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卓爾:對心臟驟停猝死說「不」的人

2020-12-04 第一財經

永遠不會有另一個保羅卓爾了,誰能像他那樣,用那麼少的資源做了這麼多的事情呢!

——Stafford Cohen博士,心臟病專家

保羅·卓爾 傳記作者

術業專攻

保羅莫裡斯卓爾(Paul Maurice Zoll,1911.7.15-1999.1.5)出生在波士頓,是一個商人的兒子。他從波士頓拉丁學校畢業後,進入了哈佛學院,在那裡他對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興趣。1936年,保羅在拿到了A.B.的優異成績後,去了哈佛醫學院。在那裡的最後一年,他選修了六個月的研究課程,而不是臨床課程。他的研究課程的老師叫做Soma Weiss,當時是波士頓市立醫院桑代克紀念實驗室的副主任和哈佛醫學院的醫學教授。保羅被指派去研究酒精中毒與心臟疾病的關係。此時保羅認真地考慮了一下要不要去學習病理學,但他仍然不確定自己處理病人的能力。「每天繁重的臨床任務嚇著我了。」不過,他還是接受了去Beth Israel醫院做臨床實習醫師,隨後一年他留在了紐約的Bellevue醫院,在Norman Joliffe博士的手下做實習住院醫師。1939年,卓爾作為約西亞梅西基金會研究員回到波士頓的Beth Israel醫院,與H. L. Blumgart和M. J. Schlesinger從事冠狀動脈疾病的臨床病理關係的研究。

大師起航

1945年,卓爾回到波士頓專注於心絞痛的病理生理學。他回憶道,在1940年代末期,一位患有阿-斯綜合症的60歲女士,她本來還好好的,但在入院前三周卻出現了發作。卓爾打電話諮詢所有他能找到的專家,但是沒有得到治療心臟傳導阻滯的有用的建議。病人最後死了,屍檢結果為陰性。卓爾感到深深的不安:「這種情況不應該發生在完全正常的心臟上,它只不過有一個傳導阻滯。這個心臟應該有可能獲得刺激的。」他注意到1930年代早期的一項研究,說兔子的心臟可以在電的電刺下產生收縮,而隨後,Callaghan和Bigelow都成功地對狗的竇房結實現了刺激後。他考慮採用食道的方法。

對心臟驟停說不!

直到1952年,保羅第一次用他的方法處置了一個心臟已經停止跳動的病人——他稱他為A先生——並且成功地讓它重新跳動了。他使用的方法是非侵入性的,即把針放到患者的皮膚下進行電起搏,或者把電極擱在病人的胸外。

1953年,保羅和他的一位名叫艾倫貝爾加德(Alan Belgard)的生物醫學工程師助理開發了第一個心臟監視警報器,這是一個哨兵,會提醒醫護人員病人的心臟發生了停跳。這個設備的心率參數可以調整。

1956年,保羅向「第3號病人」的胸部釋放了高伏特的電擊,終止了他的心室顫動。這種儀器現在已經演變成了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他的指紋都印在了AED上。

他的這些貢獻——心臟起搏器、心臟除顫器和心臟監視儀——是冠心病監護病房(coronary care unit ,CCU)的基礎。雖然保羅在Beth Israel 醫院創造的是一個重症監護的雛形,但是,美國的第一個CUU——在堪薩斯的Bethany——配備的設備正是由保羅卓爾和艾倫貝爾加德創造的。

再晚些年頭的時候,保羅和Beth Israel 醫院的心臟外科醫生霍華德弗蘭克(Howard Frank)展開了長期的、密切的合作,後者成為了保羅團隊裡的另一個核心人物。不久之後,他們成功地為一個孩子植入了這種心臟起搏器,為全球首例。

天才總是飽受質疑

他的工作超出了常規的範圍,這使他受到了批評。當他開始使用電的技術進行心臟治療的工作時,有少數人說他想讓人死而復活,而這違背了神的旨意。

當保羅研發出胸外起搏的技術時,很多人甚至從情感上接受不了他的成果……這場爭論持續了許多年,甚至直到去世後還在繼續。但是他的成功使他名聲大震,而他的反應則是躲開閃光燈,繼續努力工作,就為了預防猝死。他謙虛、他遭遇挫折的時候從不放棄。有些人認為他應該得到一個諾貝爾獎,但他自己並不會強求這個。

