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命題突出了「穩」字,並繼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學科的主幹內容,創設富有中國氣息的試題情景,加強理論和實際的聯繫,增強試題與體育運動、生活安全、科學技術發展的聯繫,引導育人方式的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發展。試題難度較2019年相比略有下降。
PART1
1、選擇題
1. 突顯了物理學科高中階段的基礎性。
高考物理試題繼續突出對主幹內容的考查。考題既注重了對核心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考查,如第14題安全氣囊的作用、第15題蕩鞦韆、第19題核反應方程,這些試題都改編自教材中的例題或習題,也注重對探究過程、研究方法、科學態度等內容的考查,意在夯實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如第21題是電磁感應雙棒模型的變形。
2. 增加緊密聯繫國家科技發展、體育運動、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情境,突出情境的時代性,強調情境與考查內容的有機融合,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物理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契合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如第16題以表演蕩鞦韆為情境,考查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圓周運動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樹立強健體魄的意識,並且在參加體育運動時,能把所學知識用到訓練當中,引發思考,加深理解。第15題則是天體問題,沒有直接考察衛星的數據運算,而是在靈活考察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3. 加強考查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整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學術語言表達能力等,意在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
第20題呈現物塊的重力勢能和動能與下滑距離的關係,要求學生能夠從圖像中提取信息,對學生的信息整理能力以及識圖讀圖能力要求較高。第17題用圖像的方式考察了二極體的特點以及考生對電壓概念的理解。第18題創新試題設問,要求學生分析不同速度的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情形,再從這些不同情形中分析出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時間最長的情況,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要求較高。
PART2
實驗題
2020年高考物理實驗穩定中蘊含變化。
實驗的考查儘管還是一力一電,一大一小的模式,但是把電學實驗放在了第22題,用隱晦的方式考察了電阻測量的內外接這個最主幹的知識點;利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考察學生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維,彰顯時代教育的綜合培養。第23題的氣墊導軌碰撞問題則重點考察了誤差分析這一實驗中的關鍵能力,對考生知識掌握的靈活度,基本實驗的遷移能力都有很好的考察,考生需分析理解實驗過程及其原理,其中對計算能力要求較高,即體現了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彰顯對立德樹人精神的貫徹。
PART3
計算題
1.立足基礎,突出主幹知識。
第24題考查學生對勻變速運動基本規律的簡單應用,第25題相對綜合性要強一些,考查學生對類平拋運動基本規律和電場線等勢面等基本概念的綜合分析應用。這兩道大題都立足於物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突出了對力學和電學這兩部分主幹知識的考查。
2.創設情景,展現中國國情。
第24題以我國自主研製的重型運輸機為情景載體,考查學生物理學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律的同時,也彰顯了中國實力,從而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科技發展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堅定科技強國的信念,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分步設問,降低試題難度。
第25題雖然考查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但情景比較簡單,問題環環相扣,由易到難,降低了試題的難度。第一問是簡單的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運動(動能定理)的考查,第二問難度加大,需要學生能夠熟練地找到圓周上電勢最低的點(難點),然後結合類平拋運動規律解題,第三問結合動量知識,需要學生分析出動量變化量即為沿電場線方向上的動量變化量,再結合類平拋運動規律解題,這樣分三步設問,在保證了試題選拔人才需要有區分度的同時,也降低了試題難度,適應了2020年疫情影響下的教學實際情況,維護了高考的穩定性。
PART4
選修部分(33、34題)
1、重視教材,注重回本溯源。第33題第一題填空題,分子間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的關係圖來源於課本原圖,通過圖學生可以很順利的分析出分子勢能隨著分子間距離變化的關係;第34題第一題考查都卜勒效應,選項BCE內容也來源於教材。
2、重視基礎,注重重難點考查。氣體狀態方程是3-3課本中唯一的二級考點,也是學習中的重難點問題,第33題第二題繼續延續對這一內容的考查,但降低了試題的難度,更注重題目的基礎性。
3、穩中求變,體現學科能力。第34題第二題不再局限於對幾何光學或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考查,而是考查波的幹涉,延續了2019年全國三卷對這一問題的考查。題目基礎,同時也考查了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總之,2020年高考物理命題堅持正確育人導向,優化考試內容,突出基礎性,更加注重貼近教材和教學實際;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緊密結合生產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設計試題,凸顯情境的時代性;依託高考評價體系,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加強對信息獲取與整理、批判性思維、實驗探究、運用物理學術語言表達等能力的考查,引導學生培養適應終身發展和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著力提升學生物理學科素養,促進中學物理育人方式改革。
來源:河北衡水中學
文:王國紅 許秀娥 胡銀平 趙翠柳 編輯:張豔春 審核: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