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哺乳綱食肉目熊科動物,如今卻天天在動物園裡啃竹子,上了樹下不來,下了樹就臥倒。然而正是因為它又憨又圓,贏得了不少人的喜歡,對著一個圓滾滾大呼「可愛」。可以說,大熊貓在長期的演化中掌握了獨特的「生存密碼」,如果回到數百萬年前,大概很少有人會對著揮舞利爪、張開大嘴、啃咬獵物的它,喊出「萌萌噠」三個字,畢竟那時的大熊貓,還是個實打實的食肉動物。
大熊貓的祖先祿豐始熊貓,生活在大約800萬年前,那個時候的生活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基本上以溫暖潮溼的雨林和沼澤地帶為主,食物資源相當豐富。與此同時,始熊貓具備了一個捕獵者應有的所有利器,它們爪子鋒利用於撕扯、牙齒齒尖用於切割,想要頓頓有肉吃對它們來說不是難事,偶爾也吃點植物性飲食做調劑。後來在始熊貓的演化過程中,出現了一支小種大熊貓,它們個頭不大,只有約1米長,飲食方面延續了始熊貓的食性,但較之更為廣泛,成為了一種雜食性的動物。
但是到了200萬年前,情況有所改變,尤其是氣溫降低讓動物棲息地發生巨大變化,原本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動物向南遷徙,進入到小種大熊貓的領地,讓悠閒自在的它們一下子生存壓力驟增,原本不在主要食譜上的植物性飲食也進入到它們的日常飲食中,其中就包括竹子。就這樣,隨著對竹林生活的日漸適應,竹子在大熊貓祖先飲食中所佔的比例逐漸增加,到了100萬年前後,氣候轉暖,由小種大熊貓演化出的巴氏大熊貓已經廣泛分布在了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竹子也佔據了其飲食的90%以上。
然而竹子這種植物,最大的特點就是生長速度極快,而且它們並非樹木而是草,動物界完全依賴竹子為食的哺乳並動物不多,除了大熊貓,也就只有竹鼠、竹狐猴,主要原因就是竹子沒有什麼營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食,而且很難消化。
吃竹子吃了200多萬年,但作為原本是食肉動物的大熊貓,其消化系統直至今日也沒完全適應草食,消化竹子對它們來說難度很大,只能依靠腸道內的細菌分解竹葉,雖然大熊貓每天大概會便便40次,但大部分竹葉只是被無情地以原樣排出體外,同時由於依靠菌群降解竹纖維提供糖分效率很低,所以大熊貓就得多吃少動,維持身體的能量供給。
因為長期以竹子為食,大熊貓不僅擁有了圓臉和大臼齒,它們的基因也發生了改變,由於一種名為「T1R1」的基因失活,吃素的大熊貓無法品嘗出肉的味道,也就導致大熊貓對於原本的主食——「肉」,食之無味了。
事實上,完全依賴竹子對大熊貓來說也是有潛在風險的,民間俗語說「竹樹開花,必有大災」,這其實是因為每隔數十年,竹子就會開花、枯萎、播種、新生,對於竹子來說這是存續和繁衍,但是對於幾乎只以竹子為食的大熊貓來說,就不得不經歷一次無竹可吃的時期。雖然從食物上看,食肉目的大熊貓成了吃素的圓滾滾,好像沒有什麼值得它們驕傲的地方,但是從演化的策略上看,大熊貓從若干種同時代的動物中脫穎而出,歷經800萬年存活至今,「活化石」之稱也算是當之無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