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垃圾8秒變石墨烯,能減少「白色汙染」嗎?

2020-11-22 騰訊網

「雙 11」 的 「購物狂歡」 從之前的 11 月 11 日拉長到 1 - 11 日,玩法越來越複雜,而網民的購物熱情似乎並未因此消退,快遞小哥的工作量亦是如此。

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外賣 / 快遞員背後,無疑是人民生活便利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塑料垃圾產生量的大幅提升,尤其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製品更是成為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據了解,目前塑料廢棄物的處理方式主要為填埋、焚燒、回收再利用等,其中填埋和焚燒均在不同程度上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命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而當前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率極低,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祝興祥曾在 2019 年表示,「全球 90 億噸的塑料製品中,只有 9 % 被回收利用」。

對於塑料垃圾的回收再利用,近日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或許能夠提供新的路徑。

10 月 29 日,James M. Tour 教授課題組在 ACS Nano 上發表獲取石墨烯的最新研究成果時,提出一種回收塑料廢棄物的方法。

將塑料廢棄物與炭黑混合後的導電碳粉裝在兩個電極之間的石英管中,用交流電焦耳熱閃蒸(AC-FJH)處理 8s(如下圖),樣品將釋放碳低聚物和揮發物,在銅電極之間形成閃蒸石墨烯 (FG)。

FG 在堆疊的石墨烯層之間顯示出渦輪層排列結構(如下圖)。

而渦輪狀石墨烯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剪切而剝離,無需使用化學藥品或高能機械進行預剝離。這也就意味著,該種製備石墨烯的方式價格相對低廉,具有較高的量產可行性。

同時,該過程需要的電力成本也較為樂觀。

James M. Tour 教授課題組研究結果數據顯示,1g 混合塑料廢棄物可通過交流電焦耳熱閃蒸方式轉換為 0.18g 高質量石墨烯,共需要 23kJ 能量。經過計算可以得出,處理 1 噸塑料廢棄物需要的電力成本為 124 美元(約為 825 元人民幣),並可以獲得 180 千克高質量石墨烯。

對比塑料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傳統方式,該技術的成本以及效果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且在解決 「廢塑料回收再利用難」 的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破解 「石墨烯製備成本高」 難題。

談及石墨烯,自 2004 年英國曼徹斯頓大學科學家 Andre Geim 和 Konstantin Novoselov 發現可以從石墨中剝離出石墨薄片,並最終得到一層碳原子結構的石墨烯後,科學家們探索如何獲取石墨烯的身影便一直在。

石墨烯具有優異的光學、電學、力學特性,以及其在材料學、微納加工、能源、生物醫學和藥物傳遞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應用前景也早已被科學家們發掘。

但由於目前石墨烯的主要製備方法 —— 剝離石墨 —— 需要大量的溶劑、高能機械剪切力或電化學處理等,不僅成本高,而且產率較低,這才限制了石墨烯的生產與使用。

其實,James M. Tou 教授課題組近日發表的獲得石墨烯的方法也早在今年初就有了初步成果。

2020 年 1 月,美國萊斯大學 Boris I.Yakobson 和 James M. Tour 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上發表其研究成果顯示,可通過快速焦耳加熱廉價碳源(如煤炭、生物炭、廢棄食品、塑料廢棄物等)的方式,在不到 1 秒的時間內獲得克量級的石墨烯。生產過程不需要加熱爐,不需要溶劑或反應氣體,該種生產方式被稱為焦耳熱閃蒸技術(FJH),也正因為此,生產得到的石墨烯被命名為閃蒸石墨烯(FG)。

