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近地衛星美國佔比近半,中國位居第二,商業公司將主宰未來

2020-10-29 第一海外金融

相信各位朋友多少都聽說過馬斯克和他的SpaceX的星鏈計劃,與移民火星相比,這個計劃似乎相對更容易為人理解,畢竟放衛星似乎在今天不是難事兒。但是,按照該計劃,馬斯克準備向太空發射12000枚衛星,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兒,甚至堪稱壯舉了。

如果你還不能理解這事兒的難度和規模,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當前圍繞地球已經有多少衛星,它們又分別來自哪裡吧。

事實上,目前運營中的近地衛星不過2666顆,此外,還有3200顆衛星已經不再運行,成為太空垃圾(Junk)。

讓我們看一張更有感覺的圖,從衛星的發射運營方來看,商業衛星已經佔據主要功能,1440顆衛星出於商業目的發射,可見太空商業已經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政府組織則依然在衛星運營中表現活躍,436枚衛星由政府組織放上太空,而339枚衛星則由軍方運營。

從衛星的功能目的來看,通訊是衛星的主要用途,這裡的通訊是一個「交流」角度的廣義含義,包括傳統的語音圖像,以及網際網路、物聯網,1007顆衛星正為人類的聯結貢獻力量,佔去了當前運營衛星總量的61%。

而出於地球的觀測,地質勘探等目的的衛星則有446枚,佔比27%,想必其中有不少正是軍事衛星

我們常用的導航衛星共計97顆,其中當然有我們的北鬥。此外,還有87顆衛星用於技術研究。

當然,展望未來,近地衛星的發射預計將迎來高峰,在2009年到2018年這10年,全球發射的衛星是2298顆,而在此後10年預計將達到9935顆,也就是近萬顆衛星升空。

那麼未來,近地衛星發射的主要角色是誰呢?先從當前的衛星歸屬國家和地區來看,美國佔去近一半,多達1308顆,位居第二的就是我們中國,不過356顆的數量距離美國差距不小,接著是俄羅斯、英國、日本。

那麼,美國在近地衛星領域如此強勢,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政府的推動嗎?答案其實是:商業。

我們從當前衛星的運營方角度來看,會發現大名鼎鼎的SpaceX在其中確實已經是成為頭部公司,甚至是老大,運營著358顆衛星,緊隨其後的三家公司也是美國公司,美國公司在前十佔去七席。

而中國靠前的公司為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其實非常年輕,成立於2014年12月,是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吉林省政府及社會資本組建而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是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

沒錯,中國的太空商業化之路才剛剛開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在這個領域成立和發展。儘管從技術和資金門檻上,此類商業化公司建立和運營的門檻更高,但是這個領域的商業前景也已經顯現。可以期待的是,當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注入了更多商業的力量,將有望吸引更多資本和人才進入,或許在接下來的10年,中國商業衛星將更多的圍繞地球旋轉。

