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認為土雞蛋比普通雞蛋更有營養。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
我們需要搞清楚
雞蛋是如何在雞媽媽體內產生的。
蛋黃的形成
卵子成熟後就會從卵巢中排出,形成蛋黃,這一過程中,蛋黃的顏色會有所不同。
很多人為土雞蛋的蛋黃顏色更黃,營養價值更高。
蛋黃顏色越黃越有營養?
在蛋黃形成的過程中,
一種叫做脂溶性色素(如類胡蘿蔔素)
會沉積在蛋黃中,
色素的多少決定顏色的深淺。
而雞本身並不會合成這種色素,
只能通過食物獲得,
換句話說,
蛋黃的顏色完全取決於雞吃了啥。
散養的土雞更容易覓食到昆蟲、青草,主人還會餵一些糧食和青菜,所以土雞蛋的蛋黃顏色更黃。
養殖場的雞吃的是科學配比的飼料,所以普通雞蛋的蛋黃顏色比較淺。如果,在飼料中加入一些脂溶性色素,也可以使蛋黃更黃。
因此,根據蛋黃顏色判斷是否是土雞蛋
以及其營養價值高低並不科學。
雞蛋,不僅是優質蛋白的良好來源,更關鍵的是好吃啊!
當然,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雞蛋真的有必要天天吃嗎?
那一天究竟吃幾個雞蛋最合適?怎麼吃最有營養呢?
別看雞蛋的個頭並不大,但裡面的學問可不少。
今天就來講講關於雞蛋的這些事,沒錯,從營養到做法,一一說清楚……
一天吃幾個雞蛋最合適?
雞蛋,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價格便宜,是優質的大眾「補品」。
但值得注意的是,雞蛋中的膽固醇含量較高。
根據我國食物成分表第二冊(第6版),雞蛋(去殼)中膽固醇的典型含量大約是648mg/100g,以生雞蛋(可食用部分佔87%)均重60克/個計,一顆雞蛋大約含有338mg的膽固醇。
事實上,也已有較多研究表明膳食中攝入的膽固醇會對心血管健康產生影響。
所以,從食物多樣性和平衡膳食的角度,沒有必要吃過多的雞蛋。
一般來說,每周吃雞蛋數量不要超過7個,普通人每天吃1個雞蛋即可。
蛋白裡都是蛋白質 蛋黃裡都是脂肪?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說法,其實,蛋白中約含11.0%的蛋白質,而蛋黃中約含17.5%的蛋白質。
蛋黃的蛋白質含量,比蛋白還要高!
不過,蛋白勝在比蛋黃大。
我們簡單計算一下,一枚普通大小的雞蛋大約55克,去掉蛋殼大概還剩48克,其中:
蛋白大約34克,含有3.8克蛋白質;蛋黃大約14克,含有2.5克蛋白質。所以,一顆雞蛋的蛋白和蛋黃中,蛋白質的含量其實差不多。
而且,蛋白和蛋黃中的胺基酸組成,都近乎完美,很容易被人體利用。
蛋白蛋黃,都是好東西,別浪費啊!
還有一些老年人擔心蛋黃中膽固醇含量,而選擇放棄吃蛋黃。
其實,正常情況下一天吃一個完整的雞蛋並不會有太大風險。
人體的膽固醇大部分來源於自身合成,從飲食中攝入的膽固醇只佔1/7~1/3,並且膽固醇攝入量的增加,其吸收率也會下降。
當然,由於遺傳因素和代謝狀態等差異,飲食中膽固醇的吸收及其對血脂的影響,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
所以,除了特殊的代謝性疾病、血脂異常偏高的人群外,都可以放心吃蛋黃。
雞蛋怎麼吃最有營養?
鹹雞蛋相比普通的海鴨蛋的鹽分低、口感好、出油多、好消化,老人小孩都能吃。
清晨一碗白粥,配上一個鹹雞蛋,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吃著,品味歲月靜好。
世間雞蛋千千萬,可要論最棒的「佐飯神器」,當數農家流油鹹雞蛋。綠色健康,營養價值勝牛奶,關鍵超好吃!
農家雞蛋的蛋黃是橘紅色。由於土雞是靠大自然吃飯的,蛋黃和蛋白中含有營養也會優質,顏色會更紅。醃製後的蛋黃細膩起沙,醇香綿密,鮮美程度堪比蟹黃!
農家鹹雞蛋不僅比普通雞蛋更有營養,而且味道也更鮮美。用筷子輕輕一捅,油就像爆漿一樣流出來。要是不小心流在手上,要用洗潔精洗好幾遍才能把香味抹掉。
經過130度烘烤5個小時的特殊製作方法,讓蛋白質和脂肪充分分離。
挑開看到黃澄澄的油像湯包的汁水一樣多,蛋黃像金沙一樣美,蛋黃是淡茶色。
剝開蛋殼,用筷子輕輕一挑,黃油突突的冒出來,叼一筷子放嘴裡,鮮香撲面而來,讓人迫不及待想吃下一口,鹹香油沙的蛋黃,慢慢融化在口腔,足以令人心情瞬間大好。
鮮味堪比蟹黃的雞蛋簡直百搭。農家流油鹹雞蛋配粥,配米飯,沒胃口也能兩碗下肚,吃飽還想吃。
綜上所述
雞蛋一天吃一個就好
不宜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