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施改善、課程補齊開足,甘肅省秦安縣——老師走起來 學生留...

2020-11-29 中國青年網

核心閱讀

環境簡陋,缺少師資,交通不便,甘肅省秦安縣的許多鄉村學校過去存在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

秦安縣按照「學生不動老師動」的思路,建成了隴城教育園區。教師統一走教、課程補齊開足、環境設施改善……教師隊伍穩住了,學生上學方便了,教學質量上去了,曾經流出的學生也回來了。

放學了,鄉村教師常啟堂照例站在校門口,看著小學生三五成群離開。

這裡,是甘肅省秦安縣隴城鎮許墩村許墩小學。從1988年開始,常啟堂就一直堅守於此,30餘年來見證了當地鄉村教育的變遷。

穩住教師隊伍,農村孩子就近入學

山大溝深,峁梁交錯,從秦安縣城出發,彎彎繞繞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許墩村。這個坐落於高山的小山村,乾旱少雨,百姓生活清苦,出行也不方便。

1988年,常啟堂高中畢業後,回到老家當起了民辦教師。「剛來許墩小學的時候,我的工資只有40塊錢,學校共有7位老師。」常啟堂說,這所山村小學開辦於上世紀50年代,學生最多時有220多人。後來,由於適齡入學兒童減少、撤點並校政策實施等原因,規模急劇縮小。

「位置偏遠、學生減少,老師就不願意來;沒有好老師,家長就把孩子送到鎮上或縣城讀書。這樣一來,就成了惡性循環。」常啟堂說,除了教學環境簡陋,學校課程也開不足、開不齊,孩子們以前幾乎沒見過專業的音樂、體育、美術老師。

在秦安縣,這種情況並非孤例。秦安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屬於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面積大、人口多、程度深。全縣257所小學中,完全小學62所、教學點195所,其中100人以下學校有175所。而且,農村小學分布散、班級規模小,25人以下班級861個,5人以下班級396個。「加之山村條件差,老師不願來、留不住,教育資源短缺、教師隊伍不穩定、城鄉學校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秦安縣教育局相關人士說。

為了穩住教師隊伍,讓農村孩子就近入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秦安縣按照「學生不動老師動」的思路,籌措資金2900多萬元,在全縣最偏遠的隴城鎮建成了總面積1.12萬平方米的隴城教育園區。

園區分為住宅區、辦公區和綜合服務區,包含教師周轉房3棟、教研綜合樓1棟,並配有食堂、鍋爐房、健身設備等附屬設施,讓教師安居樂業、潛心從教。

2015年,常啟堂從許墩村破舊的磚房,搬進了隴城教育園區。他入住的是一套80多平方米、兩室一廳的房子。「只交了2萬元押金,水、電、暖等費用自己承擔。」他說,只要自己在崗一天,就不用交房租,「但退休之後一年內要搬走,到時候押金全額退還。」截至目前,園區共有159名教職工入住。

與此同時,秦安縣改造、新建小學及教學點校舍,優化教學環境。「以前,學校教室陳舊、圍牆殘破,老師上課之餘還要自己做飯。現在,校園翻修一新,還請了廚師做飯,我們能更專注於教學了。」常啟堂說。

整合調劑資源,教學水平整體提升

如今,常啟堂的身份變了,他不再是許墩小學教師,而是從「學校人」變身「園區人」。「所有老師,按照完全小學與山區教學點的地理分布、學生就近劃片入學和各小學教師的餘缺情況,進行統一調劑調配。」隴城教育園區主任王旭升說。

在園區內,全體教師實行統一走教: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學科教師相對固定,定期交流走教;科學、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隨機巡迴走教。同一學科教師可以為多所學校的學生走教上課,有效解決了邊遠山區學校教師派不去、留不住,課程開不足、開不齊的難題。全鎮一共230個中小學教職工,其中固定走教78人、巡迴走教12人。

畢業於天水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的王昕,是隴城鎮中心小學的音樂教師。從去年開始,每周二、四下午,她都會到許墩小學、趙山教學點給孩子們上音樂課。「主要教簡單的兒歌和基礎樂理知識,每個教學點上兩節課。」和她同行的,還有體育和美術老師。「我們交叉上課,有專門司機接送。」王昕說。

園區按照學校地理點位,將轄內17所小學劃分為4個走教片區,設置了4條接送教師的線路,每條線路配備1輛專車。同時,還修建了走教片區內的36公裡道路,保障走教模式順利運轉。

