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朋友多少都聽說過馬斯克和他的SpaceX的星鏈計劃,與移民火星相比,這個計劃似乎相對更容易為人理解,畢竟放衛星似乎在今天不是難事兒。但是,按照該計劃,馬斯克準備向太空發射12000枚衛星,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兒,甚至堪稱壯舉了。
如果你還不能理解這事兒的難度和規模,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當前圍繞地球已經有多少衛星,它們又分別來自哪裡吧。
事實上,目前運營中的近地衛星不過2666顆,此外,還有3200顆衛星已經不再運行,成為太空垃圾(Junk)。
讓我們看一張更有感覺的圖,從衛星的發射運營方來看,商業衛星已經佔據主要功能,1440顆衛星出於商業目的發射,可見太空商業已經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政府組織則依然在衛星運營中表現活躍,436枚衛星由政府組織放上太空,而339枚衛星則由軍方運營。
從衛星的功能目的來看,通訊是衛星的主要用途,這裡的通訊是一個「交流」角度的廣義含義,包括傳統的語音圖像,以及網際網路、物聯網,1007顆衛星正為人類的聯結貢獻力量,佔去了當前運營衛星總量的61%。
而出於地球的觀測,地質勘探等目的的衛星則有446枚,佔比27%,想必其中有不少正是軍事衛星。
我們常用的導航衛星共計97顆,其中當然有我們的北鬥。此外,還有87顆衛星用於技術研究。
當然,展望未來,近地衛星的發射預計將迎來高峰,在2009年到2018年這10年,全球發射的衛星是2298顆,而在此後10年預計將達到9935顆,也就是近萬顆衛星升空。
那麼未來,近地衛星發射的主要角色是誰呢?先從當前的衛星歸屬國家和地區來看,美國佔去近一半,多達1308顆,位居第二的就是我們中國,不過356顆的數量距離美國差距不小,接著是俄羅斯、英國、日本。
那麼,美國在近地衛星領域如此強勢,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政府的推動嗎?答案其實是:商業。
我們從當前衛星的運營方角度來看,會發現大名鼎鼎的SpaceX在其中確實已經是成為頭部公司,甚至是老大,運營著358顆衛星,緊隨其後的三家公司也是美國公司,美國公司在前十佔去七席。
而中國靠前的公司為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其實非常年輕,成立於2014年12月,是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吉林省政府及社會資本組建而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是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
沒錯,中國的太空商業化之路才剛剛開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在這個領域成立和發展。儘管從技術和資金門檻上,此類商業化公司建立和運營的門檻更高,但是這個領域的商業前景也已經顯現。可以期待的是,當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注入了更多商業的力量,將有望吸引更多資本和人才進入,或許在接下來的10年,中國商業衛星將更多的圍繞地球旋轉。
而從投資角度,我們也期待更多相關產業鏈的公司在A股掛牌,也讓更多投資者有機會分享這一充滿風險,但是更充滿機會的行業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