相關焦點

  • 僅需8秒,塑料垃圾變身石墨烯,一舉兩得有望解決兩大世界難題
    石墨烯作為新型的二維碳材料,其製備方法主要通過剝離石墨獲得,該過程需要大量的溶劑、機械剪切力和電化學處理等,產率較低,成本較高,限制了其應用。美國萊斯大學James M. Tour教授課題組通過廉價的焦耳熱閃蒸技術可將任何碳源,無論是炭黑、石油瀝青、煤炭、輪胎還是塑料垃圾,統統在不到100毫秒的時間內變成克級石墨烯,實現了「變廢為寶」。
  • 猖獗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無所不在的塑料製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少汙染。以塑膠袋為首的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正在一步步危害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散落在街頭的塑料垃圾會堵塞下水道,汙染水體和土壤,甚至被動物吃掉,進入人們的食物鏈。
  • 可降解塑料真能解決「白色汙染」嗎?
    海南「禁塑令」引起一時轟動,禁止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鼓勵可降解塑料作為替代方案,「可降解塑料」這個話題又熱起來,近年這項技術也有新的進展,但是目前能解決「白色汙染」嗎?據聯合國統計,塑料佔海洋所有汙染物的90%。
  • 僅需8秒,塑料垃圾變身石墨烯,一舉兩得,有望解決兩大世界難題
    塑料廢棄物汙染是21世紀最為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但大部分進入填埋場和海洋,嚴重威脅人類的生態環境和生命健康。石墨烯作為新型的二維碳材料,其製備方法主要通過剝離石墨獲得,該過程需要大量的溶劑、機械剪切力和電化學處理等,產率較低,成本較高,限制了其應用。
  • 「石墨烯」秒變「白菜價」?
    《Nature》:此文一出,「石墨烯」秒變「白菜價」!Yakobson和C-Crete科技公司的Rouzbeh Shahsavari合作,通過廉價的焦耳熱閃蒸技術(flash Joule heating,FJH)可以將任何來源的碳,無論是石油焦碳、煤炭、碳黑、食品廢棄物、橡膠輪胎還是塑料垃圾,統統在不到100毫秒的時間內變成石墨烯,並實現克級製備!
  • 綜合治理鐵路沿線「白色垃圾」汙染的經驗和體會
    作者:王曉敏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鐵路運輸處  一、鐵路「白色汙染」的危害  隨著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塑料製品的用量與日俱增。這些塑料製品,尤其是大量的包裝用塑膠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後被拋棄在環境中,給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破壞,由於廢塑料製品大多呈白色,對環境的汙染被稱之為「白色汙染染」。由於鐵路餐飲服務業的特點,鐵路行業已成為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的主要用戶。據統計,鐵路系統每年產生列車垃圾14萬噸左右,其中塑料類垃圾佔6%-7%,約0.4萬噸。
  • 發現12小時就能消化塑料的蟲子,白色汙染能解決了?
    塑料,作為20世紀最偉大而又最失敗的發明,以其便利性和價格低廉而大量生產,廣泛的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其也有缺點,說是缺點,完全可以說是優點:塑料的穩定性太高了。高到要用幾百年甚至三千年才能完全分解掉,這些沒有分解掉的,同時是廢棄的塑料,給全球各個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汙染」。為了不讓這些塑料在陸地上「傷害」人類,人類把垃圾丟向了包容性極大的大海。但是大海不會消解這些垃圾,它只會把這些垃圾沉入海底或者繼續漂在水中,這也算是好的結果,也是暫時的辦法。一直在為這個頭疼的人類,從未停止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應對「白色汙染」 中國發力...
    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塑膠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目前的3%以內,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
  • 白色汙染的救贖
    眾所周知,白色汙染是當今世界的治理難題。塑料製品雖然具有使用輕便成本低等優勢,但是白色垃圾影響城市景觀,回收分類困難,燃燒後產生有毒氣體,埋在土壤裡幾百年無法降解,影響土壤結構和水質,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塑料製品中的鹽酸二甲苯直接進入母親體內時,會抑制男性胎兒的雄性激素生長,雄性激素所發揮的作用就會減弱。
  • 塑料:扼住地球呼吸的「白色汙染」,何去何從
    「太平洋稜皮龜被塑料繩橫腰勒住,塑料繩已深入背甲和腹部組織;澳大利亞哈梅林灣藍鯨擱淺,腹腔裡發現各式各樣的塑膠袋;波羅的海環斑海豹被塑膠袋套住口鼻,奄奄一息;微塑料能存在數百年時間,將持續危及海洋生態,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將超過魚類;每年有100萬隻鳥類和至少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因進食塑料垃圾或被塑料垃圾纏住而死亡;我國每天產生的塑料餐盒摞起來相當於339座珠穆朗瑪峰……」當我們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