保羅卓爾的主要科學貢獻

01、體外電起搏讓心室停跳獲得復甦

通過外部電刺激讓停搏的心臟復甦,是保羅卓爾在1952年最主要的發現。他發現,只需用單純的胸部表面的電刺激,就可以使由於阿-斯症候群導致心臟傳導阻滯的患者的心臟產生跳動。當患者本質上沒有室性心動過速時,反覆的刺激還可以使他長時間地保持有效的心律。以前,心臟停搏是一個嚴重的事件,通常也是終點性的事件,很少有治療措施對其作出反應。現在,第一次地,使病人在這種情況下仍存活數小時或數天變成了可能。

02、體外電復律使心室顫動獲得復甦

在體外用電擊使由於心室顫動導致的心臟驟停恢復節律從而獲得復甦,是卓爾引入的一種基本方法。1952年,他就這個問題提出了建議。後來,這一技術得到了安全的臨床驗證,開始成功地應用到人的身上,而在以前,緊急醫療中的手術開胸和手動按壓心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今天,體外電擊刺激已經是治療室顫導致心臟驟停的常規復甦方法。

03、其他心律失常的電復律

雖然外部電擊使心臟復律最初是用在室顫上的,但很快,人們就發現,其在終止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有效、心房顫動等情況下也同樣有效。目前,這一程序已被廣泛應用,並被認為比大劑量用藥更安全。

04、電加速心室率控制不規則心室節律

卓爾發現,用外部電刺激可以促使心室率加速,或者也可以用交感神經藥物,這些手段都可以用來預防由於室性過速或室顫引起的阿-斯症候群的反覆發作。這些觀察是電「加速」的基礎,現在廣泛用於控制室上和室性心律失常。

05、心臟監視器

最新的電子技術在復甦急救上的最佳應用(外部刺激和電復律)要求對患有心臟驟停的住院病人進行瞬時識別。為此,卓爾和他的技術團隊提議使用一個監測設備,即在示波鏡上顯示心臟的電活動,用圖示的方法記錄下每一次心跳,並在心臟驟停發生時給出報警聲。心臟監視器和心臟驟停管理程序是現代冠心病監護裝置的基礎。

06、電起搏促進了生理和藥理研究

除了治療的重要性外,對心臟的電刺激,無論是外部的還是直接的,都為對人類心臟的生理和藥理的研究行為打下了基礎,這是史無前例的。這也為心室這個疑難病症的治療以及後來心臟科學的非凡時代的開啟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07、植入式起搏器

在體外緊急復甦技術的發展之後,阿-斯症候群的治療重點變成了預防復發。卓爾和他的團隊開發的方法就是:給患者的心臟裝上一種長期的、可以直接實現電刺激的「植入式起搏器」(implantedpacemaker)。這種起搏器也可用於改善由於心動過緩的患者的心力衰竭。這是一項無比重大的基本技術的突破,如今,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已經成為心臟治療的一種主要形式,無論這種起搏器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性的;它在預防猝死和心臟病患者康復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估計,目前在美國,有超過50萬患者植入了起搏器以維繫他們的生命。

榮譽簿:

保羅卓爾分別獲得過如下榮譽:1944年,美國陸軍軍團功勳獎;1967年,費城市約翰史葛獎;1968年,緬因州心臟協會尤金德雷克紀念獎;1973年,阿爾伯特 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譯者註:阿爾伯特 拉斯克(Albert Lasker)醫學研究獎是醫學界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1946年,由被譽為「現代廣告之父」的美國著名廣告經理人、慈善家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瑪麗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Lasker)共同創立,旨在表彰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1974年,美國心臟協會功勳獎;1981年,紐約理工學會第一屆理工/汶奇獎;1981年,德克薩斯心臟研究所Ray C. Fish獎;1985年,美國心臟協會保羅達德利懷特獎。

美國卓爾——世界急救復甦領導者

美國卓爾醫學產品公司(ZOLL Medical Corporation)專業致力於研發和生產急救復甦產品與解決方案。ZOLL擁有完善的產品和技術,涵蓋除顫和監護、循環和心臟復甦術(CPR)反饋、數據管理、液體復甦以及治療、體溫控制,可幫助臨床醫師、緊急醫療服務(EMS)和消防專業人士以及非專業救護人員治療需要復甦和急性重症監護的患者。

