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藝術家們又出來搞事啦!

2020-11-26 搜狐網

原標題:微生物藝術家們又出來搞事啦!

作者:姬麥軒

編輯:婉珺

創作微生物培養皿藝術一直是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喜愛的活動。

美國微生物學會的培養皿藝術大賽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舉辦了三屆;中國也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很榮幸,我的培養皿創作作品在這次比賽中拿到了獎項,在此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培養皿作畫的過程。

先來介紹一下培養皿作畫的基本原理吧。

培養皿作畫是以細菌或真菌為顏料,培養基平板為畫布。因此培養基和「顏料」的選擇是培養皿作畫的關鍵。

絕大部分細菌是無色的,只有極少部分細菌在特定的培養基上會產生色素並顯現出顏色,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產生黃色色素,銅綠假單胞菌產青色色素等;還有某些細菌可以分泌相應蛋白呈現顏色,如透明顫菌可以表達血紅蛋白使菌落呈現粉紅色。

細菌呈現的顏色就一定由它分泌的色素或者蛋白決定的嗎?當然不是!微生物學家們為了鑑別各種細菌,喪心病狂地發明了各種各樣的顯色培養基。每種顯色培養基中有特定的顯色底物(通常為無色),它是根據目標菌所特有的糖苷水解酶(或氨基肽酶),將發色或螢光分子與糖分子通過糖苷鍵連接合成得到的,將其添加於培養基中,當目標細菌分解該底物後,就能釋放出發色物質或者螢光基團,使目標菌著色或發出螢光。

而培養基的成分,直接決定了菌的生長狀態。如加些酵母粉可以使菌落長得更大,䏡腖可以促進細菌分泌酶量增強,進而影響菌落顏色。

在了解了這些基本原理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創作一幅培養皿畫作了!

想創作,你需要一些「硬體」



總得來說,需要有培養基、菌株、無菌水、培養皿、接種環等。

供圖:姬麥軒

無菌水、培養皿和接種環就不多說了,都是基本工具;重點來談談我準備的培養基和菌株吧。

市面上的顯色培養基通常是為了快速鑑別某種目標菌而研發的。為了區分目標菌,培養基中最多含有兩種顯色底物。而為了此次的培養皿大賽,我在培養基中添加了3種顯色底物(5溴4氯3吲哚辛酸酯底物;6氯3吲哚β半乳糖苷酶底物;X-β-葡萄糖苷酶底物),這樣能使菌落的顏色更加豐富多彩。

由於培養基是我自己配置的,所以菌株的顏色與常用顯色培養基中的顏色很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PS:有的時候,直接從空氣或者樣品中重新分離純化的菌,往往會有驚喜。

鑑定新分離純化的菌,發現在此培養基中,大腸顯現玫瑰紅色,金葡顯現金黃色,沙門顯現紫色,蠟樣芽孢顯現綠色,液化沙雷顯現深藍色,陰溝腸桿菌顯現藍紫色。供圖:姬麥軒

製作一幅培養皿藝術圖畫

只需這樣……



菌畫具有特殊性——在製作過程中,根本看不到自己畫成了什麼樣子,通常要培養18~24h左右才可以看到圖案。因此在早期製作時,畫面有些慘不忍睹,需要反覆練習,讓自己熟悉這樣的繪畫方式。

一些不算成功的作品。在培養皿作畫時,我國的剪紙藝術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因為菌都是後長出來的,完全可以將無菌濾紙剪成相應的圖案,在菌液裡浸泡後,直接貼在培養基上,像「印章」一樣。此次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中,也有不少的參賽選手採用這種方式。這樣菌長出來立體感較強,特別傳神。供圖:姬麥軒

由於剛畫完是看不出樣子的,所以可以先畫輪廓,等第二天長出輪廓後再繼續填色加工。

一隻可愛的貓。左邊是填色前,右邊是填色後。供圖:姬麥軒

接下來就是考驗畫功的時候了!

我在創作獲獎作品《菌之語》的時候,借鑑了水晶滴膠3D魚的畫法,即畫完一層,等菌長出來後再重新倒培養基覆蓋原圖,接著繼續在培養皿上加工。這樣畫出來的效果顯得更加立體和生動。

首先在倒好的培養基上畫好魚鰭魚尾和荷花,接著在培養箱中培養過夜,接著再倒一層培養基覆蓋在原培養基上。當然覆蓋的那層培養基不能太熱,避免將底層培養基熔化。接著在覆蓋層上面畫出魚身魚眼、荷花荷葉等。為了追求立體效果,可以在第2層再畫另一條魚的魚鰭魚尾,以此類推。供圖:姬麥軒

然而事情並不順利



不要以為這麼簡單就能做成一幅培養皿畫了,實驗室裡的工作怎會如此一帆風順呢?

