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植物有神奇的生存密碼

2020-11-19 解憂故主

——讀沈葦的《植物傳奇》


儘管每天都要接觸許多的植物,但我們對自己身邊的哪怕是一株最平常最普通的植物了解多少,比如苜蓿,比如蘋果,比如孜然,比如白楊?而當我們真正地開始與一株植物的前生今世,來龍去脈進行對話的時候,它為我們展示的是否就是一個熟悉而另類的世界呢?


《植物傳奇》告訴我們,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樹,都是世界的一個中心。讀懂一株植物,我們就像讀懂了上帝和人。本書選擇絲綢之路上存在的20餘種植物,為我們講述它們的身世、傳說、習性、生態、文化、宗教等,作者通過詩意的想像,多學科和跨文體的敘述方式,充分展示了一株植物的過去時和現在時,讓我們在閱讀中深入大地,回溯事物的起源,思考今生。


在吐魯番的葡萄園,葡萄這種植物承載了一個現實的吐魯番和死去的吐魯番,從葡萄到葡萄酒,是一次從肉身到精神的過渡。讓我們來看看從葡萄到葡萄酒的演變過程吧,葡萄園如同日月的「後宮」,從葡萄園的濃蔭開始,就流淌著綠色的真、綠色的善、綠色的美,從細小青果到蜜汁飛濺到超凡脫俗,這樣的過程經歷了夏天和秋天,葡萄到酒漿的演變過程,就是從肉身到精神的過程,肉身變成了聖徒的「血」。而從葡萄晾房走出來的葡萄乾,無疑就是時光歲月留在大地上的「乾屍」。


作者認為吐魯番的葡萄生存於「生」與「死」的這樣一個分野之間,生與死的相互打量——高處的墓地和低處的村莊:「死去的吐魯番是一種自足的孤寂,是另一個世界的鏡子……它將廢墟、墳墓、灰燼搬到天空,將死亡一寸一寸搬到天空,而活著的吐魯番,則是一位殷情的僕從,正源源不斷地向那個世界提供熱情、水土和養料。這使死去的吐魯番變成一株生機勃勃的葡萄,在死亡的大荒中繼續成長,有著發達的根須和茂密的枝葉。」無數的事實證明,吐魯番與葡萄的關係,是一種地理與果實的關係,在中國,說到葡萄,第一反應就是吐魯番,說到吐魯番,第一反應就想到葡萄,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種互文見義的表達。


那麼胡楊呢?植物學家告訴我們,它是一種抗乾旱,抵禦風沙、耐鹽鹼的植物,而作者認為生長於沙漠邊緣的胡楊是「生與死在胡楊林中唇齒相依,是一種同在與混融。」在一座座流動的沙丘上,死去的胡楊長時間地站立著,傳說中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後千年不朽,可謂是一種自然界的一種信念,是一種英雄之樹。每一棵胡楊都是我們的親人:「柳葉胡楊像一群孩子,楓葉胡楊是成熟的男子,銀杏胡楊是一種高貴的女性氣質,而長鬚胡楊呢,則是胡楊家族中的智者。」從生到死,胡楊奔赴一個色彩的巔峰:「秋天的胡楊,它的熱烈,壯闊和輝煌可以和荷馬史詩,華格納歌劇和貝多芬交響樂媲美,它的狂愛精神向死而生,是對時光的祭獻,是一次金色的凱旋。」毫無疑問,對於胡楊的想像力,填補了植物學家面對胡楊想像力的失語。


天山深處的雲杉,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來說,是綠色的植物長城,從想像的角度呢?「它是天山交響樂中錯落有致的琴鍵,天山大合唱中強勁、動人的音符」(作者語)。而夏多布裡昂的森林是這樣的「森林是人類最初的神殿,是宗教建築的原型…… 保留了原始的天籟。」天山深處成排的雲杉,讓人恍入聖殿和教堂,感受著神聖和震顫。雲杉生長在雪線之下,是天山植被的保護神,本章中,作者選取亞歐大陸腹地野生生物物種天然的基因儲存庫的庫德寧的雲杉,通過人物對話來展示雲杉抗擊風霜的頑強精神。而紙上的雲杉,則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不僅僅是雲杉:一株好的植物必定是一首好詩,包括了詩人的前世今生。