本文截取W.H.ABELMANNM,M.D.文章,發表於1986年。

相關焦點

  • 心臟驟停正確搶救步驟 心臟驟停如何正確搶救方法怎麼做
    今日因為高以翔的突然離世原因繫心髒驟停,因而心臟驟停正確搶救方法被提上熱搜,中國平均每年約有54.4萬人猝死,而猝死主要原因是心臟驟停。研究表明90%以上心臟驟停發生在醫院之外,心肺復甦是搶救心臟驟停最有效方法。遇到有人暈倒,我們如何判斷他是否為心臟驟停?正確的心肺復甦該怎麼做?
  • 跑馬拉松猝死與體質無關 哪些人不宜長跑
    核心提示:珠海半程馬拉松發生猝死事件,有數據顯示,馬拉松屬於高危運動,心血管疾病發病機率比平時提高7倍。所以,參加馬拉松之前,最好做一下24小時動態心電圖,因為有些心臟病發病前毫無症狀。   珠海半程馬拉松賽,距離終點還有1公裡的方勇一頭栽倒在地上,心臟驟停,搶救無效死亡。
  • 馬拉度納因心臟驟停去世!這是個什麼病?一戒二控三調防猝死
    但是比賽缺觀眾呀,於是他在2020年帶走了數以百萬的人。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的突然終止,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腦)嚴重缺血、缺氧,導致生命終止。這種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醫學上又稱猝死。  心臟驟停通常沒有症狀、沒有預兆,心跳加快,頭暈暈厥,然後就倒下了。  容易發生心臟驟停的疾病有:冠心病、心肌病、慢性風溼性瓣膜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心病。
  • 預防心臟驟停 掌握運動「劑量」|清遠日報-清遠Plus
    再聯想到近幾年在馬拉松、長跑等活動中不斷出現的猝死事件,難道運動更容易導致心臟驟停的意外發生嗎?如何防範心臟驟停?普通人該具備怎樣的急救知識?清遠市人民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李金花介紹,心臟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的突然終止,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腦)嚴重缺血、缺氧,導致生命終止。這種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醫學上又稱猝死。
  • 多位20多歲女性接連猝死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猝死纏上
    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年輕人對猝死的焦慮與惶恐,它就像是一個可怕的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1、猝死真的越來越年輕化了?猝死是指:平時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 猝死的9個徵兆,提前知道能救命
    猝死的9個徵兆 雖然說猝死這種「瞬間的死亡」極其突然,不過還是有跡可循的,超過50%的心臟驟停前1小時~1月身體會發出預警信號。當身體出現以下這些信號,需高度警惕猝死的發生,不要忽視大意或認為是小毛病而不在意。
  • 經常23點還玩手機的人,晨起出現「3不適」,猝死或「近在咫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越多越多的人不僅是因為生活壓力而熬夜,更多的人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熬夜,早則十一二點入睡,更有甚者一整夜無眠。很多人仗著年輕,覺得熬夜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越來越多持續熬夜引起猝死的案例被媒體報導。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猝死的人數多達55萬,其中2/3是沒有相關病史的健康年輕人。
  • 六類藥物易致心源性猝死
    近日,公交車上老人猝死一事再次將猝死推入公眾視線。而不僅情緒失控可能會導致心源性猝死,某些藥物同樣會引起猝死。   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猝死」纏上?
    猝死一般是指平時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據統計,我國每年有60萬人猝死,每2000人中就有1人猝死,其中將近一半的人在40歲以下。 總的來說,不合理飲食、過量菸酒、缺乏睡眠和運動、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等都可能成為誘發猝死的危險因素。 2、看起來健康的年輕人更容易猝死? 往往那些看似健康的年輕人一旦發生心梗後,猝死的機率會更高?
  • 25歲,年薪30萬,猝死!心臟猝死前的4大徵兆,你有嗎?
    平均每分鐘有3人猝死 猝死多數是由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臟猝死最為常見。據統計,我國每年心臟猝死的總人數高達50多萬,平均每分鐘就有3人因心臟原因在發病1小時內死亡,而搶救成功率卻不到1%。
