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全球生態系統惡化未遏制 自然保護區應避免成生態孤島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專家:全球生態系統惡化未遏制 自然保護區應避免成生態孤島

2015-07-22 23:31: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青海玉樹7月22日電 (張添福)22日,在青海玉樹召開的中國五大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會議上,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表示,雖然全球對生態保護投入了大量資金,設立了很多自然保護區,但是生態系統退化趨勢未遏制,未來自然保護區應避免成為「生態孤島」,應嘗試建立協作機制。

  雷春光介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社會為保護生態,相繼籤署了20多項政府間的生態保護公約,「全世界每年為生態保護投入約一萬億美元,但隨著人口膨脹,生產力增長,地球生態系統的壓力越來越大,地球生態系統的生命指數在不斷下降,地球生態系統健康每況愈下。」

  雷光春舉例說,世界水鳥種群下降的物種超過上升的物種,目前未有任何改善的趨勢,「這種情況在亞洲最糟糕,62%的水鳥物種種群在下降。」

  「我們打了很多勝仗,卻在丟掉整個戰爭。」雷光春說,現在建立了很多自然保護區,而且管理得很好,但生態系統退化、物種消失的速度卻在加速。

  對此,雷光春分析稱,或許在劃定自然保護區的時候,哪裡有珍惜瀕危物種且數量最多,就在哪裡劃定自然保護區,但是另外一些區域也有相應的生境,是物種潛在的分布地,但往往忽略不計。

  「全球氣候變化、人類對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等多種原因,或使得多年後建有自然保護區的區域不再適合物種生存,而沒有劃定自然保護區、認為不重要的區域,恰恰是物種重要生存之地。」雷光春表示。

  雷光春利用集合種群理論分析認為,生態受保護面積低於總國土面積的50%以後,很多物種就會不斷滅亡,但現在遠遠低於這個指標,這註定出現生態系統進一步惡化的局面。

  「我們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時候,忽略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在雷光春看來,建立的自然保護區,未來可能成為生態「孤島」。

  雷光春表示,未來在建立自然保護區時,要強調保護區之間的聯繫,如從管理方法、監測指標體系、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等方面採取協作機制。

  而在各保護區協作保護方面,雷光春認為,2010年中國西部可可西裡、三江源、羌塘、阿爾金山等五大自然保護區自發建立的聯合執法、信息共享、理念交流等協作機制,能給國家提供更多政策建議,也能為世界作出示範和指導作用,世界需要這種協作理念。(完)

