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養生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去到中醫理療館,基本都會被告知溼氣重,建議做做艾灸、刮痧或拔火罐!究竟溼氣從何來,我們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溼氣呢?
何為溼氣?
一、外溼
常由淋雨、涉水、居住潮溼之地,以水為事(如漁業,常年依水而居)等因素引起。
由於我國南方地區氣候炎熱,雨水豐沛,溼度大,屬溼熱之地,尤其是兩廣地區常見溼性體質。
二、內溼
由於現代生活條件、工作方式的變化,內溼者在臨床上更為常見。
內溼為水液運化失常所致,「久坐傷氣」、「思慮傷脾」,現代常見於白領、腦力工作者等(久坐、思慮過度、飲食不規律者)。
如何判斷有溼氣
中醫說人體的溼,其實也與自然界的溼相通。比如下雨後的鄉間土路最是泥濘,如果這個時候走過,泥會沾到鞋子上,甩都甩不乾淨,不穿鞋也一樣,泥會鑽到腳趾縫裡,很不容易清理。
而體內溼氣也是一樣,不好清理,就是黏著。所以體內有溼的話,大便會溼黏,一張手紙不易擦乾淨,大便容易粘馬桶,不易衝乾淨。同時也會感覺下肢沉重,尤其是到下午。
人體內有溼的話多體現在:
1、舌苔。表現為溼滑,有齒印。
2、大便。表現為大便稀,不成形
3、小便。表現為混濁。
4、頭部。表現為額頭油乎乎的,臉上易長痘,頭髮也容易粘膩。
5、眼瞼。表現為下眼瞼松而下垂,呈泡泡眼的感覺。
6、關節。表現為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腫脹,有積液。
可以根據以上的表現,自己判斷我們的體內有沒有溼氣。
如何祛溼?
溼氣的產生,可能是由外在的環境所導致的,即溼邪進入到人體內。如果一個人長期呆在溼氣重的地方,就會導致外界的溼氣進入體內,導致其機體脾的運化能力下降,最終導致體內生溼的情況發生。
要想更好的祛除體內溼氣
1、注意避免潮溼的環境。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也不要直接睡地板。
2、適當的食療。比如喝薏仁茶進行祛溼。
3、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少喝冷飲等。
中醫認為,機體的脾臟有運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其可以向上向外輸布營養精微的物質,並且協助管理好機體氣血的生成和統攝。如果其被「溼」困住的話,其正常功能勢必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機體的健康。
事實上,在生活中能夠除溼的方法有很多。避免溼邪入體,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空做一下養生理療,就能很好地避免溼氣的產生,擁有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