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不留學」能不能成為頂級科學家?答案是肯定的

2020-08-10 一起看資訊

鄰居是一名博士後,研究的方向是「晶片封裝」,他女兒來我家玩,隨便喝茶聊天。很自然地聊到華為、臺積電和晶片,他說我們和臺積電的技術代差隔得很遠,不僅晶片製造,光晶片封裝都差得很遠。更關鍵的是,晶片製造的很多關鍵設備都產自美國,連很多測量和檢測設備都是美國生產的,一旦斷供,很多科學研究也會受到影響。

又聊到美國對中國研究生的限制,說著他突然很感慨,「他有不少師兄弟在美國發展,很多以前不怎麼樣的,只幾年時間竟然能有不錯的科研成果,甚至是行業頂尖的成果」。他還想表達什麼,欲言又止,能感受到他有些沮喪。

無法安慰,只好先岔開話題。

我們能培養出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嗎?不留學,研究生們還有沒有出路?


國產土專家一號

1949年,于敏在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考取了研究生,在張宗遂、胡寧(均是留洋博士)教授的指導下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于敏本來的研究方向是「理論物理」,並已經小有成就,錢三強卻給他分派了新的任務——核武器研究。從1960年到1988年,于敏28年裡隱姓埋名,終於成就中國的氫彈偉業。

氫彈有兩個體系,一是美俄英法的「T-U構型」,另一個便是「于敏構型」。

相比T-U結構,于敏構型的氫彈容易實現小型化,更利於儲存和實際使用。氫彈的安全係數也更高,且維護成本低,可以長期儲存。現在全世界僅有中國擁有30枚可使用的氫彈,其他國家都因儲存成本太高而銷毀。

1957年,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朝永振一郎」訪華,回國後發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因為,于敏是團隊中唯一沒有留過學的人。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了屠呦呦,所有人的臉上都是問號——屠呦呦是誰?一舉成名天下知,卻發現她竟然是一個三無科學家。

所謂「三無科學家」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經歷,沒有院士頭銜。

1955年從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在中藥研究所(今中醫科學院)工作,一直到現在。

能發現青蒿素,是她帶領團隊,在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2000餘方藥的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後,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才在1971年獲得青蒿素。

三無科學家,利用傳統中醫,用笨方法找到了拯救了千萬人的良藥。

老農民袁隆平

1960年,袁隆平30歲(和屠呦呦同年),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從此開始了他的雜交水稻研究生涯,只在1966年因故暫停了一年,其他時間從未間斷。

中國科技評獎委員會給他的評價是:「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個西南農學院畢業的本科生,硬是成了世界第一。

不僅僅是以上三位科學家,還有很多「土博士」為我們的科學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的科研成果也都是頂級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的人才培養體系逐漸成熟,像國防科技大、中科大、哈工大,很多本科學生已經參與到了科研之中,並且已經有了很多成果。即便不去國外留學,他們一樣可能成長為像于敏一樣的頂級科學家。

雖然我們有自己培養的頂級科學家,但和美國還有很多差距

成績是有,我們也有這樣的自信,卻不能妄自尊大,相較於美國,我們還是有很多差距。培養一名科學家並沒有說的那樣簡單,對比中美,鄰居簡單列舉了一些美國的優勢。

不太需要為職稱、人際、薪酬、職位分心;經費充足,支配度高;方向自由,自由發揮度高,純粹性高;頂尖人才聚集,思想碰撞多,科研氛圍好;基礎科學發達,科研設備齊全;美國聚攏了全世界的人才。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對科研的投入越來越多,科技水平穩步提升,我們能明顯感受到科學進步。不過,這些都只是近10年才有的情況。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我們都還有很多差距,好在我們的發展速率更快,也有足夠多的人才基礎,更有改進自己的決心。

