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科學攝影裡,飽含我們的理性與浪漫

2021-01-13 中科院物理所

點擊圖片進入投票頁面

在中國科協和人民日報社聯合組織開展的「典贊·2017科普中國」評選活動中,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與其它科普類自媒體競逐「2017年十大科普傳播自媒體」,同時進入候選的還有「科學大院」和「中國科普博覽」等中科院系統的科普公眾號。我們珍視大家的每一票,也希望您能夠繼續支持科學傳播事業!


帝癸十五年,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

——《竹書紀年》

「科學攝影,其實是把我們理性的思考和真正對自然對世界的熱愛,浪漫地結合起來的產物。」2017年12月25日晚,由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支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承辦的第21期科學咖啡館活動,清華校友攝影協會秘書長陳海瀅先生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美絕倫的視覺盛宴。

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陳海瀅,從事攝影方面的研究已有十多年。在這次沙龍活動中,他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嚴謹的自然科學與浪漫的攝影藝術產生出來的奇妙化學反應。

攝影中的日出作品並不罕見,但眼前的這幅用長焦拍攝的北京長安街上空的懸日,卻令在場嘉賓嘖嘖稱奇。陳海瀅講述了照片背後的故事 ——「這幅作品發表後,不少攝影師向我了解拍攝地點,我把地點分享給大家的同時也提醒,這樣的場景不是每天都能拍到的」。陳海瀅的說法絕不誇張,這張照片的背後其實傾注了大量的科學判斷,他解釋道,「從科學的角度,太陽每天的升落位置都在發生變化。對於北京而言,一年中太陽真正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的只有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因此只有在這兩天且天氣晴好之時選擇正東西向的街道,才能拍攝到太陽從道路盡頭緩緩升起的景象。」

讓陳海瀅感到自豪的還有自己受邀為Science雜誌拍攝的封面。短短兩周時間,要拍出中國元素與風電設備相結合的照片。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陳海瀅利用他的「科學攝影法」,查閱了大量資料,又通過衛星影像對多個拍攝地進行了調研,最終不負眾望,定格了這幅風車與長城的完美結合。

可以說,陳海瀅與科學攝影相互成就了對方。選擇了科學攝影的陳海瀅把所學的科學知識及攝影技術發揮到了極致,而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被大家熟知後,科學攝影的創作方式也逐漸成為一種潮流。正如陳海瀅所說,「將科學原理和美的影像相結合,不僅展現了藝術的魅力,更是體現了科學的價值,這就是我追求的目標。」

攝影作為一門傳統的藝術,已有上百年歷史,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它也一直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所有人可以隨時隨地拍照,這是曾經的我們想都不敢想的。」北京電視臺許越捨棄專業的攝影裝備,花了5年時間,遊歷30多個國家,用手機拍攝了兩千多種植物。他認為,在大數據的資訊時代,利用最便攜的設備對所見所聞進行記錄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受許越的啟發,科技部火炬中心工程師魏穎想到了前不久十分流行的識花APP,這款APP以各種花卉的大資料庫為基礎,實現了用戶拍花即可識別花名的功能。這種創新將科學和攝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為大家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陳海瀅對此深以為然,他認為將大數據運用到科學攝影中,可能會衍生出很多不同以往的效果,「當數據量達到一個可觀的程度後,人工智慧就能夠對照片進行自動識別,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創新!比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角度拍攝出的天安門場景,都可以被融合到一起,匯總成一部具有延時攝影效果的作品。」

這種利用大數據聚沙成塔的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一人、一時、一個攝影作品的限制,極大地豐富了攝影方式,或許大數據就是未來攝影技術中另一個維度的突破口。

Wilson Bentley,那個普通少年所製作的雪花顯微圖,來自維基百科

1880年,一位15歲的普通少年從家人那裡得到人生第一臺顯微鏡後,便開始記錄他所深愛的雪花,終其一生,他拍過的雪花數量超過5000 朵,且形狀沒有任何重複。「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 ——他的觀察與結論,甚至影響並引發科學界的廣泛關注與研究。這個故事讓科技導報的傅雪感到激動與振奮,「現在的科學影像是否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科學思考?」

陳海瀅表示,許多科學問題都是從科學影像中發現並提出的,與此同時,許多科學現象也可以通過科學影像的方式呈現給大眾。把科學的方法和思維方式運用到攝影裡,同時利用攝影技術為科學現象服務,是我們不斷努力的目標。

「通過鏡頭看世界、看科學,我們將體會到完全不同的感受,」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周龍平說,「如果把這些精美的科學影像展示給學生,一定會引起孩子們對科學的極大興趣和好奇!」科學影像,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而通過科學影像激發科學思考,則是打開科學大門十分重要的一把鑰匙。

不經意中科學咖啡館活動漸入尾聲。時間雖短,但科學攝影這種創新模式深深地印在了每位嘉賓的腦海。正如科技部政策法規司邱成利處長的最後總結 — —「偶爾拍一張照片,可能會碰到美景,但是如果想拍出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影像,就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運用科學的方法,再加上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科學攝影所引發的科學思考,遠比人們想像的要更多。」

本文發表於《物理》47卷(2018年)1期

部分照片為小編自行添加至本文

原標題:理性與浪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學攝影」主題討論側記


編輯:Cloudiiink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沒有被數學虐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2. 《Science》公布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哪項研究成果拔得頭籌?

