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研究丨SARS-CoV-2 侵入因子:ACE2和TMPRSS2在圍著床期胚胎和母胎界面存在表達

2020-09-10 中國工程院院刊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網絡首發文章

作者:陳偉, 袁鵬, 楊銘, 嚴智強, 孔思明, 嚴傑, 柳溪溪, 陳依東, 喬傑, 閆麗盈

來源:SARS-CoV-2 Entry Factors: ACE2andTMPRSS2Are Expressed in Peri-Implantation Embryos and the Maternal–Fetal Interface. Engineering. 2020.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7.013

導語

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巨大挑戰,考慮到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感染相關的妊娠併發症以及其對子宮內胎兒發育的潛在不良影響,罹患COVID-19的孕婦患者受到特別關注。SARS-CoV-2能否感染胚胎或胎盤,幹擾妊娠的建立或維持,以及宮內垂直傳播是否存在均亟待解答。

近日,北京大學喬傑院士課題組對人植入前後胚胎、妊娠早期胎盤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進行了系統分析,描述了圍著床期胚胎和母胎界面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 (ACE2)和跨膜絲氨酸蛋白酶2 (TMPRSS2)的轉錄表達情況,闡釋了妊娠早期SARS-CoV-2存在母胎間宮內垂直傳播的可能性以及相關分子基礎。

研究指出,ACE2TMPRSS2在圍著床期第6天胚胎的滋養外胚層細胞(D6_TE)、妊娠第8周的胎盤絨毛外部的合胞滋養層細胞(STB_8W)以及妊娠第24周的蛻膜中的絨毛外滋養層細胞(EVT_24W)中均存在明顯的共表達現象, 表明了這些細胞類群可能易受SARS-CoV-2侵染。與上述三個細胞類群中的陰性細胞相比,相應的ACE2陽性表達細胞亞群均在自噬和免疫相關生物學過程中表現出差異。而且ACE2 的表達水平在圍著床期第6天胚胎滋養外胚層細胞(D6_TE)、原始內胚層細胞(D6_PE)以及ACE2陽性表達的STB細胞中均表現出一定的性別差異(p<0.05),提示在妊娠早期SARS-CoV-2的侵襲可能存在性別偏倚。本研究提示了在輔助生殖助孕胚胎移植過程、圍著床期以及妊娠早期胚胎面臨著潛在的SARS-CoV-2感染風險,在診療中應當對正在備孕或處於妊娠早期的患者給予一定的重視。

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下載了已發表的植入前人胚胎、圍著床期人胚胎、蛻膜與絨毛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描繪不同發育階段以及不同細胞亞群中ACE2TMPRSS2基因表達圖譜,在此基礎上對具有不同ACE2表達水平的細胞類群間進行差異表達基因(DEGs)和生物學通路富集分析(GO和KEGG)。

研究結果

1. 圍著床期胚胎SARS-CoV-2感染的潛在風險

ACE2在圍著床期胚胎各譜系細胞中均存在表達(圖1),而且和其他譜系以及發育階段的細胞類群相比,D6_TE細胞中ACE2陽性表達細胞佔比,TMPRSS2陽性表達細胞佔比和ACE2/TMPRSS2共表達細胞佔比均最高,這表明受精後第6天的囊胚對SARS-CoV-2易感性可能相對較高。同時鑑於其他發育階段的胚胎仍然存在ACE2表達,因此這些階段胚胎細胞同樣存在感染的可能性。

圖1 胚胎植入前及圍著床期ACE2TMPRSS2的表達模式

(a)和(b)分別是ACE2 在植入前和圍著床期胚胎各個階段的表達水平;

(c)和(d)分別是TMPRSS2在植入前和圍著床期胚胎各個階段的表達水平;

(e)和(f)分別是ACE2TMPRSS2在圍著床期胚胎各發育階段中陽性表達和陰性表達細胞比例;

