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最熱門話題之一,估計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陸續公布這件事了。
在公布之前,人們都在紛紛猜測各個獎項的候選人,誰最有可能;一旦公布,大家一片歡騰,都有這麼一種感覺,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我國在諾貝爾科學獎方面,屠呦呦教授獲得了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如何將青蒿素從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來,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也就成為了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更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屠呦呦獲獎振奮了國人的信心,泱泱中華其實不缺有才華的科學家;於是人們紛紛猜測中國本土科學家中,誰最有可能成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下一位。
他自然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中。
他和屠呦呦教授一樣,沒有任何海外求學經歷,一直在國內求學研究;和屠呦呦不同的是,他順利地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順利地評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當時最年輕的院士。
他深耕研究的領域是免疫學
免疫學一直是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前沿熱門學科,有太多的空白點尚未攻破。在生命科學中,免疫學舉足輕重,國際一流科學家無不在此出絕活兒;很有意思的是,歷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獲得者,獲獎最多的領域即是免疫學。
這麼多年來,他和他的團隊圍繞天然免疫識別機制與腫瘤免疫治療,做了許多系統性、創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有原創學術思想的本土科學家,為此他奮鬥了幾十年。
2004年,NatureImmunology雜誌創刊以來第一次刊登由中國科研人員獨立完成的研究成果。這個成果就是他和他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的、具有重要免疫調節作用的新型樹突狀細胞亞群的創新成果。這一成果得到了國際著名免疫學家肯·蕭特曼教授的高度評價:
——這是一項令這個領域絕大多數研究者驚奇和關注的工作,這一發現給傳統免疫學理論帶來了衝擊和挑戰。
隨後的歲月裡,他不斷創新,不斷攻堅克難,攀登免疫學的一個個學術高峰,獲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我們來看一個數字就知他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豐厚。
——截止到2016年9月,他共發表論文430多篇,其中以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30 多篇,論文總引用也超過了1.1萬次。
他的研究成果,我們外行人真的很難搞懂,但有一點可以清楚的是,他的研究是在向目前人類最懼怕的一類疾病——惡性腫瘤發起進攻!
如果,他能攻克這個亙古難題,難道還不足以獲諾獎?所以有人認為,繼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成為第二個獲此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最有可能是他。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曹雪濤。
我們期待著!
各位,你們認為有這個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