相關焦點

  • 於無聲處驚天地 敏而好學報家國—偉大的科學家堅定的愛國者于敏
    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他毫不猶豫地服從國家需要,放棄已經做出出色成績的科研方向,轉到氫彈研究,「願將一生獻宏謀」。 從此,他的人生徹底改變了軌道,他消失於公眾的視野,甚至他的夫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整整28年。于敏倡導科學民主、大力協同,「朋輩同心方案求」。
  • 為何1000名頂級科學家皈依中國?日本國寶級科學家道出真相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因大量人才流失而飽受詬病,比如在納米材料領域,全球前10的科學家,我國就佔了6人,但這6人全都在美國工作生活。而美國之所以能夠在科技領域稱霸全球,離不開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湧入美國。雖然我國和美國在人才數量和質量上差距依然很大,但我國也正在成為人才流入的中心。
  • 于敏往事:子女兒時對其唯一記憶就是「忙」
    資料圖片  少年于敏有一個執著的信念:在那個內亂外侮的國土上,儘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馳騁沙場,但他相信,總會有諸葛亮、嶽飛式的蓋世英雄出現,能夠蕩寇平虜,重振河山。  于敏怎麼也想不到,半個世紀後,自己會成為這樣的「蓋世英雄」。  男兒何不帶吳鉤  1926年,于敏出生於天津,青少年時代歷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在戰亂中度過。
  • 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並代表23位獲獎科學家發言。對於這樣的大場合,于敏並不習慣。因為此前幾十年裡,作為我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他,一直都隱姓埋名。「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
  • 于敏: 驚天事業,沉默人生
    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終成一番大業。他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于敏。  生前面對榮譽,于敏始終淡然處之,他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半個世紀與核共舞,幹著驚天的事業,名字卻「隱形」長達28年。
  • 當留學再也不能完成階級躍遷,留學的意義在哪?
    「我在國內長到20歲,不可能在國外待幾年就定在那兒一輩子的,不管工作還是創業,人脈和資源肯定是國內更好。」「我是獨生女,即使爸媽沒說話,我肯定也要回來的。」她的外國同學並不認為年齡會成為女性走進婚姻、得到愛情的限制,也不認為結婚是人生的必修課,更不會用婚姻來衡量女性的人生價值。
  • 中國氫彈最大的秘密,于敏到底研究出了什麼,為何至今不能公開
    林俊德成為了原子彈衝擊波機測儀器研製小組組長。天降大任,他當時連衝擊波機測儀器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只能從當時的一些公開發布的雜誌裡獲得信息。「停了一會,他又補充道:」坐著比躺著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來了!「4.于敏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有一個「于敏」條目,下面寫著「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 這三位赴美留學的學生,如今成為著名科學家,卻加入美國國籍
    國家的這種扶持政策確實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國的許多海歸學者,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都為國家做出許多的貢獻。但是,也有很多的學生在國外完成學業之後,沒有選擇回來,而是直接加入美國國籍,成為美國的科學家,讓人感到很可惜。今天,筆者要介紹的三位著名的科學家,都是國家誠心支持赴美留學的學生,如今都是美國籍的院士,讓人感到痛心。
  • 于敏:於無聲處聽驚雷 護衛和平的「氫彈之父」
    1月9日,他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接受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于敏。   自主創新的「國產專家」   對于于敏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是,說到上世紀60年代中,我國成功爆炸氫彈,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
  • 錢學森院士、于敏院士奉獻了一生,我國科學家是一群可愛的人!
    還有于敏院士,和錢老有著相同留學經歷的他,不僅是氫彈製造成功的關鍵人物,還讓我國成為了世界上耗時最短製造出氫彈的國家。兩彈元勳和氫彈之父,都是我國核事業的領軍人物,如果沒有他們,我國的核事業不會發展的如此之快的。要知道,在他們那個年代,不僅是經濟條件很差,而且國家的綜合國力也是十分落後的。他們能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完成兩彈的研究,一定是攻破了很多困難。
  • 于敏:一個人的名字早晚要消失 留取丹心照汗青
    「國產土專家」的「真把式」  于敏是第三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兩彈一星」元勳(2009年孫家棟、2013年程開甲)也是其中少有的無出國留學經歷的「國產」科學家。  于敏沒有留學經歷,也很少和國外同行進行過學術交流。但他並不缺少「國際範」。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美稱為「超級武器」的科學家,曾埋名28年
