,AD的Ca2+假說認為澱粉樣變性通路的激活重塑了神經元Ca2+的信號傳導,影響了Ca2+穩態和有關學習記憶的通路。
  • Nat Commun: 它有望替代p-tau181成為更精準的AD生物標誌物
    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NFTs)是AD的典型病理表現之一。高水平的磷酸化tau蛋白(p-tau)和總tau蛋白(t-tau)在AD患者腦脊液(CSF)中普遍存在。然而,近來有研究發現p-tau的另一種異構體p-tau217(tau蛋白在第217位蘇氨酸位點磷酸化)與t-tau比值和Aβ沉積相關聯,並且一些初步證據表明,相對於p-tau181,p-tau217與tau PET的相關性可能更強。
  • Mol Psychiatry:有效促進tau清除的全新分子機制
    2020年4月,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貝勒醫學院赫芬頓衰老中心Hui Zheng團隊在MOLECULAR PSYCHIATRY發表論文TFEB regulateslysosomal exocytosis of tau and its loss of function exacerbates tau pathologyand spreading,發現轉錄因子EB(TFEB)是溶酶體生物發生的主要調節因子
  • 手性金納米離子可對映選擇性改善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記憶損害
    目前,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和tau蛋白引起的神經原纖維纏結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因此,靶定這兩種蛋白的產生、聚積和清除的過程是防治AD的主要治療策略。然而,很多實驗中被證實有抑制Aβ寡聚化或纖維化的分子或多肽,在臨床實驗中屢屢宣告失敗。
  • Lancet子刊重磅綜述:腦出血中神經炎症的關鍵作用
    腦出血的死亡率可高達50%,且由於同時存在原發性和繼發性損傷,該疾病預後不良。原發性損傷包括原發性出血或血腫擴大導致淤血所引起的機械性破壞,隨後由興奮性毒性、水腫和紅細胞裂解釋放鐵等迅速引起繼發性損傷。亞鐵通過生成活性氧(ROS)來誘發神經毒性。關鍵的是,血腫周圍會發生炎症級聯反應,包括激活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以及白細胞的浸潤。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文章介紹(1)
    目前可通過雙重乙醯膽鹼酯酶/β-分泌酶1抑制結合第3種靶向優化引物作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策略。3.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學特徵為存在由澱粉樣蛋白β和磷酸化tau蛋白形成的聚集體,並出現記憶力進行性缺失的表現。多種細胞信號傳導通路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其中Wnt信號傳導通路由於能在成人大腦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最初研究認為Wnt信號傳導通路的激活可對抗澱粉樣蛋白β毒性,發揮神經保護作用。後來發現Wnt信號傳導通路可參與tau蛋白的磷酸化以及學習記憶的過程。
  • Nat Commun:解析人腦中tau蛋白的傳播模式以及和Aβ斑塊互作關係
    澱粉樣蛋白(Aβ)斑塊和高度磷酸化的神經原纖維纏結(NFT)是阿爾茨海默病(AD)的兩大主要病理表現。Aβ斑塊可以在痴呆發病前數年甚至數十年被檢測到,說明其對認知正常人群的作用似乎不明顯;相反地,NFT則與神經變性和認知損害有極大的關聯。
  • 首先是澱粉樣蛋白,之後是Tau蛋白,最後是痴呆
    研究人員報告,在一項該類研究中,tau蛋白成像可在無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識別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研究結果表明,tau蛋白成像可能有助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疾病分期,而且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該疾病中神經退行性變和認知損傷的關鍵。「在阿爾茨海默病其他生物標誌物的基礎上,進行tau蛋白成像是很好的。」 Ances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