3. 大爺瞬間消失!量子隱身衣問世?浙大老師發明?專業人士揭秘視頻真相

4.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十大科學發現

5. 史上最全面最標準的數學符號、公式的英語讀法

6. 中科院物理所全球招聘,就等你來!

7. 學校老師可能不會告訴你的10個科學知識,還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寶寶快快猛戳了解!

8. 用微波爐燒開水?小師妹你還是學乖點用水壺吧!

9. 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電子不夠圓?

10. 十大值得我們感激的科學現象,或許這就是人類存在的理由

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

相關焦點

  • 從「美學」與「倫理學」視角,看文學與科學理性的關係
    因此喜歡文學的讀者,如果不能區分文學中這些內容的存在是什麼關係的話,那對我們文學作品閱讀,是會起到非常消極的作用。作者在書中就提出了兩個不同定義的「真理」,一個是「外延真理」一個是「內容真理」來對比討論這種文學與科學理性理性之間的邏輯關係。
  • 疫中雜記之二:我們亟需建構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文化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文化還亟待建構。 官員們需要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做出決策。這其實就是我黨從延安時期就奉行的實事求是的作風。但顯然,我們的很多官員至今還沒有理解和力行。
  • 試論科學理性對交易的重要性
    國人向來不以科學理性見長的,幾千年來,科學思維並沒有進入中國的主流文化,雖然,中國有四大發明,但正史從來都是帝王將相的歷史,這裡都是充滿權力詭詐和骯髒的交易,人民往往也只對這些政治史津津樂道,所以才有「學得屠龍術,貨與帝王家」。
  • 我的世界觀:當我們談論理性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形容某某非常理智,行事很理性,而根據二分法,把理性的反面稱作感性。一旦我們把什麼現象命名,這個現象仿佛就固定下來被我們掌握,甚至成為了一種「真實」的存在。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理性這個東西,也不存在純粹理性的人,也不能說某些人因為有了什麼東西就獲得了理性。
  • 以前遇見流星雨看命,現在遇見流星雨看天氣預報,科學擊碎了浪漫!
    以往,我們都是憑藉運氣遇見流星雨的,對著流星許願,是屬於整個歷史的浪漫,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所謂的流星不過石頭摩擦生熱生光,所謂的遇見成了天氣預報後的等待,這一切,或許只是成全了廣大的攝影愛好者和科研人員,對於普通大眾,沒有了美好的寓意,流星雨對我們來說還剩下什麼?
  • 三峽、器官、草木,生物學畢業的他用攝影探尋科學
    在李朝暉的《故裡長河》裡,不僅僅是景觀的改變,更多的是對人的觀看,輕鬆、詼諧的本地文化,各色各樣的人物躍然出現在他的照片中。△ 《故裡長河》。《大體:標尺下的器官》則將生命、科學與攝影緊密連接。李朝暉拍攝下剛剛離開鮮活人體的各類器官,在影像基底放置一根標尺。如同義大利哲學家、小說家安伯託·艾柯在《以玫瑰的名義》(1986) 中詰問:為什麼美麗停在表面。
  • 圓桌|在「光的空間」,聽藝術和哲學、攝影相遇
    人類是在進步的,人類通過科學革命、通過繁榮,我們獲得了越來越進步,越來越豐滿,一種豐盈的、豐沛的人生。但是在這裡面看到,我們變成不是自主的,我們受到各種各樣機械的、技術的控制,變得靈魂越來越弱化,這個是對啟蒙主義理想的很大挑戰。受海德格爾影響的馬爾庫塞他們都是認為所謂技術理性造成對人的主體性的壓制,是需要通過藝術來重新喚醒和解放的。
  • 在未知的宇宙裡,我們都是懂浪漫的太空人
    浩瀚無垠的宇宙,總是能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激發著我們的探索欲望它是是夢幻的、神秘的、震撼的心懷宇宙的人,天生就具有探險精神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嚮往同時,他們還很懂浪漫小禮醬探索到了一些有關宇宙的禮物今天,讓我們一起「變身太空人」在浪漫的宇宙裡,盡情地遨遊吧!
  • 《理性派對》:科學「鏘鏘三人行」
    用這來形容曹則賢聊科學的功力,一點都不誇張。節目完全沒臺本,也不用提前準備問題,就坐在希格瑪大廈或未來劇院的咖啡廳裡開始即興聊,曹則賢可以聊六七個小時不停。5G技術涉及的物理學原理、諾貝爾獎的歷史數據和人物故事……他隨口就來。每次耗時大半天的錄製,一般最後會被剪輯成不到40分鐘的成片播出。吳寶俊擔任了節目主持人的角色。
  • 它可能是人類攝影史上最重要的照片,沒有之一,拍攝的是我們自己
    攝影全人類▲在地球與月球之間,可以塞下太陽系各大行星所以從科學理智的角度,旅行者1號應該默默的與太陽系揮別,義無反顧的衝向宇宙。但是,最後感性戰勝了理性,旅行者1號在1990年的情人節,再次啟動電源,回眸拍下了這張註定載入史冊的照片。不為科研,只為讓人類看到它最後的浪漫。它讓人類更加認清自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我們真的只是塵埃。
  • 攝影裡什麼是剪影,原來這麼有魅力