  • 漲姿勢,可降解塑料真的是「白色汙染」剋星嗎
    我們所說的「可降解塑料」目前主要是位於右上角的「生物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統稱。常見「可降解塑料」真的那麼容易降解嗎?在這一大類「可降解塑料」中,最常見的最算是聚乳酸(PLA)。幾份研究表明,在淡水或是海水中,PLA的降解速度與普通塑料降解速度幾乎沒有區別。即使在較熱的地中海地區,PLA在自然土壤中依然不能很好地降解。塑料行業內部怎麼看可降解塑料?這裡有歐洲塑料協會的一個回復——我們不能認為,生物可降解塑料比傳統的不可降解塑料更環保。
  • 90億噸塑料製品只有9%被回收!何不抓住垃圾分類契機治理白色汙染
    正因便利、質輕、耐磨等特性,塑料一經發明便風靡全球,一度被視為科技之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回收難、降解難、處理難」弊病日益凸顯,觸目驚心的「白色汙染」越來越演化為一場「生化危機」。有調查報告顯示:超過270種物種因塑料纏繞而受害,已發現超過240種物種誤食塑料致病,其中就包括人類自己。鑑於此,有學者將塑料列為「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更有不少團體呼籲全面禁塑。
  • 向白色汙染宣戰!科學家想把塑料變 「燃油」
    這是沒有經過驗證的,因為塑料發明出來還不到500年,但有一些塑料,從它的化學結構看,它會存在很久,甚至上千年也降解不了。塑料平均壽命是8年,但40%的塑料使用期少於一個月。人類目前為止產生了83億噸塑料,其中63億噸已變成了塑料垃圾,等到2050年,地球將有120億噸塑料垃圾。
  • 地球上存在白色汙染,能否用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把垃圾運到外太空?
    ,我國於9月1日全國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對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提出了明確的指引,到今年年底,我國將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等塑料製品,隨即成為熱點話題。於是有人腦洞大開,既然一次性白色汙染那麼難以降解,能不能用日漸成熟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把它運到外太空去丟棄?
  • 世界最深海溝竟成「垃圾場」!「白色汙染」到底該怎麼治?
    5月14日,記者採訪了跟蹤研究白色垃圾危害及影響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團隊。白色汙染或者白色垃圾,泛指廢棄塑料製品產生的垃圾或汙染。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佔全球海洋垃圾的80%。
  • 吃塑膠袋的蟲子,白色汙染可能有救了,「限塑令」是否能取消了?
    限塑令在發布之後,很多商家已經替換掉了原始的塑料吸管,改用紙制吸管,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覺得這樣的方式用起來非常不方便,麥旋風當中的勺子也進行了更改,網友調侃說麥旋風也炫酷不起來了。限塑令執行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降低白色汙染給地球造成的嚴重影響,這樣的方式真的管用嗎?
  • 背靠大海合成生物塑料 阻斷「白色汙染」不是夢
    背靠大海合成生物塑料 阻斷「白色汙染」不是夢本報記者 趙漢斌在過去的50年裡,全球留下了70億噸塑料垃圾,被稱為「白色汙染」。塑料垃圾對海洋的汙染最為明顯。據《科學》雜誌報導,每年有800萬噸的塑料被衝入大海。
  • 發起「藍色市民」倡議減少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汙染
    本網訊   12月3日,APEC海洋垃圾與微塑料研討會暨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研討會在福建廈門召開。本次研討會由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主辦。來自中國、智利、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越南等11個APEC經濟體代表共120餘人參會。
  • 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怎樣減少塑料垃圾帶來的汙染?
    ,論壇上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會、聯合國環境署等機構專家及各國的政府官員共同探討了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挑戰、機遇和戰略,以及促進垃圾消減塑料循環以及塑料的可持續生命周期管理等話題,並發布了《消減海洋塑料垃圾——2019上海論壇宣言》,為未來在海洋塑料垃圾的探索、檢測和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倡議。
  • 會吃塑膠袋的蟲子,白色汙染可能有救了,「限塑令」是不是能取消了?
    限塑令在發布之後,很多商家已經替換掉了原始的塑料吸管,改用紙制吸管,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覺得這樣的方式用起來非常不方便,麥旋風當中的勺子也進行了更改,網友調侃說麥旋風也炫酷不起來了。限塑令執行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降低白色汙染給地球造成的嚴重影響,這樣的方式真的管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