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投票頁面
在中國科協和人民日報社聯合組織開展的「典贊·2017科普中國」評選活動中,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與其它科普類自媒體競逐「2017年十大科普傳播自媒體」,同時進入候選的還有「科學大院」和「中國科普博覽」等中科院系統的科普公眾號。我們珍視大家的每一票,也希望您能夠繼續支持科學傳播事業!
帝癸十五年,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
——《竹書紀年》
「科學攝影,其實是把我們理性的思考和真正對自然對世界的熱愛,浪漫地結合起來的產物。」2017年12月25日晚,由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支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承辦的第21期科學咖啡館活動,清華校友攝影協會秘書長陳海瀅先生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美絕倫的視覺盛宴。
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陳海瀅,從事攝影方面的研究已有十多年。在這次沙龍活動中,他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嚴謹的自然科學與浪漫的攝影藝術產生出來的奇妙化學反應。
攝影中的日出作品並不罕見,但眼前的這幅用長焦拍攝的北京長安街上空的懸日,卻令在場嘉賓嘖嘖稱奇。陳海瀅講述了照片背後的故事 ——「這幅作品發表後,不少攝影師向我了解拍攝地點,我把地點分享給大家的同時也提醒,這樣的場景不是每天都能拍到的」。陳海瀅的說法絕不誇張,這張照片的背後其實傾注了大量的科學判斷,他解釋道,「從科學的角度,太陽每天的升落位置都在發生變化。對於北京而言,一年中太陽真正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的只有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因此只有在這兩天且天氣晴好之時選擇正東西向的街道,才能拍攝到太陽從道路盡頭緩緩升起的景象。」
讓陳海瀅感到自豪的還有自己受邀為Science雜誌拍攝的封面。短短兩周時間,要拍出中國元素與風電設備相結合的照片。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陳海瀅利用他的「科學攝影法」,查閱了大量資料,又通過衛星影像對多個拍攝地進行了調研,最終不負眾望,定格了這幅風車與長城的完美結合。
可以說,陳海瀅與科學攝影相互成就了對方。選擇了科學攝影的陳海瀅把所學的科學知識及攝影技術發揮到了極致,而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被大家熟知後,科學攝影的創作方式也逐漸成為一種潮流。正如陳海瀅所說,「將科學原理和美的影像相結合,不僅展現了藝術的魅力,更是體現了科學的價值,這就是我追求的目標。」
攝影作為一門傳統的藝術,已有上百年歷史,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它也一直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所有人可以隨時隨地拍照,這是曾經的我們想都不敢想的。」北京電視臺許越捨棄專業的攝影裝備,花了5年時間,遊歷30多個國家,用手機拍攝了兩千多種植物。他認為,在大數據的資訊時代,利用最便攜的設備對所見所聞進行記錄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受許越的啟發,科技部火炬中心工程師魏穎想到了前不久十分流行的識花APP,這款APP以各種花卉的大資料庫為基礎,實現了用戶拍花即可識別花名的功能。這種創新將科學和攝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為大家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陳海瀅對此深以為然,他認為將大數據運用到科學攝影中,可能會衍生出很多不同以往的效果,「當數據量達到一個可觀的程度後,人工智慧就能夠對照片進行自動識別,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創新!比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角度拍攝出的天安門場景,都可以被融合到一起,匯總成一部具有延時攝影效果的作品。」
這種利用大數據聚沙成塔的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一人、一時、一個攝影作品的限制,極大地豐富了攝影方式,或許大數據就是未來攝影技術中另一個維度的突破口。
Wilson Bentley,那個普通少年所製作的雪花顯微圖,來自維基百科
1880年,一位15歲的普通少年從家人那裡得到人生第一臺顯微鏡後,便開始記錄他所深愛的雪花,終其一生,他拍過的雪花數量超過5000 朵,且形狀沒有任何重複。「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 ——他的觀察與結論,甚至影響並引發科學界的廣泛關注與研究。這個故事讓科技導報的傅雪感到激動與振奮,「現在的科學影像是否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科學思考?」
陳海瀅表示,許多科學問題都是從科學影像中發現並提出的,與此同時,許多科學現象也可以通過科學影像的方式呈現給大眾。把科學的方法和思維方式運用到攝影裡,同時利用攝影技術為科學現象服務,是我們不斷努力的目標。
「通過鏡頭看世界、看科學,我們將體會到完全不同的感受,」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周龍平說,「如果把這些精美的科學影像展示給學生,一定會引起孩子們對科學的極大興趣和好奇!」科學影像,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而通過科學影像激發科學思考,則是打開科學大門十分重要的一把鑰匙。
不經意中科學咖啡館活動漸入尾聲。時間雖短,但科學攝影這種創新模式深深地印在了每位嘉賓的腦海。正如科技部政策法規司邱成利處長的最後總結 — —「偶爾拍一張照片,可能會碰到美景,但是如果想拍出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影像,就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運用科學的方法,再加上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科學攝影所引發的科學思考,遠比人們想像的要更多。」
本文發表於《物理》47卷(2018年)1期
部分照片為小編自行添加至本文
原標題:理性與浪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學攝影」主題討論側記
編輯:Cloudiiink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沒有被數學虐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2. 《Science》公布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哪項研究成果拔得頭籌?
3. 大爺瞬間消失!量子隱身衣問世?浙大老師發明?專業人士揭秘視頻真相
4.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十大科學發現
5. 史上最全面最標準的數學符號、公式的英語讀法
6. 中科院物理所全球招聘,就等你來!
7. 學校老師可能不會告訴你的10個科學知識,還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寶寶快快猛戳了解!
8. 用微波爐燒開水?小師妹你還是學乖點用水壺吧!
9. 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電子不夠圓?
10. 十大值得我們感激的科學現象,或許這就是人類存在的理由
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