    一說起剪影攝影,Jane便不由自主地想起希臘攝影師Dominic Liam,第一次看到他的攝影作品時,那充滿夢幻色彩的畫面深深地吸引我的眼球。細細品味他的作品,你能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攝影藝術的魅力所在。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一組作品,體驗一下曼妙美麗的剪影世界。
  • 【科學攝影】微觀世界
    ,運用攝影的語言,以紀錄片式的描述展現了化學世界中多樣的美。△鋅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置換出銀 但是在經歷了重現化學與科學攝影之後,感覺自己對「美」的認識擴大了。能夠接納並欣賞更多事物原本的樣貌。化學反應產生的很多結果都是意料之外的,甚至有時達不到預期,這時我就要做一個妥協,接受現狀並告訴自己:「這就是它原本的樣子。」
  • 科學攝影|你期待已久的結果來啦
    2019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與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舉辦的科學攝影第六屆徵評活動,於今年5月結出碩果。此次,主辦方共收到照片459組800餘張。經來自科普時報、國家天文臺、野生動物保護機構、中國攝影家協會、科學攝影專業人士等各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組初審、覆審過程,評選出39組獲獎作品,大陸共有11組作品入圍。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如果說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奇蹟般的民族凝聚力,歐美人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自信可以追溯到現代科學現代文化的發源之地——古希臘。在幾千年前大部分人類文明迷失在祭祀巫術、神話傳說的想像王國時,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和科學理性如茫茫暗夜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人類通向理性啟蒙和自由解放的漫漫長途。
  • 從這些浪漫的名字,了解中國航天
    奔月的「嫦娥」、落月的「玉兔」、飛天的「神舟」,指路的「北鬥」……有網友說,細數這些名字,發現中國航天人真是浪漫極了。這些名字是怎麼起的?它們取得了哪些驕人成績?我國航天事業,將踏上哪些新徵程?
  • 將理性進行到底!全網智商最高的科學節目《理性派對》第二季收官
    伴隨著熟悉的開場白,由科普中國出品,中國科普博覽、格致論道講壇製作,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監製的全網首個科學文化聊天節目——《理性派對》第二季在2020年秋天強勢回歸。一張圓桌,三位權威專家,四十分鐘,一場高能對話。《理性派對》致力於讓每個人從理性思考中獲益、促進科學走進公眾視野、向公眾傳遞科學觀點、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
  • 瘋狂歲月裡的理性選擇
    批判鄧拓、吳晗、廖沫沙「三家村黑店」時,我還在武漢市三元裡小學五年級畢業班。當紅衛兵運動興起時,我已進入武漢市實驗學校讀初一。這使我有機會親身投入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在這種豪氣沖天的口號激勵下,我打起背包,與幾個小夥伴到首都北京串聯。
  • 我們為啥做不到完全理性
    我們為什麼不能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變得更加理性?為什麼我們總是會犯相同的錯誤?為什麼很多企業沉浸在過去的成功裡,無法向前一步?這是由於人類本身決定的,在複雜或者不確定情況下,人類的邏輯思維能力就開始無法應付了,所以人類的理性有是有限的,為了去嘗試解決問題,我們只能妥協,採用次一級的方式。同時,在多個行為主體相互作用的複雜環境下,任何一個行為主體都不能假設與自己互動的其他行為主體是完全理性的,所以每個行為主體都不得不猜測其他行為主體會如何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完美理性有沒有效果呢?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形上學這種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識,是根本凌駕於經驗教導之上的,亦即是憑藉單純的概念的(不像數學是憑藉概念在直觀上的應用的),因而理性在這裡應當自己成為自己的學生。對於這個形上學來說,命運還至今沒有如此開恩,使它能夠走上一門科學的可靠道路;儘管它比其他一切科學都更古老,並且即使其他的科學全部在一場毀滅一切的野蠻的淵藪中被吞噬,它也會留存下來。
  • 是科學讓我們直接躍向銀河 / 這些宇宙圖好美
    這些瑣碎的天文紀要中也有很多美麗的句子,比如: 在薊花盛開時,蟬坐在樹蔭裡扇動著翅膀,發出悅耳溫柔的聲音。這是勞作的夏季,山羊最肥,葡萄酒最甜美,女人最放蕩,男人最虛弱。因為天狼星讓人們的腦袋和膝蓋變得沉重,用它灼熱的火苗炙烤著他們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