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蔚藍的大海成了人們重要的排汙地。
在今天下午上海代表團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呼籲,儘快加強對海洋汙染物的監管,保護海洋環境。
「陸地汙染和海洋汙染不同,有些汙水處理後已經符合陸地的環保標準,但如果排到海洋中,依舊會造成嚴重汙染。」丁光宏用「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來比喻這種現象。在他看來,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陸地和海洋環境不同,所以排汙政策標準、水質監測項目標準限值不統一。
更讓丁光宏感到憂慮的是目前向海洋排汙行為難以監管。「根據國家海洋局初步調查結果,全國有9600個陸源入海汙染源,這意味著我們國家1.8萬公里海岸線上,平均不到2公裡就有一個汙染源。」丁光宏說,其中,入海排汙口7500餘個,類型複雜,但僅有419個是被監測的。「就算是被監測的這400多個排汙口,這5年來達標率均低於55%,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絕大多數無法滿足海洋功能區環境保護的要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藍色經濟」、「推進重點流域和近岸汙染綜合整治」,丁光宏建議,要儘快統一陸海排汙標準,根據海洋環境功能區劃和國家海洋環境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決定排汙口位置,「考慮到許多汙染物來自陸地,應構建排汙口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根據海域不同,確定不同的汙染物排放控制指標,對超出部分進行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