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幻小說《三體》中曾說到,我們的宇宙中恆星並不都如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一般是單顆恆星,反而雙星或多星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而悲劇的「三體人」就出生在一個擁有三顆恆星的星系中。相對變化難測的三星系統,雙星系統似乎就簡單得多了,根據兩顆恆星的質量決定。若相差不遠則如太極陰陽魚那樣環繞而行;若一大一小則大星相對固定,小星繞其而行。
在我們人身中的骨骼上也有這樣的關係存在。即組成我們前臂的橈骨、尺骨,和小腿的脛骨、腓骨。這樣的知識早在我們中學的課本上就已出現,但若我們以「雙星」的眼光反觀它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它們正好是「雙星」的兩種情況。
脛腓 脛骨是身體中體量大的骨骼之一,能夠將體重通過膝關節傳遞到踝關節,而腓骨對膝關節沒有直接功能,它夾在脛骨外側起到加固脛骨的保持其排列對齊的作用。而反觀橈尺骨則境況大不相同,在肘關節處我們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粗壯的尺骨與肱骨以滑車的形式緊密結合,相比旁邊瘦小的橈骨頭,我們會以為這是另一個「大小」配對組合。但沿著前臂往下走,尺骨並沒有延續它的優勢,橈骨竟漸漸粗壯起來,以至於在腕關節處,尺橈骨關係成了相反的狀況。
於是事情變得有趣起來。「物競天擇」,相信上帝的設計有他的道理。眾所周知,下肢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支撐身體,「雙車並行」不如來一根主心梁支撐來得穩定安全。而我們的上肢所負責的功能則複雜得多,甚至可以說證明我們為「人」的動作都體現在上肢。不僅要順手臂方向的提拉動作,還要用它來吃飯、洗臉、開門、擰螺絲等手臂旋轉動作。由此,如脛腓骨一般的「大小」配對結構則已不得適宜,橈尺的「69」結構成為合適之選。
但橈尺骨也並非完全的互相環繞運行,在解剖學中,因尺骨鷹嘴與肱骨如此牢靠的組合,而讓我們一般認定在前臂的旋轉中,尺骨相對固定,由活動的橈骨往上覆蓋在尺骨上來完成前臂旋轉動作。
上下肢在骨骼結構上有它們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因為它們的功能不同,而結構又產生了一些差異。而橈尺骨與脛腓骨之間的不同,也反映了我們的骨骼通過哪種變化來適應多種功能的需求。
TIPS:
在臨床中很多人,包括一部分醫務人員把手指的麻木歸咎於頸椎病。麻木因為神經卡壓,即可出現在神經根(頸椎)處,也可由神經幹卡壓引起。比如前臂肌群中有尺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經過,由前臂肌群引起的卡壓也可手指麻木。機械維修者、推拿按摩者、抱孩子的媽媽、家務繁重的婦女等前臂使用頻率高的人員都是這一類疾病的高發人群。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拉伸的方式放鬆前臂肌群。
編輯:趙龍震 圖文:文琪琦
校對:丁 政 審核:李 青
湘潭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
公眾號 : xtkf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