「現在,每周有兩個晚上是我們的集體教研時間。」常啟堂介紹,全園區的教師統一組編為語文、數學、英語綜合、音體美這4個教研組,在園區集體備課、研討交流。此外,園區教學資源網設立優秀教學課例、教學課件等欄目,各教研組定期上傳相關素材,方便任課教師取用。

吸引學生回流,教育成本顯著降低

園區成立後,隴城鎮教學質量不斷提升。近3年,在全縣小學六年級教學質量監測中,隴城教育園區在17個鄉鎮裡從第十三名上升到第八名,進入中遊;全鎮學業測評成績由原來在全縣排名靠後上升到中等水平。同時,校際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這一年多來,能明顯感覺到孩子們性格更開朗了,也願意跟老師互動了。」王昕說。

教學質量提升又帶來了學生回流。據介紹,目前全學區已有68名流出的學生回到原學校就讀。今年11歲的邊永強,四年級之前都在隴城鎮中心小學讀書,「家長之前專門在鎮上租了房子陪讀。」常啟堂告訴記者,隨著許墩小學條件改善、師資配強,家長又把他們送了回來,「現在,他們家兄弟倆都在許墩小學,走路就能上下學。」

「孩子們能夠就近入學,不僅鞏固了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成果,而且減輕了學生家庭租房、交通、誤工費用,間接增加了農民收入。」常啟堂認為。

從走讀到走教,也顯著降低了農村教育成本。當地曾經這樣測算:原來邊遠山區教學點學生撤併到規模較大小學上學,每天接送學生上下學387人次,需要校車14輛,每天費用為4200元;現在改為接送教師,僅需校車4輛,每天費用為1200元,比接送學生節約3000元;按在校時間200天計算,一年可節省開支60多萬元。