而從投資角度,我們也期待更多相關產業鏈的公司在A股掛牌,也讓更多投資者有機會分享這一充滿風險,但是更充滿機會的行業發展成果。

相關焦點

  • 低軌道商業衛星的夢想與現實:中國民營商業衛星公司跟美國同行相差...
    要維護這樣龐大的衛星系統,無論從技術還是資金方面對一個國家都是很大的挑戰。這是以商業盈利為目的的私營公司所無法承擔的,但是最近幾年相繼出現多家商業衛星公司成功發射衛星的案例。由億萬富翁支持的美國商業衛星公司自不必說,就連中國也開始出現諸多民營航天公司。難道航空航天領域有足夠的潛力吸引商業公司和投資機構來冒險嗎?
  • 2020年全球遙感衛星發射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商用遙感衛星佔比...
    2018年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164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6日,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82顆。近三年來,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有所下滑。國外商業遙感衛星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並逐漸成熟,目前已形成了美國的Landsat系列、WorldView系列、GeoEye系列等衛星星座為代表的商業遙感衛星服務體系。
  • 全球商業遙感衛星行業分析,美國航天遙感能力最強
    而隨著各國政府國防增加利用商業數據源的支持,尤其是美國,全球商業遙感衛星數據市場業務收入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數據顯示,2008年全球商業遙感衛星銷售收入為7億美元,至2016年上升到了2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4%。前瞻根據當前全球商業遙感衛星的發展趨勢,預計2017年全球商業遙感衛星銷售收入有望突破22億美元。
  • 2019年全球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商業遙感衛星...
    未來商業遙感衛星數量將會逐步增加在遙感衛星技術領域,研究最早的當屬美國。1961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觀測衛星。1978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世界海洋衛星。美國為世界遙感衛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的遙感技術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中國民營衛星的小時代
    彼時,包括美國銥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軌道通信(Orbcomm)以及比爾·蓋茨所投資的Teledesic在內的多家公司,都曾試圖發射低軌衛星(或稱「近地軌道衛星」,軌道高度160km~2000km)[1],建立一個天基網絡、銷售獨立的衛星電話或上網終端,與地面電信運營商競爭用戶。
  • 美國放寬對私人遙感衛星的限制,商業衛星成像公司將受益
    據美國IEEE SPECTRUM網站7月1日報導,美國政府放寬對私人遙感衛星的限制, 商業衛星成像公司將受益於即將到來的法規變更。 在6月下旬,美國基於商業衛星的遙感服務將得到極大的推動。
  • 為什麼中國需要自己的商業火箭?
    當下,全球範圍內SpaceX一馬當先,已經壟斷近半數航天發射市場,正在構建的Starlink也和美國軍方關係緊密。為了應對這一現狀,出於商業競爭和國家安全的雙重考慮,中國需要自己的商業火箭企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全球範圍內的商業航天已經初具雛形,未來的前景更是值得期待。
  • 國金證券:全球配置衛星網際網路 低軌衛星成寵兒
    1.2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1.2.1 全球衛星發射情況全球在軌衛星數量美國最多,2017年衛星發射提速。根據憂思科學家聯盟的數據,截至2019年9月25日,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為2218顆,美國在軌衛星最多為988顆。中國超越俄羅斯位列第二,在軌衛星數量高達320顆。
  • 中美太空競賽不可避免,馬斯剋星鏈計劃開啟:將發射12000顆衛星
    近幾年來,全球各國都在不斷的往地球的外太空發射各種衛星,像是美國率先發射的衛星形成了衛星軌道,後面想要發射衛星的國家就得往後再退一步,美國可以說是佔到了最大的優勢,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 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1.2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1.2.1 全球衛星發射情況 全球在軌衛星數量美國最多,2017年衛星發射提速。根據憂思科學家聯盟的數據,截至2019年9月25日,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為2218顆,美國在軌衛星最多為988顆。中國超越俄羅斯位列第二,在軌衛星數量高達320顆。
  • 馬斯克矽谷宣布四萬顆衛星將發射以實現全球寬帶覆蓋
    在顛覆了汽車和火箭發射行業的經濟模式後,這位億萬富翁又開始攻擊另一種很難取得利益的商業模式——太空通信!在天空中安裝數千顆衛星,向與世隔絕的人群發送網際網路。他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於2019年5月發射了第一顆星鏈衛星,截至本月初,該公司已經部署了近700顆衛星,僅憑這一點,在軌活動衛星的數量就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 外媒:中國在全球醫學學術文章發表數排名中位居第二
    據俄羅斯衛星網8月16日報導,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統計研究與知識經濟學研究院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醫學與健康科學領域學術文章發表數量排名中位居第二。 研究指出,「2015-2017年,中國學者在國際同行評審出版物上發表的文章數佔全球發表文章總數的13%」。
  • 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已達123家 佔國內商業航天公司近九成
    5月14日,北京未來宇航空間技術研究院(下稱「未來宇航研究院」)公布《2018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國內已註冊的商業航天領域公司有141家,其中民營航天企業123家,佔比87.2%。
  • 中國團隊研究:過去18年裡中國新增城市面積佔全球新增近半
    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將達到66億人口,未來全球將有2/3的人口都將生活在城市。近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首次從全球視角,對過去18年全球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擴張、人口增長和城市環境變化進行了量化分析。
  • 4.2萬顆衛星背後,一場被忽視的太空資源競爭
    未來,如果4.2萬顆衛星全部上天,則馬斯克會憑一己之力,將目前太空的衛星密度提高20倍——目前,人類發射的仍然在軌的衛星數量僅為2000顆左右。這4.2萬顆衛星多數會分布在500多公裡高度的近地軌道,它們將把近地外太空分割成一個個如北京城大小的區域,每顆衛星之間的距離為240公裡左右。
  • 4.2萬顆衛星,誰給了馬斯克佔領太空的底氣?| 甲子光年
    未來,如果4.2萬顆衛星全部上天,則馬斯克會憑一己之力,將目前太空的衛星密度提高20倍——目前,人類發射的仍然在軌的衛星數量僅為2000顆左右。這4.2萬顆衛星多數會分布在500多公裡高度的近地軌道,它們將把近地外太空分割成一個個如北京城大小的區域,每顆衛星之間的距離為240公裡左右。
  • 國內衛星工廠相繼落地 如何在滿天「星座」佔一席之地?
    隨著全球商業航天的發展,以美國SpaceX公司為代表的一批商業航天公司,正在抓緊布局低軌衛星網際網路。而在我國,自2015年以來,商業航天事業蓬勃發展,但是依然面臨著技術、模式等諸方面的難點和痛點。如何破局,如何能在未來的滿天「星座」中佔據一席之地,仍待探索。  國內 衛星工廠相繼落地  什麼是衛星網際網路?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1期: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開幕...
    該項服務隸屬於微軟「Azure航天」(Azure Space),主要面向航天雲業務,服務對象是使用衛星收集數據但又不想投資數據處理與分析地面基礎設施的私營企業和政府機構。美天軍正制定未來衛星設計生產數位化戰略美國第六軍種—美國天軍(USSF)未來幾年將試驗一項新的軍事航天裝備研製方法,軍事採購單位和承包商將在虛擬雲網絡中開展協作。
  • 未來用低軌衛星上網,除了美國「星鏈」,你還能選誰?
    「星鏈」計劃之所以需要發射這麼多顆衛星,主要基於三點原因:第一,離地面更近的軌道,通信速率更高,但一顆衛星覆蓋面積有限,覆蓋全球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衛星;第二,從通信容量和服務用戶數量的需求方面來看,儘管一顆衛星覆蓋將近100萬平方公裡,但是單顆衛星容量有限,需要更多的衛星提高總容量和服務用戶;第三,衛星通信波束邊緣通信效果有所降低,所以在僅考慮用波束中心來服務的情況下
  • 商業航天行業深度報告:誰能成為中國的SpaceX
    星鏈第二階段:發射 2825 顆衛星,完成全球組網 第二階段,公司計劃發射 2825 顆衛星到 550 公裡,其使用頻率仍為 Ka/ku 波段(約10~30GHz)。第二階段發射計劃已獲得 FCC 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