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夏克青課題組揭示渦旋運動規律的奧秘

2020-09-05 南方科技大學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講席教授夏克青課題組在與同濟大學教授鍾錦強課題組的合作研究中揭示渦旋運動規律的奧秘,發現熱對流系統中泰勒渦的運動符合郎之萬模型描述的慣性粒子布朗運動。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


渦旋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它們的運動規律對幫助我們理解自然界有重要作用。例如熱對流系統中的渦運動決定著海洋或大氣系統的流動以及行星或恆星等星體大尺度環流系統能量與物質的傳輸。然而由於湍流系統的複雜性,前人在湍流系統中的渦研究主要集中於渦結構等特徵的分析,在渦的運動規律上仍有眾多未知。

圖1. 泰勒渦流線圖

研究團隊從數值和實驗上觀測了宏觀的旋轉瑞利-伯納德自然對流系統中的泰勒渦運動(圖1),發現系統中的泰勒渦會先進行一段彈道運動(ballistic motion),而後直接進入擴散運動(diffusive motion)。因而獲得了包括方均位移和速度相關函數等一系列完整的數據,證明了泰勒渦的運動確實符合郎之萬模型描述的慣性粒子布朗運動。

郎之萬的模型指出,慣性粒子的布朗運動在短時間尺度內表現為彈道運動;而在超過某個特定的轉變時間尺度後,慣性粒子的布朗運動表現為擴散運動。然而,在郎之萬的理論模型提出後的一百多年間裡,仍然沒有人在液體系統中觀察到純粹的布朗運動。因為在實際觀測中,慣性粒子在液體中的布朗運動無法像郎之萬所預測的那樣從彈道運動直接轉變為擴散運動,而是會經歷一個被稱為流體動力區間的過渡階段。這就是所謂的「流體記憶效應」。由於此效應的存在,實際觀測到的布朗運動大多偏離郎之萬的預測。

該研究的結果改變了人們對於湍流系統中渦運動的理解,首次將湍流系統中的渦運動與描述微觀顆粒的布朗運動相聯繫,為渦運動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另外這項研究對於理解自然界中的相關物理過程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舉例說,泰勒渦存在於地球液態外核中,是地磁場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此項研究表明,慣性的存在使得泰勒渦的運動具備記憶,在短時間尺度表現為可預測的彈道運動而非不可預測的擴散運動。而地外核中的泰勒渦運動在小時到年這樣的時間尺度內屬於慣性彈道運動區間,因此除了如太陽風這樣的外部因素外,泰勒渦本身的慣性也是一個對地外核物理演化預測而言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夏克青課題組2018屆博士畢業生莊啟亮為論文第一作者,夏克青、鍾錦強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科大、同濟大學為共同通訊單位。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資助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港研究資助局、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4/eaaz1110