相關焦點

  • 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球生態系統的「樣板圖」
    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中新網呼倫貝爾7月26日電 題: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球生態系統的「樣板圖」中新網記者 張瑋「汗馬、長白山、神農架、唐家河是中國的四個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作為對全球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應對全球變化背景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汗馬保護區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都可以起到生態『樣板圖』的作用。」
  • 生態系統崩潰、極端氣候惡化,專家:地球將會變得很危險
    無論是越來越頻繁出現的乾旱、或是超強氣旋引發前所未有的洪災,不可否認的是,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劇烈且極端。由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教授布拉德肖(Corey Bradshaw)引領的跨國科學團隊,13日在《維護環境與生態前瞻》期刊發布研究成果,警告各國領袖若繼續逃避問題、不思考如何解決,將會迎來恐怖後果。
  • 兩大人工影響天氣工程落戶祁連山,促進雲雨轉化遏制生態退化
    兩大人工影響天氣工程落戶祁連山,促進雲雨轉化遏制生態退化 記者11日從甘肅省氣象部門獲悉,國家級人影項目西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和甘肅省祁連山人工增雨(雪)體系工程已「落戶」祁連山。
  • 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正式發布
    12月13日,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對外發布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人類能夠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統中獲得利益的功能,將為揭示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性和價值,科學評判保護成效,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觀念融入決策體系,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提供重要的依據。
  • 專家: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原標題:國家海洋局網站發表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國家海洋局網站10日發表國家海洋局研究員豐愛平、國家海洋局高級工程師王勇智撰寫的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全文如下: 我周邊海域珊瑚礁佔全球珊瑚礁總面積的
  •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高原溼地承接和調節著高原山區的冰雪融水、地表徑流,控制著土壤侵蝕,對維持水量平衡等生態水文過程起著重要作用。氣溫的增加使每年非冰期(地表未結冰)時間延長,導致植物生長季變長,年蒸散速率增大,地表水和地下水減少。
  • 專家稱生態系統萬一崩潰人類將無法生存
    生態系統可持續是生命延續的前提  恐慌  起先,是物種滅絕的速度越來越快,造成了生態系統逐步惡化;後來,是生態系統的惡化導致了更多物種的滅絕,由此形成惡性循環。終於有一天,全球生態系統大崩潰,動植物相繼死亡,環境再也無法給予人類食物、資源……  啟示  人類對於自然的索取,不應是無止境的,而且要給予自然足夠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當下,物種滅絕、生態赤字,或局部生態系統的崩潰,都是自然向人類鳴響的一次次警鐘。令人欣慰的是,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並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付諸實施。因為愛環境,就是愛人類自己。
  • 生態系統惡化 網際網路電視概念離玩壞不遠了
    樂視管這個就叫生態」。  如今在網際網路領域,一說到生態,首先帶來不好的聯想。  說到底,在網際網路電視愁雲慘澹的2017年,推出超級樂視電視的「騙子」賈樂亭出事了,讓網際網路電視的生態雪上加霜徹底惡化。  知乎上有個挺可樂又挺形象的調侃——「自己配大豆種子自己種,自己收豆子,然後開一家豆腐坊,磨豆漿,賣豆腐,賣豆芽,再開一家油作坊。樂視管這個就叫生態」。
  • 我典型生態系統和重點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自然保護地佔國土面積百分之十八以上我典型生態系統和重點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在5日開幕的第二屆世界生態系統治理論壇上透露,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等各類自然保護地達11029處,佔國土面積18%以上,典型生態系統和重點物種得到有效保護,許多地方的生態狀況逐步好轉。
  • 2018年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結果公布
    雲南網訊(記者 熊強)2018年,為了掌握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動態變化情況,分析動態變化規律,在結合雲南省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的基礎上,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繼續啟動了第二期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 自然世界生態系統
    人們從研究多生物組成的單一生態系統,到今天繼續考察包括人在內的諸多生態系統組合成的生態世界,生態科學從純自然科學的視角走出來,肩負起如何讓以徵服和改造自然為己任的社會認識自然世界、善待生態系統的艱巨任務。
  • 專家論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前不久發布了《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10年,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到2020年,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姜春雲同志長期關注我國生態和環境問題,約請多位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歷經多年,完成了《中國生態演變與治理方略》一書。
  •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氣象站建成運行
    中新網西寧12月28日電 (孫睿 李甫 李曉東)記者28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寒溼地生態氣象野外試驗站日前通過專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三江源核心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保護區之一,源於1984年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是青海省第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據介紹,隆寶高寒溼地生態氣象野外試驗站位於玉樹州玉樹市西北部的隆寶鎮,地處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陸地和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區體系基本建立自然保護區面積翻番
    本報尖峰嶺7月11日電(記者陳超通訊員陳康蘇文拔)記者從今天在尖峰嶺召開的全省林業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會議上獲悉,兩年內全省保護區面積翻了一番,陸地生態系統和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區體系基本建立。  2004年,我省批准設立了自1988年建省後首批新增省級自然保護區,包括鸚哥嶺保護區、猴獼嶺保護區和黎母山保護區。
  • 專家解讀國家公園:主要用於保護生態系統、兼顧保護重要物種
    只是,需要說明的是,中國這個全球唯一的熱帶以外的生物多樣性超級大國,這樣的物種有很多,遠不止大熊貓、東北虎、東北豹、雪豹……要加強保護,用國家公園形式比用自然保護區形式更好?是!另外,總體的情況還可參考以下事實:從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公布的反饋情況來看,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問題不僅僅是甘肅省獨有的問題,內蒙古、黑龍江、寧夏等多個省區相當數量的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內普遍存在數量多、規模大、範圍廣的農業開發整治、礦產探採、旅遊開發等違法違規開發建設問題;有的法律、部門規章等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未提及,致使其他部門尤其是規劃、項目的審批部門,對其認識不到位,在審批過程中容易忽略;2015
  • 試論區域、景觀、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原則
    修復和重建通常通用,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指在現有被破壞的基礎上運用自然規律或者補充人工措施,修復到原來的,甚至優於其原來(但不失原來系統的本性)的狀態、發揮原來應有的功能和效益。另一個內容是指按照可能的條件,重新建立一個新的、不同的系統。保護則是主要對現有系統加以嚴格保護,以期逐步演替成自然的目標系統,這比較簡單,但如果想運用人工措施加速演替過程,那就採用修復的原理和技術。
  • 從生態系統健康視角看土地綜合整治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發布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中指出:生態系統的惡化給人類健康帶來威脅。該報告強調生態系統服務和健康對人類預防疾病和支撐良好健康非常重要,許多重大的人類疾病起源於動物,因此改變作為疾病傳播媒介,尤其是宿主的動物種群的棲息地有可能影響到人類的健康。生態災難的重複出現應該引起我們對生態系統健康與人類安全問題進行再思考。
  • 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省生態研究所聯合開展保護區土壤監測
    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典型寒溫帶針葉林原始林,區內土壤形成受到氣候、地形、森林、植被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土壤不斷弱度灰化和草甸腐殖質化及沼澤化過程下形成了寒溫帶森林土壤。為研究寒溫帶落葉松林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通量動態變化,上半年,呼中自然保護區與黑龍江生態研究所聯合開展土壤監測研究,以期闡明落葉松林土壤溫室氣體對森林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為評價寒溫帶落葉松林生態系統在全球碳、氮循環中的作用提供理論依據。
  •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2017年度總結會議召開 2017-12-26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