  • 猝死高發很可怕?猝死前的5個信號,早發現能救命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非常大,生活節奏越來越來快,生活作息和飲食都不規律,這樣導致很多年輕人都處於亞健康的狀態,甚至有猝死的風險。猝死是一種心臟疾病,大多是心源性猝死,因為猝死的發作是相當突然的,所以死亡率相當。但是能及時發現猝死的徵兆,也許可以救命。
  • 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到來,遠離猝死,這幾點一定要了解!
    猝死有年輕化趨勢據悉,全世界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猝死而失去生命,約80%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在很多人的概念裡,老年人群才是猝死的高發人群。但多家醫院急診科醫生都表示: 近年來,猝死者逐漸年輕化,30歲至50歲這個年齡段屬於高發人群。中青年人猝死離世的新聞屢見不鮮,每每引人感慨唏噓。
  • 張靜靜「暗夜裡的一束光」熄滅了,有種心臟驟停跟「精神性」有關
    奪走張靜靜的心臟驟停,哪些原因可以導致?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立祥在4月7日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談到,心臟驟停是急救中非常危急的情況,如得不到即刻及時地搶救復甦,4~6min後會造成腦和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的損害。
  • 猝死前的九大徵兆 早知道早救命!
    猝死前的九大徵兆  在臨床上,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包括冠心病或其他惡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臟驟停或急性心衰。其中,冠心病導致的猝死可佔八成。另外,一些腦血管疾病也會引發猝死。猝死雖然事發突然,實際也是有跡可循的。
  • 闢謠:猝死的年輕人這麼多,難道是這些年輕人不行?
    猝死一直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畢竟,跟生死有關的問題都值得探討。 最近很多年輕人都發生了猝死,人們比以前更關注生命了。 無論是從25歲的巴啦啦小魔仙的女主角猝死,還是之後的時尚網紅博主在飛機上心臟驟停,猝死的事件頻發,好像離我們的身邊並不遙遠。
  • 猝死的9個徵兆,學習了可以自救!
    雖然說猝死這種「瞬間的死亡」極其突然,不過還是有跡可循的,超過50%的心臟驟停前1小時至1月身體會發出預警信號。當身體出現以下這些信號,需高度警惕猝死的發生,不要忽視大意或認為是小毛病而不在意。
  • 年僅25歲女演員猝死!為什麼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心梗?
    年僅25歲女演員猝死!為什麼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心梗? 而對於年輕人,由於心臟沒有形成代償保護機制,很多人因急性心肌梗死誘發惡性心律失常。比如,室顫就相當於心臟驟停,瞬間失去意識導致猝死。 年輕人的猝死尤其讓人無法接受。 猝死往往突然發作,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限、任何地點、任何人群——甚至看似是「健康」的人。
  • ...猝死羽毛球館!搶救1小時無效!廈門多人曾因此死亡!這樣運動會要命
    球友說他平時看起來身體挺好人也壯,很注意運動除了上班晚上都會去公園散步鍛鍊喜歡打球扼腕痛惜!12月2日,廈門醫學院附屬醫院(廈門市第二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潘海暉,在羽毛球場運動時心臟驟停,雖經過現場心肺復甦及隨後二十多個小時的各級專家搶救,他仍在3日下午2時被死神奪走了生命。(醫護人員緊急搶救潘主任)據了解,潘海暉有兩個孩子。同事則說:他像水一樣溫和,從未發過脾氣。
  • 28歲小夥心臟驟停,1.5萬次按壓救活,這個瓜怎麼吃
    看到南都的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28歲年輕人李燦在醫院照顧住院的父親時,突發心臟驟停,醫護人員給予2個多小時的心肺復甦,還緊急使用體外人工膜肺ECMO治療,最後小夥子醒來。相當珍貴的一個急救案例,展現了醫護人員不拋棄不放棄的職業操守,也體現了ECMO在心臟驟停急救中的巨大價值。
  • 高以翔意外離世 猝死及急救方法引關注
    分析「高以翔」和「猝死」全網信息走勢可以發現,隨著人們對於「高以翔」關注度的上升,有關「猝死」的討論量也有所上升,話題#心源性猝死#、#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55萬#隨之登上微博熱搜榜,閱讀量已超2億。有關「猝死」的關鍵詞雲圖顯示,「高以翔」「錄製」「節目」成為核心傳播詞彙,而「五步」「心臟復甦」等「心臟驟停」急救方法備受網友關注,如何提高「搶救」「成功率」,贏得「黃金時間」成為輿論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