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裡的雙星系統

2021-01-19 湘潭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

著名科幻小說《三體》中曾說到,我們的宇宙中恆星並不都如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一般是單顆恆星,反而雙星或多星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而悲劇的「三體人」就出生在一個擁有三顆恆星的星系中。相對變化難測的三星系統,雙星系統似乎就簡單得多了,根據兩顆恆星的質量決定。若相差不遠則如太極陰陽魚那樣環繞而行;若一大一小則大星相對固定,小星繞其而行。

在我們人身中的骨骼上也有這樣的關係存在。即組成我們前臂的橈骨、尺骨,和小腿的脛骨、腓骨。這樣的知識早在我們中學的課本上就已出現,但若我們以「雙星」的眼光反觀它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它們正好是「雙星」的兩種情況。



脛腓 脛骨是身體中體量大的骨骼之一,能夠將體重通過膝關節傳遞到踝關節,而腓骨對膝關節沒有直接功能,它夾在脛骨外側起到加固脛骨的保持其排列對齊的作用。而反觀橈尺骨則境況大不相同,在肘關節處我們可以看到相似的結構,粗壯的尺骨與肱骨以滑車的形式緊密結合,相比旁邊瘦小的橈骨頭,我們會以為這是另一個「大小」配對組合。但沿著前臂往下走,尺骨並沒有延續它的優勢,橈骨竟漸漸粗壯起來,以至於在腕關節處,尺橈骨關係成了相反的狀況。



於是事情變得有趣起來。「物競天擇」,相信上帝的設計有他的道理。眾所周知,下肢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支撐身體,「雙車並行」不如來一根主心梁支撐來得穩定安全。而我們的上肢所負責的功能則複雜得多,甚至可以說證明我們為「人」的動作都體現在上肢。不僅要順手臂方向的提拉動作,還要用它來吃飯、洗臉、開門、擰螺絲等手臂旋轉動作。由此,如脛腓骨一般的「大小」配對結構則已不得適宜,橈尺的「69」結構成為合適之選。

但橈尺骨也並非完全的互相環繞運行,在解剖學中,因尺骨鷹嘴與肱骨如此牢靠的組合,而讓我們一般認定在前臂的旋轉中,尺骨相對固定,由活動的橈骨往上覆蓋在尺骨上來完成前臂旋轉動作。

上下肢在骨骼結構上有它們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因為它們的功能不同,而結構又產生了一些差異。而橈尺骨與脛腓骨之間的不同,也反映了我們的骨骼通過哪種變化來適應多種功能的需求。

TIPS:

在臨床中很多人,包括一部分醫務人員把手指的麻木歸咎於頸椎病。麻木因為神經卡壓,即可出現在神經根(頸椎)處,也可由神經幹卡壓引起。比如前臂肌群中有尺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經過,由前臂肌群引起的卡壓也可手指麻木。機械維修者、推拿按摩者、抱孩子的媽媽、家務繁重的婦女等前臂使用頻率高的人員都是這一類疾病的高發人群。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拉伸的方式放鬆前臂肌群。

