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段偉朵
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安陽高新區有啥好做法? 27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情況。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安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杜建勳回答記者提問。
杜建勳介紹,安陽高新區成立於1992年,2010年獲批國家級高新區。多年來,高新區發揮科技引領和示範作用,堅持改革創新,一度成為安陽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但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市場主體增多,社會事務也越來越重,管理模式呈現出「體制回歸」、「類縣區運行」趨向,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主業主責,削減了比較優勢,弱化了引領作用,體制機制性瓶頸制約越來越明顯。
安陽市委、市政府對這一問題高度重視,經過充分論證,於2018年啟動行政區域套合,探索出一條高新區「去社會化」新路徑,高度契合了我省有關開發區改革的精神。
「相關舉措,我們簡要概括為加減乘除。」杜建勳說,「加」,就是整合資源,疊加發展優勢。安陽市立足高新區與文峰區地緣相連、產業互補的特點,將兩區的資源、職能有機整合。將13.9平方公裡的文峰產業集聚區,納入高新區管理,使產業發展空間擴大32%。規劃「一帶兩園」,即科教產業帶、現代工業園、現代物流園,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和先進位造業,招商項目優先向園區布局。通過兩區資源互補,努力實現「1+1>2」效應。
「減」,就是剝離職能,著力瘦身減負。安陽市將此作為「去社會化」的重中之重,逐項梳理高新區非經濟職能,最大限度予以剝離。黨務群團方面,將組織、編制、政法、信訪,以及工會、婦聯、共青團等職能,分別移交至文峰區相關部門。社會事務方面,撤銷高新區社會事業局、教育辦、衛計委等單位,相關機構和人員整體併入文峰區,歸口由12個部門承接。街道辦事處方面,統一由文峰區代管,各類社會服務、創建工作,交由文峰區統籌調度。通過兩區套合,高新區共移交事務性工作28項,壓減機構數量53%,逐步從繁雜事務中解放出來,實現「鬆綁解縛」、輕裝上陣,集中精力發展主業主責。
「乘」,就是優化管理,激發乘數效應。遵循效率優先、效益優先原則,大力推行「管委會+公司」改革。做優組織架構。優化重組職能部門,再造項目服務流程,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一張網絡管服務」「一個窗口管到底」,實現了辦事效率倍增。如:新城吾悅廣場從拿地到開工,僅用時61天;信息產業投資平臺當天籤約、當天完成註冊,均創全市時限最短記錄。放大科技效應。圍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推動本土企業、源發技術、創新平臺,與全國品牌公司嫁接重組。先後促成艾爾旺與上海雅本重組,利華製藥與廣東溢多利重組,等等。特別是合力創科依託97項專利技術,成功牽手上海復星,於2019年9月投產,一年來上繳稅收即達到過去10年總和的3倍。通過科技創新力量的爆發,實現了產業效益倍增。
「除」,就是化解矛盾,破除改革阻力。體制機制改革最大的阻力,源於幹部職工對身份、出路的顧慮。安陽市借力兩區套合,有效破解相關難題。按照「三分離」原則,對正式人員進行身份認定和實名制管理。在檔案封存基礎上,推行競爭上崗,實行全員競聘。通過1—2年的過渡期,真正實現「人崗相適、激發活力」。
杜建勳表示,通過一系列「去社會化」改革,安陽高新區重新將工作重點,聚焦到主業主責上來,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效益提升」「排名位次提升」。2019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引領企業,分別佔到全市的41%、50%;發明專利、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數量,分別佔到全市的51%、70%。風電產業鏈相關企業,畝均稅收實現「過百萬」。高新區在全國169家排名中,躍升7個位次,成為全國進步較快的高新區之一。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杜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