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玉樹7月22日電 (張添福)22日,在青海玉樹召開的中國五大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會議上,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表示,雖然全球對生態保護投入了大量資金,設立了很多自然保護區,但是生態系統退化趨勢未遏制,未來自然保護區應避免成為「生態孤島」,應嘗試建立協作機制。
雷春光介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社會為保護生態,相繼籤署了20多項政府間的生態保護公約,「全世界每年為生態保護投入約一萬億美元,但隨著人口膨脹,生產力增長,地球生態系統的壓力越來越大,地球生態系統的生命指數在不斷下降,地球生態系統健康每況愈下。」
雷光春舉例說,世界水鳥種群下降的物種超過上升的物種,目前未有任何改善的趨勢,「這種情況在亞洲最糟糕,62%的水鳥物種種群在下降。」
「我們打了很多勝仗,卻在丟掉整個戰爭。」雷光春說,現在建立了很多自然保護區,而且管理得很好,但生態系統退化、物種消失的速度卻在加速。
對此,雷光春分析稱,或許在劃定自然保護區的時候,哪裡有珍惜瀕危物種且數量最多,就在哪裡劃定自然保護區,但是另外一些區域也有相應的生境,是物種潛在的分布地,但往往忽略不計。
「全球氣候變化、人類對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等多種原因,或使得多年後建有自然保護區的區域不再適合物種生存,而沒有劃定自然保護區、認為不重要的區域,恰恰是物種重要生存之地。」雷光春表示。
雷光春利用集合種群理論分析認為,生態受保護面積低於總國土面積的50%以後,很多物種就會不斷滅亡,但現在遠遠低於這個指標,這註定出現生態系統進一步惡化的局面。
「我們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時候,忽略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在雷光春看來,建立的自然保護區,未來可能成為生態「孤島」。
雷光春表示,未來在建立自然保護區時,要強調保護區之間的聯繫,如從管理方法、監測指標體系、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等方面採取協作機制。
而在各保護區協作保護方面,雷光春認為,2010年中國西部可可西裡、三江源、羌塘、阿爾金山等五大自然保護區自發建立的聯合執法、信息共享、理念交流等協作機制,能給國家提供更多政策建議,也能為世界作出示範和指導作用,世界需要這種協作理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