 編輯:趙龍震  圖文:文琪琦 

校對:丁 政       審核:李 青

湘潭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

公眾號 : xtkf2019

相關焦點

  • 雙星系統
    名校自主招生物理講座雙星系統文|小河題面:
  • 雙星系統的分類與演化
    夜空中我們觀測到的所有亮點,其實大部分並不是單一的一顆恆星,有80%以上是多星系統。在多星系統中,雙星系統又是最常見的。科學家們根據雙星系統的結構對其進行分類,並研究其對生命的演化產生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太陽是某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
  • 為什麼月球和地球不是雙星系統,而冥王星和卡戎卻是雙星系統?
    【每日科技網】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雙星系統。  一般來說,雙星系統是指恆星系統。兩顆恆星相對於其它恆星來看,位置很接近,但兩顆星由於質量相差不大都形不成主星地位,兩顆恆星只能圍繞著空間一個共同的質心運動,這樣就是一個雙星系統。宇宙中這樣的恆星雙星系統比較多。
  • 雙星系統的共舞——迄今運行最快白矮星雙星系統「現形」
    類似地,如果是一個雙星系統,在它們的演化末期也會成為相互旋繞的白矮星雙星。兩顆靠得非常近的白矮星是非常強的引力波輻射源,雖然天文學家預計這樣的系統有很多,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系統仍非常難以捉摸。結果發現,這個光點非常不簡單,它其實是一對相互環繞的白矮星系統,官方名稱為ZTF J1539+5027。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繞行速度最快的「食雙星系統」,這意味著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其中一顆白矮星會不斷地從另一顆白矮星前面穿過。通過分析觀測到的數據,天文學家可以計算出它們的大小、質量和軌道周期。
  • 科學家又發現雙星系統的行星
    不過「克卜勒」望遠鏡仍然取得了一些發現成果,在第29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天文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凌日行星的觀測結果,這是一顆存在於兩顆恆星系統中的行星,科學家稱之為「塔圖因」行星。因為在星球大戰中也有類似的行星存在,它的天空中擁有兩顆太陽。
  • 「旋轉木馬」和「摩天輪」只在童話裡?雙星系統中居然也有
    這幅藝術家創作的印象畫表現的是一個雙星系統以及其周圍環繞的塵埃盤。Kennedy博士所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自然·天文學》雜誌同日刊發研究論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並證實了第一個塵埃盤翻轉越過中心兩顆恆星所在軌道平面的雙星系統。他們藉助南美洲的阿塔卡馬射電望遠鏡陣列(ALMA)獲得了這個具有小行星帶規模的塵埃盤的高解析度圖像。據觀察,整個塵埃盤系統呈現出非同尋常的景象:一個厚厚的氣體塵埃環在與雙星運行軌道成直角的平面上旋轉。
  • 兩個太陽,宇宙中普遍現象——「雙星系統」
    雙星系統是指由兩顆恆星組成,在銀河系中,雙星的數量非常多,估計不少於單星。2013年4月1日,國外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在特別遙遠的一個星系裡,捕捉到一顆行星圍繞兩個太陽運行的第一張圖。1650年,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在大北鬥(大熊座)發現雙星系統。
  • 新引力波源:白矮星雙星系統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認為宇宙中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根據廣義相對論,兩個彼此環繞運行的天體應以引力波的形式發射能量,也就是時空結構中的波動或幹擾。雖然並不是探測到了引力波,而是發現了這個可能是引力波源的雙星系統。但是,這項研究不僅會增進我們對這些雙星系統和引力波源的理解,而且對於驗證將於2034年發射(譯者:發射你個毛線)的儀器的效率也很重要。
  • 雙星系統也可以擁有行星
    一個太陽,就是你所在的行星繞著它轉的恆星;另外一個太陽,則是前者的雙星伴侶,在你的天空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有了這第二個太陽,在你這顆行星上面,夜幕降臨可能會成為一種罕見的天象,每年只在特定的季節裡才會出現。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這樣的外星行星可能遠比我們所預料的要更加常見得多。
  • 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異類雙星系統
    內容簡介:文章關注了一個由一顆脈衝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解釋了該系統形成的過程,脈衝星的脈衝周期和系統的運行周期。經過數十年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了系統軌道方向的變化,並將之與廣義相對論聯繫起來。
  • FAST望遠鏡發現脈衝雙星系統
    在M13中發現了一顆處於雙星系統中的毫秒脈衝星PSR J1641+3627F(M13F)。同時,認證了該星團中另一脈衝星M13E為掩食雙星「黑寡婦」,還獲得了M13現有脈衝星的國際最好計時結果。這是FAST對球狀星團首次高靈敏度脈衝星搜尋與計時觀測成果,填補了對球狀星團M13中脈衝星性質及分布研究的空白。
  • 「雙星系統」中的系外行星處境危險
    據國外媒體報導,最近一項新的天文學研究發現位於雙星系統中的系外行星可能面臨「生存危機」,尤其是在雙星相距較遠的天體系統中,系外行星受到不可思議的引力擾動而脫離軌道,最後進入星際空間中「流浪」。天文學家目前觀測的一個雙星系統中存在一顆系外行星,變幻莫測的引力環境很容易使得行星軌道混亂,徹底被「踢」出該天體系統。
  • 天文學家發現密集雙星系統 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天文學家發現了四對雙星系統時至今日,天文學家仍覺得這種密集的雙星系統不應該存在。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最新報導,天文學家在我們銀河系內發現了四對似乎不可能存在的恆星組合。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非常近,以至於很難用通常的理論來解釋。  天文學家利用的是位於夏威夷的紅外望遠鏡發現這四對恆星的。
  • BHB2007:形成中的雙星系統
    雙星是如何形成的?為了找到答案,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列(ALMA)最近捕捉到形成中的雙星系統影像是迄今為止所拍攝的最高解析度影像之一。大多數恆星並不孤單,它們通常是多星系統的一部分,每個恆星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重心運行。
  • 科學網—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 奇異罕見,雙星系統如何形成?愛因斯坦相對論為你揭開
    蒼蠅座(Musca)的南邊星座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雙星系統。其中一個是脈衝星——一種脈衝中子星,和另一個巨大的白矮星彼此繞軌道運行,每隔五個小時運行一次。與其他脈衝星和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不同,所有模型都表明這種情形下,白矮星會首先形成,然後不斷從恆星吸取物質直至爆炸,最終只留下脈衝星。問題在於事實就是如此。
  • 可能與雙星系統白矮星有關
    這顆強烈的雙星白矮星可能是第一個引力波源 一對令人興奮的白矮星螺旋向對方靠近,這是我們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探測到的引力波源中最新的一對。 當然,當恆星與他們的舞伴靠得太近時,史詩般的恆星合併將是許多雙星系統的最終命運。
  • 雙星和類木巨行星被中國科學家發現,這種緻密雙星系統你了解多少
    宇宙之中有很多和太陽系類似的星系,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星系,這次我國雲南天文臺的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緻密的雙星系統,以及雙系統中一個類木星的行星,這次發現引起世界其他科學家的注意,目前這個發現已經被收入國際天文學術期刊【天文學物理雜誌】這次發現讓人們知道在獵犬座DE附近有一個緻密的雙星系統,盤質量約為太陽的萬分之幾到千分之幾的量級
  • 雙星系統行星可擁有適合生命存在的衛星?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正如著名的《星球大戰》星球塔圖因所描繪的那樣,圍繞著雙星運行的行星可以抓住它們的衛星,為生命的進化創造場所。然而雙星系統可以在穩定性方面帶來挑戰,而它們的單星系統卻可以避免這種挑戰。在這兩種系統中,恆星都有輕微的移動,可能會干擾任何繞軌道運行的行星及其衛星。
  • 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系統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大樣本恆星演化團組吳優博士等人對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系統進行研究,得到了銀河系中這類系統的統計性質,並分析了它們在觀測上被找到的可能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誌《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