(g)圍著床期胚胎不同發育階段中具有不同ACE2TMPRSS2表達模式的細胞比例(Double_pos:ACE2TMPRSS2均為陽性表達的細胞; Only_ACE2_pos:ACE2陽性表達但不表達TMPRSS2的細胞; Only_TMPRSS2_pos:TMPRSS2陽性表達但不表達ACE2的細胞; Double_neg:TMPRSS2ACE2均為陰性表達的細胞);

(h)圍著床期D6胚胎中ACE2TMPRSS2表達的相關性;R表示Spearman相關係數;

(i)D6圍著床期胚胎中ACE2TMPRSS2陽性表達細胞的數目

2. 妊娠早期母胎界面發生SARS-CoV-2感染的潛在風險

母胎界面上CTB、STB、EVT和dP細胞類群具有較高的ACE2陽性表達細胞的佔比,並且STB_8W和EVT_24W中存在較大比例的共表達ACE2TMPRSS2的亞群(圖2)。此前已報導了新冠患者的血液樣本中存在一定比例的SARS-CoV-2陽性,而由於妊娠過程中STB被母體血液所浸潤,EVTs則存在於蛻膜以及子宮螺旋動脈管壁處,因此血液中以及子宮內存在的病毒很可能會侵入這兩類細胞。此外,雖然ACE2陽性表達細胞的佔比在EVT_24W中要遠高於EVT_8W,但妊娠不同階段的垂直傳播風險是否具有差異仍有待評估。

圖2 ACE2TMPRSS2在早期母胎界面的表達模式。(a)和(b)ACE2在不同蛻膜和絨毛細胞類群中陽性表達的比例;(c)在不同絨毛細胞類群中,ACE2TMPRSS2表達水平存在差異的各細胞亞群的比例;(d)在不同的蛻膜細胞類群中,ACE2TMPRSS2表達水平存在差異的各細胞亞群的比例

3. 不同細胞類群中ACE2陽性表達細胞的共同特徵

對三類具「SARS-CoV-2的高感染風險」的細胞類群:D6雌胚的TE、EVT_24W和STB_8W的進一步分析顯示,三個細胞類群中ACE2陽性表達和ACE2陰性表達細胞之間的差異基因均在自噬,溶酶體和病毒的細胞應答相關的生物學過程在中表現出明顯富集(圖3),這反映了各滋養外胚層譜系ACE2陽性表達細胞亞群在生物學狀態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圖3 D6 雌胚的TE細胞、EVT_24W和STB_8W細胞中ACE2陽性表達和陰性表達細胞亞群間的差異基因和富集的生物學過程/通路。(a)細胞類型特異性或細胞間共有的GO富集條目的數量;(b)各組DEGs共有的GO富集條目;(c)各組DEGs共有的KEGG富集通路;(d)在3個細胞類群中共有的表達水平上調的DEG數量

4. 植入前後胚胎和絨毛細胞類群中ACE2表達的性別差異

曾有報導稱ACE2作為逃逸基因在表達上會存在性別差異。本研究發現ACE2的表達水平在D6雌胚的TE細胞中要顯著高於同一階段的雄胚,而隨後的發育階段並無顯著差異。並且其在ACE2陽性表達STB和CTB亞群中也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p<0.05)(圖4)。這一發現暗示了在圍著床期胚胎和妊娠期發生SARS-CoV-2垂直傳播可能存在性別差異,並且還提示了ACE2可能無法逃逸植入後胚胎發育後期的X染色體失活(XCI),增進了我們對胚胎發育過程中XCI的了解。

圖4 不同性別的圍著床期胚胎和絨毛細胞類群中ACE2表達水平。(a)各細胞類群中ACE2的表達情況(TPM);(b)各細胞類群中TMPRSS2的表達情況(TPM);(c)絨毛細胞ACE2陽性表達細胞亞群中ACE2的表達情況(droplet scRNA-seq數據);(d)絨毛細胞TMPRSS2陽性表達細胞亞群中TMPRSS2表達情況(droplet scRNA-seq數據)。p值由Wilcoxon秩和法計算