總結經驗,秦安縣先後投資1.28億元,啟動了蓮花、安伏、五營3個教育園區的建設,服務該區域34個行政村32所學校,受益學生4600餘名。(本報記者 付文)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國家發改委:加快補齊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短板弱項
    》等政策文件,推動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為我國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改善城鎮水環境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重水輕泥」現象較為普遍,汙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滯後,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尚不規範、水平總體不高。為解決城鎮生活汙水收集處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補齊設施建設短板弱項,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實施方案》。  問:請問當前開展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 美國狼嶺的環境教育課程
    1990-2000年,狼嶺開設了一些社會科學相關的課程,考慮如何通過課程來改變學生的環境行為,讓學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是如何影響地球的,應該如何作出友善環境的日常選擇,於是新增了能源課程和資源回收課程。 2000年開始有兩個重要的議題,一是氣候變化變成熱門議題,學校老師紛紛要求開設氣候變化相關的課程。
  • 合肥高中排出「走班」推進表 把學習選擇權交給學生
    據悉,2020 年9 月至2021 年8 月,合肥市所有普通高中學校的高一年級嘗試在藝術、體育、技術等學科進行選課走班,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同時,所有普通高中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學生發展指導課程。2021 年9 月至2022年8 月,所有普通高中學校完善選課走班機制,全面實施選課走班制度。確保每一所普通高中學校開足、開齊、開好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
  • 天津美術館文化幫扶走進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
    天津美術館文化幫扶走進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 2020-09-03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讓學校體育、美育強起來?各地逐步積累經驗
    如何讓體育美育強起來?近年來,各地在深化教學改革、改善辦學條件、完善評價機制、加強組織保障等方面積極創新,逐步積累了經驗。教學如何改進?「開齊開足」上好體育美育課程上午10點,江西萍鄉市武功山麻田中心學校的操場熱鬧起來:孩子們走出教室,來到操場跑步、練習摔跤操。
  • 天水市多舉措防治水汙染 確保水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原標題:我市多舉措防治水汙染  確保水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中國甘肅網4月1日訊 據天水日報報導【記者 羅雙紅】3月31日,記者從市環保局了解到,為抓好全市水汙染防治工作,我市採取多項措施防治水汙染,確保水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 一名人民教師,七名學生,是她給了大山孩子一個新的希望
    梁老師在二道甸子鎮荒溝廟村教學點默默堅守了三四年,梁淑華自從高中畢業後,就一直留在這個教學點,延續至今,始終只有她一個人,山裡的道路很崎嶇,梁老師從家到學校有四公裡的路程,梁老師每天都需要騎行四十分鐘才能到學校,梁老師說:這個學校最多的時候有30多個學生,不過那已經是七年前的事了,因為種種原因,學校裡的學生越來越少,現在只剩下了七名,兩個學前班,五個一年級。
  • 甘肅省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常務副校長、教授 姚德生
    甘肅省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常務副校長1957年10月生於甘肅省秦安縣。1981年7月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林學系,獲農學學士學位,同年赴甘肅省林業學校任教,歷任甘肅省林業學校教務科副科長、科長、副校長,2001年7月甘肅省林業學校升格成立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後任副院長。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參加北京林業大學「環境建設與資源管理」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
  • 東至縣龍泉鎮:謹防「木桶效應」,補齊 「三塊短板」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脫貧底氣。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銜接的一項重要內容。打通「任督二脈」,村裡的人和物才能出得去,外面的資金和技術才能進得來。2014年以前,龍泉鎮貧困村鐵爐村沒有一條硬化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群眾出行的常態。
  • 中秋課程:學科老師居然帶孩子們玩得這麼嗨!
    課程隨後進入銷售環節,考驗學生們數學口算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時刻到了。在這一環節,學生們運用產品批發、打折、試吃、贈送等銷售策略,完成產品推銷。數學中常見的銷售類應用題真實地展現在學生們面前,他們在課上學過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而具體起來。
  • 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只發書不上課,因為沒有專業老師
    這是因為相對城區的學生,農村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再加上英語學科對於教師的教育水平,以及專業素養要求較高,不能由非專業的老師「兼任」,這樣只能誤人子弟。由於小學沒有開英語課,沒有打好基礎,導致一些農村孩子到初中學英語跟不上,或者學起來很吃力,造成英語成績不理想,讓一些小孩即將參加中考的家長們心急如焚而又無可奈何。
  • 泰安教育「校本課程」篇:「山裡娃」創客大賽摘桂冠
    泰安市教育局秉持「國家課程開足開齊,地方課程求精求實,校本課程突出特色」的原則,全力推動學校開發特色課程,書法課、剪紙課、陶藝課、機器人實驗課、steam課程、3D列印課程、電腦動漫課程、航模課程等在校園裡百花爭豔,萬木崢嶸!
  • 2016下半年甘肅省教師資格證考試每日一練(9.9)
    2016下半年甘肅省教師資格證考試每日一練(9.9) 2016下半年甘肅省中小學教師資格筆試公告已於8月29日發布,此次考試報名方式為網上報名,報名時間為9月6日-9月12日,筆試時間為11月5日
  • 基於企業工作環境,改革高職課程
    而用於高職教育課程教學的仿真企業工作環境,其核心目標是為培養具備技術、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技術人員搭建平臺,是以企業工作環境作為載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協作完成獨立項目的能力,是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深入培養,對學生進入企業後的發展前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 「區縣解讀」重慶十八中:四C課程 為學生定製未來
    課程改革是對教育觀念、評價機制和教育管理的系統重構,課程設計的豐富性、層次性,滿足學生多元化選擇的成長需要,是重慶十八中始終遵循的創新定律。在教育創新的徵程中,重慶十八中始終扮演著創新引領者的角色。學校核心團隊深知,現代教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通過環境薰陶、興趣引領、文化滋養和專業技能的混合驅動,成就每一個學生的核心素養。
  • 都怪「互加計劃」的課程,讓學生們開始了「不務正業」
    他們的善良贏得了感恩;他們的勇敢贏得了敬佩;他們的擔當贏得了信任……所有的一切,看起來和他們的學習成績沒有半點關係,知識的證明只能算是某個行業的敲門磚,而能站多久、走多遠卻取決於你自己的品格。我是一名老師,也同時是一位家長。對於孩子的學業,我是既期待又揪心,既怕他學的太好,又怕他不學好。老師管的嚴——心疼孩子,老師管的松——更心疼孩子。
  • 五育並舉 助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西安中小學探索全面發展的「時代...
    在滻灞十小,開齊開足體育課程,在抓好學生體育常規教育的基礎上,每周四、五下午,學校還開設了體育社團,花樣跳繩社團、搏擊操社團、啦啦操社團、籃球社團、街舞社團……讓人目不暇接。跳繩運動是滻灞十小的特色體育運動,不但適宜於任何年齡練習,而且用時少鍛鍊效果好。學校體育教學根據跳繩這一特點,從鼓勵教師學習、練習、交流跳繩,再到帶領學生進行跳繩練習。
  • 大學老師創秘笈 學生不做「低頭族」
    這讓學生們來了精神,有幾位學生躍躍欲試,也想上臺「抖一抖」。  在石宏霆老師的「演示」中,課本中的知識點「活」了起來。這已經不是石宏霆第一次在課堂上「做運動」了,他在講「角動量守恆」原理時,專門找了一把轉椅坐上去,用伸展和蜷縮的姿勢轉了兩圈,通過一伸一縮兩個動作導致的不同轉速,來解釋角動量守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