相關焦點

  • 南科大近期發表了這些科研成果
    該研究鑑定了一個整合光信號和生物鐘節律的關鍵因子,揭示了光信號和生物鐘節律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新機制。(掃描二維碼,查看原文)夏克青課題組揭示渦旋運動規律的奧秘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講席教授夏克青課題組在與同濟大學教授鍾錦強課題組的合作研究中揭示渦旋運動規律的奧秘,發現熱對流系統中泰勒渦的運動符合郎之萬模型描述的慣性粒子布朗運動。
  • 南科大付成龍團隊在人體運動增強機器人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發表在系統與控制論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上的論文報導了課題組開展的一種在運動過程中,人體視覺神經系統負責運動決策,假肢視覺負責環境信息感知,通過人機信息融合,「長眼睛」的智能假肢可以在複雜地形下「預見性」地規劃步伐,顯著提高大腿截肢者適應複雜環境的能力。
  • 揭示人神相通的奧秘及宗教現象。
    兩種暗能量,在宇宙中做渦旋運動,二者互相吸引,湮滅,轉化,在每一百萬個單位中,原始吸引力與離心力吸引,湮滅,轉化為六個熱引力。原始吸引力暗能量,在湮滅後,轉化為離心力熱引力。 原始離心力暗能量在湮滅後,轉化為吸引力熱引力。這兩種陰陽熱引力,共同構成六個熱的引力,他們是互根互存,對立統一。這兩種陰陽不同的熱,構成熱引力自旋團。這就是引力的來源。但這種熱,還不能輻射,不能吸收,不能交流,還不是物質。
  • 進展|研發原位電鏡儀器技術,在原子分辨下調控鐵電渦旋疇相轉變
    鐵電渦旋疇是極化連續旋轉形成的鐵電拓撲結構,在電子信息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單個渦旋疇的尺寸為幾個納米,有望大大提高信息存儲密度。為了將來實際器件應用,如何在外場激勵下操縱這類結構的拓撲狀態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研究渦旋疇在外場作用下的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南科大鄧興旺團隊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長期傑出訪問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課題組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許冬清實驗室合作,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COLD-REGULATED GENE 27 integrates signals from light and the circadian rhythm to promote hypocotyl growth
  • 南科大賈鐵爭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賈鐵爭課題組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Kozlowski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究成果以「Transition-metal-free formal cross-coupling of aryl methyl sulfoxides and alcohols via nucleophilic activation of C-S bond」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南科大權澤衛課題組在《先進材料》發表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權澤衛課題組在新型納米合金材料領域取得最新進展,該成果以「Novel Bi-Doped Amorphous SnOx Nanoshell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nto Formate at Low Overpotentials」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自然》報導化學所揭示水黽在水上行走的奧秘(圖)
    > 《自然》報導化學所揭示水黽在水上行走的奧秘    中科院化學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江雷研究員課題組,在分子科學中心創新項目支持下,在仿生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他們最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這一神奇的自然奧秘,已於近日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Nature 2004,432,36)發表,立即被Science, C&E News和National Geographic News等雜誌轉載, Live Science及CBC Health & Science News等網站在線評論。    仿生研究是國際上十分活躍的研究前沿。
  • 南科大靳文菲團隊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科研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靳文菲課題組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趙可吉實驗室合作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的科研成果,該論文以「Diploid genome architecture revealed by multi-omic data of hybrid mice」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楊元傑課題組和新加坡國立大學C.-W. Qiu課題組、北京理工大學李家方課題組合作,發現了衍生等離激元渦旋現象,該現象不能用當今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理論模型,成功地對產生該現象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進行了實驗驗證。研究表明,先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理論預言的等離激元渦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情況,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系列的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 南科大的兩篇科研成果登上《科學》《自然》
    &nbsp&nbsp&nbsp&nbsp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金洪竹 見習記者 梁榆其)連續兩天,南方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南科大」)喜訊連連。南科大教授的科研成果在《科學》《自然》連續發表,分別在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植物小RNA領域中獲得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
  • 徐晗課題組揭示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
    近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徐晗教授課題組一直專注於「社交行為與社交障礙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近日,課題組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並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這不僅加深了人類對社交行為發生機制的認識,並為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社交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 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該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化學會旗艦期刊CCS Chemistry(CCS Chem. 2020, 2, 440),2019級南科大-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培博士生陳昭、蔣偉課題組博士後柴洪新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具有構象自適應性的大環主體可以作為簡化模型,用於揭示生物分子識別的構象變化機制。在該課題組最近關於醯胺管芳烴的研究中,首次直接觀察到了基於「構象選擇」機理的分子識別行為(圖3),並詳細闡述了「構象選擇」識別機理的熱力學與動力學機制。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at. Commun. 2020, 11, 2740),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楊留攀為論文第一作者。
  • 光學渦旋簡介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光學渦旋是一種具有螺旋相位波前,帶有軌道角動量(OAM),能夠攜帶不同拓撲電荷數的光束。攜帶不同拓撲電荷數的光學渦旋是相互正交的,因此,光學渦旋可以在光纖通信系統中進行模分復用,它能夠極大的提高光纖通信系統的容量。本文主要簡單介紹渦旋光束,以及渦旋光束的生成和檢測方法。
  • 從宇宙的規律來解開宇宙的奧秘
    對於宇宙的奧秘,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它的外面又是什麼?大家眾說紛紜。從古至今,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從未間斷過,科學家們也在積極的探索,爭取早日解開宇宙的奧秘。 宇宙模型 在此,我認為,要想解開宇宙的奧秘,應該從宇宙的規律當中來找出答案。
  • 揭示新奧秘 提供新思路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更為顯著的是,本次入選項目具有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的特點,其中「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揭示了蝗蟲群聚成災的奧秘,對世界蝗災的控制和預測,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課題組訪問博士後任振偉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愷、南科大電子系教授陳銳和香港大學教授Wallace C. H. Choy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南科大電子系講席教授孫小衛的大力支持。課題組訪問博士後任振偉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愷、陳銳和香港大學Wallace C. H. Choy為共同通訊作者。
  • 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觀測證據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及深圳大學的學者,揭示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 研究揭示複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產生的腦神經機制
    結合心理物理實驗和腦功能核磁成像技術,該研究組及其同事的前期合作工作首先揭示了旋轉運動錯覺的表徵區域問題,他們發現編碼真實旋轉運動的人內顳上區(MST)也能夠編碼錯覺旋轉運動(Pan et al.,2016; Wang et al., 2018)。以此為基礎,該研究組進一步探索了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化的腦神經生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