結語

雖然尚無直接證據證明SARS-CoV-2存在宮內垂直傳播,但已有研究報導新生兒的SARS-CoV-2 IgM抗體檢測陽性,以及個別新冠患者妊娠末期胎盤存在病理性改變。本研究首次在單細胞轉錄組水平上展示了ACE2在植入前後胚胎和母胎界面細胞類群中的表達模式,指出了ACE2TMPRSS2表達雙陽性的細胞的存在,提示了在圍著床期和妊娠期存在SARS-CoV-2垂直傳播的潛在風險。本研究為疫情期間生殖中心胚胎移植以及孕婦的臨床診療確定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建議針對懷孕初期感染SARS-CoV-2的患者,應加強對母嬰的健康監測。但垂直傳播的直接證據仍需臨床病例進一步積累和相關基礎研究的確認。

撰稿丨楊 銘,陳 偉,袁 鵬

審核丨喬 傑

編校丨朱 琳

註:本文內容呈現形式略有調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改編原文:

Wei Chen, Peng Yuan, Ming Yang, Zhiqiang Yan, Siming Kong, Jie Yan, Xixi Liu, Yidong Chen, Jie Qiao, Liying Yan. SARS-CoV-2 Entry Factors: ACE2andTMPRSS2Are Expressed in Peri-Implantation Embryos and the Maternal–Fetal Interface [J]. Engineering, 2020.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7.01

作者介紹

喬傑,女,生殖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一直從事婦產科及生殖健康相關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從遺傳學、表觀遺傳學角度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將基礎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臨床上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揭示疑難不孕症發病機制,優化輔助生殖技術方法,提高疑難不孕患者治療成功率。