    關於核武器,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愛因斯坦的那句名言:「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麼武器我不知道,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一定是用石頭」核武器毀天滅地的威力,我們在廣島和長崎早已見識過。但是即便核武器的危害這麼大,我們依舊不能沒有核武器,這是因為,作為一個大國我們只有有核武器才有話語權,才不會受到某些國家的霸凌。從1964年我國第一款原子彈是爆炸成功之後,我們記住了錢學森和錢三強的名字,三年後,也就是1967年氫彈再次爆炸成功,而我們卻不知道誰是總設計師,直到28年之後,通過解密軍事機密檔案,我們才知道,中國的氫彈之父原來叫于敏。
  •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在祖國的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貢獻者,像鄧稼先 錢學森和于敏都是偉大的建造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在哪個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吧。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34;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鄧稼先是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頭人,靠不屈的意志和愛國之心,在荒涼的大西北帶著中國的一批建設者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中國夢·踐行者】「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科學家們追憶他的愛國與...
    「我和他第一次見面時,我心想,這個眯著眼睛悶頭想問題的老頭是誰啊,後來周圍的人悄悄告訴我,他是于敏。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于敏。我們那個年代,對於科學家非常崇拜,像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王淦昌這樣的大科學家,都是年輕人的偶像。」魏世傑說,于敏是一名卓越的科學家,但在生活上,他卻向來不拘小節,穿著也非常樸素,和一名普通的老者沒什麼兩樣。
  • 世界頂級科學家名單:美國632人,日本294人,中國有幾位?
    日本則擁有頂級科學家294人,中國發展起步雖晚,但卻也是後來居上,那麼目前我國有多少位頂級科學家呢?這也就使得美國有條件供養這麼多的頂級科學家,而這麼多的頂級科學家在美國也都能大顯身手,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
  • 【功勳】于敏: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當時的中國,研究者們對氫彈的了解幾乎一片空白,美國甚至公開表示,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  于敏說:「杜魯門跟艾森豪都赤裸裸地講,他們絕不能讓中國搞氫彈,並且派軍艦,帶著核武器到我們近海來。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氫彈。」  接受了這份工作,于敏的名字和他從事的事業,從此一起成為了國家最高機密。面對技術封鎖,他們從零開始、四處奔波。
  • 「非著名科學家」于敏逝世 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那位「腦袋永遠20歲」、名字長達28年都是絕密的「非著名科學家」老於同志,還是走了。2019年1月16日13時35分,于敏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93歲。相反,外界並不知曉誰是中國氫彈背後的英雄,更不知道于敏是何許人也。時隔多年,于敏華發稀疏,當他再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樣的肺腑之言至今仍擲地有聲。
  • 于敏,到底多厲害?
    但要按貢獻大小來排序,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吧,于敏對於核武器的貢獻是無可爭議的第一,且大於另外八位功勳科學家之和。這句話從來沒有人敢公開說過,如果不是自媒體平臺,或者但凡有人知道我是誰,我也不敢這麼說,這麼說似乎有誇張成分和博人眼球之嫌,因為那些名字一個個都太如雷貫耳。
  • 人類看不到的東西狗真的能看見嗎?科學家通過研究給出肯定答案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技術上的突破,科學家們也將目光放到更遙遠的地方去了——太空。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不滿足僅僅研究地球,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的宇宙。他們認為地球最終一定是會走向外太空的,所以不如趁早做些準備。就比如民間傳聞的狗能看到人類看不到的髒東西,人類看不到的東西狗真的能看見嗎?科學家通過研究給出肯定答案!
  • 繼氫彈之後,于敏又研究出了什麼,獲國家最高獎至今也不公開
    同年,為了國家利益,于敏離開了他多年研究的核物理領域,因為他決定從原子核研究轉向研究氫彈原理。還必須保持匿名。「我不會告訴我的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孩子。」自接受這項任務以來,于敏這個名字和他的職業生涯已成為中國的最高機密。從那以後,國內的「土專家一號」被凍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