如果沒有讀過麥可·波倫的《植物的欲望》,人們很難想像今天每日吃進嘴裡醇香甜蜜、又圓又大的蘋果是被經過2000多萬年馴化的野蘋果,它們原初的味道還有著酸、苦等多種滋味,原初的形狀還有長的、扁的多種形狀。然而長期以來,人們的實用主義思想根深蒂固,為了得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蘋果,按照自己的方式對其進行馴化和培育,於是,蘋果的野性逐漸失去,這種演化的過程麥可·波倫認為已經走得太遠,走到了這個物種在大自然中的適宜點已被危及的地步,這似乎也暗藏著整個地球的某種危機。物種如果失去了野性,文明也就失去了根,物種的反面的苦澀的缺席,甜自然也就沒有了意義。


新疆大地瀰漫著一種烤肉的香味,那是孜然和羊肉聯姻後的最佳食品組合。孜然作為新疆第一調料,以最世俗的方式深入西域廣袤的民間,烤肉、烤全羊、烤包子、薄皮包子、饢、原始抓飯、維吾爾藥茶等等,它進入人們的胃、腸、、血液、神經和大腦。孜然的學名為枯茗,也叫安息茴香、野茴香,為傘形花科孜然芹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原始產地在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地區。而新疆的孜然是通過絲綢之路從波斯傳入古代西域的,為伊朗型,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仍然保持著一種原生態的本色,開著細小的花朵,結出細小而內斂的果實卻散發著張揚的奇香。這似乎也暗合了新疆地處偏遠卻大氣磅礴的地域特點,孜然是新疆特有的味道,一種世俗而深沉的文化符號。


植物不應當有地域性,每一種植物都是大地之子,他們和人相互依存,是地球和諧的共同體。新疆地處中亞腹地,以綿延千裡的天山山係為母體,這裡存在著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有些甚至是其基因庫的所在地,比如雲杉,比如蘋果,比如雪蓮。而廣泛深入生活的植物是白楊、無花果、蘆葦、苜蓿、沙棗、玫瑰等等,這些植物古老而年輕,在古老而年輕的絲綢之路上始終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植物傳奇》提供給我們的意義在於:我們與現實的植物和紙上植物相遇,我們隨著作者跨越天山南北,用身體和心靈感受到了自然的恩賜和饋贈。通過這本書,我們走進了新疆一個綜合的人文視野,作者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20餘種植物的前因後果,今生今世。世界上存在的每一種植物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把一株植物看著是我們身體的一個細胞,那麼人與自然就是一個共同體,植物的消失就意味著人體細胞的死亡,因此,植物的地域性是相對於其生長環境而言,但它們始終都是我們的近鄰和親戚。


最後來說說敘述方式,本書的一個明顯的敘述特點是每章後面的「植物配圖和小志」,作者創造性地將「植物配圖和小志」拓展為對文本內容的補充,開闊了敘述的話語空間,增加了閱讀的立體效果。當然,本書多學科、跨文體的寫作嘗試,對於我們理解、觀察一種植物提供了某種啟示,是不是也會為我們這些文字愛好者提供某種表達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因此,破解人類面臨的生存困境,首先在於解決碎片化的哲學傾向,建構一種完整的新型世界觀,以指導人們對人與世界的關係形成正確的看法。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不同,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所承擔的道德責任,以及改造自然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向度來看,對人在世界中位置的設定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將人擺置在自然之下,形成自然神聖的宇宙本體論;另一是將人擺置在自然之上,形成了人本主義世界觀。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是存在著相應的因果關係,是有規律可循的,就像這次的新冠疫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不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內涵豐富,主要包括: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為美好而來,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為美好而來,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020-11-26 09:57:46|來源:北京樓訊
  • 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其中闡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