前沿研究:動物疫病防控專題

中國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類

科技開創未來

微信公眾號ID :CAE-Engineering

註:論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進展,不代表《中國工程科學》雜誌社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前沿研究丨曲久輝院士:新冠病毒溯源的可能途徑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曲久輝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提出了一種新的追溯新冠病毒來源的可能途徑。
  • 前沿研究丨陳薇院士:新冠疫苗研製面臨的挑戰
    目前全球有超過160種SARS-CoV-2疫苗正在開發,其中6種病毒載體疫苗、6種mRNA疫苗、4種DNA疫苗、8種重組蛋白疫苗和5種滅活病毒疫苗,共29種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研究員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分析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製中面臨的挑戰。一是疫苗安全性評價,應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疫苗安全性研究來評估和監測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 前沿研究丨張伯禮院士:新冠病毒肺炎臨床試驗核心指標集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教授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指出,抗病毒藥物、支持療法、中醫藥已經在臨床救治中應用,但依然需要開展臨床研究以進一步評價其實際效果,不斷完善指導臨床決策的科學證據。
  • 前沿研究丨鍾南山院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
    確定傳播途徑和感染源,迅速部署非藥物幹預措施,為控制全國範圍內的疫情提供參考策略。目前如何管控境外輸入病例,從而避免局部地區疫情的相繼暴發仍是一個挑戰。文中闡析了病毒感染的潛在機制和傳播途徑;歸納總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對中國大陸內開展的主要臨床試驗的主要結果(包括試驗方法能否改善臨床結果以及主要的不良反應等)進行了系統解讀及對患者可能發展為重症的預測;概述非藥物幹預、治療幹預、診斷、預後預測等方面的進展,以期提高我國未來應對疾病暴發的防範能力,為全球疾病的預防和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導。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來源:Stocktrek Images/Getty 2019年8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1]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試圖重構人類胚胎著床過程,幫助我們揭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之謎。 人類胚胎發育始於卵子和精子的結合。
  • 前沿研究丨王辰院士:抗疫假期政策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傳播的影響
    研究團隊使用了一種常用的建模方法——房室模型來模擬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國的蔓延情況,並評估幹預措施對傳染病傳播的影響。模型按照新冠病毒感染狀況將人群分為多個亞組,其中包括易感人群、潛伏性感染人群、活動性感染人群、確診人群以及治療和康復人群。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次被解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一枚受精卵長成一個嬰兒,需在發育的第7天左右著床才能存活,這期間的人胚胎細胞無法獲取,難以解析。22日,《自然》雜誌登載了我國北京大學湯富酬與北醫三院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最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展現了「黑盒子」中的乾坤。「臨床上,著床失敗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 Recombinant Rat Eotaxin-2/CCL24的應用
    依據其結構中半胱氨酸殘基位點的不同,趨化因子被分為CXCL、CCL、C和CX3C四大亞家族。趨化因子CCL24屬於嗜酸性粒細胞選擇性趨化和激活因子eotaxins類分子,也被稱為eotaxin2或MPIF-2(myeloid progenitor inhibitory factor2)。
  • 兩項研究探究人體對SARS-CoV-2變體和疫苗的獨特易感性
    事實證明,去巖藻糖基化的淨結果是增強了與免疫激活Fcγ受體FcγRIIIA的相互作用和結合。這隨後增加了單核細胞產生IL-6和TNF等細胞因子。需要注意的是,人IgG的典型Fc受體包括激活性的Fc受體(FcγRI、FcγRIIA、FcγRIIC、FcγRIIIA和FcγRIIIB)和抑制性的Fc受體(FcγRIIB)。
  • 《Nature(自然)》雜誌發表北京大學湯富酬、喬傑團隊研究成果 闡述...
    」(「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人類胚胎著床過程」)。該研究首次闡述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受精後第5天到14天)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規律,解析了圍著床期胚胎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  人類胚胎發育起始於精卵結合,受精卵通過多次卵裂發育為由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組成的囊胚。人類囊胚著床一般發生在受精後的第5~7天,胚胎與子宮內膜黏附並逐漸侵入,才能繼續發育形成胎兒。自然妊娠情況下,20%以上的概率會發生停育或流產。
  • 研究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Science:新研究追蹤在巴西流行的SARS-CoV-2毒株的傳播率和起源
    2020年7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巴西、英國、法國和比利時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追蹤目前在巴西流通的主要SARS-CoV-2毒株的傳播率和起源。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7月23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volution and epidemic spread of SARS-CoV-2 in Brazil」。巴西的SARS-CoV-2流行病學和流行病傳播,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d2161。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既往研究通常使用小鼠和食蟹猴等模式生物對這一過程展開探索,然而調控圍著床時期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和形態學變化特徵在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使得在小鼠等模式生物研究中獲得的調控規律較難為人類胚胎發育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線索。然而,由於人類胚胎著床發生在受精卵形成後一周左右的時間點,這使得研究人員無法獲得生理狀況下這一發育階段的人類胚胎。長期以來,這一人類關鍵發育階段一直是發育生物學研究的黑匣子。
  • 中國科大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nCoV)利用非典冠狀病毒受體ACE2與細胞蛋白酶TMPRSS2進入靶細胞
    我們使用帶有2019-nCoV-S的VSV假型來研究2019-nCoV的細胞進入。2019-nCoV-S和SARS-S具有相似的表達(圖1A),並被摻入到VSV顆粒中(圖1B),可以進行有意義的並排比較。我們首先關注了2019-nCoV細胞嗜性。對動物和人類來源的細胞系的轉導顯示,如預期的那樣,所有細胞系容易受到泛嗜性VSV糖蛋白(VSV-G)侵入的進入(圖1C)。
  • Nature丨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胚胎著床後,儘管被基底膜包圍,但外胚層和胚外外胚層仍沿著胚胎的近-遠軸生長,基底膜和這些組織之間的信號對於細胞極化和隨後的形態發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基底膜在著床後胚胎發生中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在胚胎著床後早期,Nodal信號可以通過Smad2/3直接調節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和MMP14的表達,從而參與小鼠胚胎發生過程中基底膜穿孔的發生,繼而導致細胞限制的減少,允許胚胎生長。
  • 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進入人體呼吸組織機制
    這些研究人員說,這項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將有助於集中精力了解SARS-COV-2在人體內的作用,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感染,以及如何最好地尋找治療方法。多種研究模型當中國出現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傳出時,Ordovas-Montanes和Shalek已經在研究整個人類呼吸系統和腸道中的不同細胞類型。他們還收集了靈長類動物和小鼠的數據。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