正當我準備畫第3層的時候,問題出現了:培養基被汙染看不清畫了。這是由於在我倒第2層培養基的時候,第1層的菌隨著液體培養基流動,佔滿了整個培養皿,進而汙染了整個培養基畫。

被汙染的培養皿。供圖:姬麥軒

出現問題就解決問題。

從原理上來說,既然汙染是在覆蓋培養基時原菌隨著培養基的流動後繼續生長而出現的,那麼,只要控制其生長,就可以避免汙染的發生。因此我決定等一層菌長出輪廓後,把培養皿放在生物安全櫃中進行紫外殺菌後再倒入下一層培養基。

這樣效果果然好了許多。

這樣處理過的畫面乾淨了許多。供圖:姬麥軒

然而經過如此處理培養皿中或多或少還是有些汙染,可能是因為紫外殺菌的時間不夠。因為每次倒培養基都會造成汙染,因此我只做了兩層。如果能完全殺菌,比如通過輻照殺菌,我建議多做幾層——像水晶滴膠3D魚那樣,層數越多,立體感越強。

完成後的《菌之語》,起名菌之語,希望我們可以聽得懂菌的語言,為人類造福,讓更多的人愛上微生物。「語」與「魚」諧音,同時荷花與荷葉象徵著和諧、團圓與平安。供圖:姬麥軒

比賽中有規定不準使用PS,因此就交了原圖。如果利用PS技術除去雜菌的汙染,效果會更好。

「美顏」後的《菌之語》。供圖:姬麥軒

雖然我的畫作和前人那些精美的培養皿藝術品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們熱愛科研的心是一致的。

科學並不只有枯燥乏味,科研也可以成為一門藝術!

作者名片

排版:曉嵐

題圖來源:作者供圖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來自果殼網

轉載請聯繫授權: sns@guokr.com

投稿請聯繫scientificguokr@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藝術家們如此痴迷動物?
    藝術家餘極把自己和1000隻雛雞放在一起為什麼藝術家們如此痴迷動物?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基因技術發展以來,藝術家們也開始關注技術可能會帶來的倫理問題。《OOZ》是藝術家Natalie Jeremijenk的公共藝術作品,她也是一位對技術感興趣的創作者。她用動物裝置重塑動物園的可能,這裡的動物與人類進行互動,就像真實世界的動物園一樣。湖面遊動的鴨子、天空飛行的鳥……這個場景讓人想起菲利普·迪克的小說名《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 是該搞一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了
    「想搞清楚微生物如何影響人和地球的健康,需要啟動一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2015年10月29日的《既然老趙摻和了這事,就讓老趙儘量用大白話給大夥說說我們這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的建議到底想幹什麼吧。下面就對這份建議的主要內容做些翻譯和解讀:首先,微生物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從美國懷俄明州黃石公園滾燙的熱泉裡,到 800米冰層以下的南極暗湖裡,只要去找,都能發現有微生物活動。
  • 「粑粑藝術家」,全球唯一一種拉出來「立方體粑粑」的小萌物!
    說到「粑粑藝術家」,大家可能想到今天的主角可能是屎殼郎,學名叫「蜣螂」,是一種把粑粑推成圓體的昆蟲。但是今天我們要聊的可不是屎殼郎,而是一種拉出來的粑粑就自帶藝術感的澳大利亞特有動物:袋熊。這些已經讓這個物種顯得很特殊,但是還有最重要的一個是讓你想像就很驚訝的事,袋熊拉出來的粑粑居然是立方體的。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能拉出來這個藝術形狀粑粑的動物。圓形粑粑很常見,但是這個方形的粑粑就太少見了。難不成袋熊的「小菊花」是方形的?不敢想像!
  • 「上課啦」 父老鄉親們,這一周咱來學學「微生物藥物」怎麼用!
    11月18日,湖南省靖州縣衛生健康局聯合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開展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宣傳活動。活動現場,醫務人員為市民們免費測量血壓,發放宣傳資料,向大家普及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知識,提高市民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意識和水平。「通過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提高老百姓對抗微生物藥物的認識,避免濫用性。」
  • 我飄了,居然敢給藝術家安排相親
    各位真愛們,離春節只剩不到一個月啦!開心著沒有多久又要放假的同時,卻有這樣的一群人,面對著即將到來的春節愁眉苦臉,一籌莫展。 因為他們一回家就要遭遇家人無休止地催婚,七大姑八大姨無休止地盤問「談戀愛了嗎?」
  • 良醫|來自B1的「藝術家」
    2020年5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B1病房將創建「藝術特色病房」作為目標,在病區裡搞起了畫室。初次嘗試,這個創舉就得到了科室的大力支持。B1所在的臨床十科主任張毅希望這個嘗試最終推廣到另外兩個病房,形成科室的特色。藝術家的癲狂並不稀奇,多少「不瘋魔不成活」的天才型藝術家名垂千古,遙遠的梵谷、弗裡達;不遠的草間彌生……但是反過來,精神病患者真的能夠成為藝術家嗎?
  • 這屆奇點藝術節,FLOW福祿聯合多位藝術家搞事情
    FLOW電子菸主打口味電子菸,吸引來自各地年輕潮流的煙客們前來一探究竟,和藝術家們奇思妙想的點子一起融合碰撞又會帶來怎樣不可思議的口味呢?此外,現場還有奇點藝術家的手繪畫,甚至是插圖版畫。
  • 【微生物知識科普】微生物們需要吃什麼?
    原因就在於微生物的繁殖是需要營養的,而面膜含有多種的有機物,因此許多人聽信了謠言。在本文最後部分,我將就這個謠言做簡單解釋,在此之前,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微生物們需要吃什麼呢?而被微生物吸收和利用的物質,稱為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 【微生物知識科普】微生物們需要吃什麼?
    原因就在於微生物的繁殖是需要營養的,而面膜含有多種的有機物,因此許多人聽信了謠言。在本文最後部分,我將就這個謠言做簡單解釋,在此之前,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微生物們需要吃什麼呢?  而被微生物吸收和利用的物質,稱為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 你只想看電影,藝術家卻想從電影裡搞事情
    與最新的流行電影相比,以先鋒、試驗性為特點的當代藝術家們似乎更沉醉於老電影中的迷人時刻。,阿根廷藝術家雷安得多·埃利希主要創作大型裝置類作品。 斯坦利·庫布裡克 《閃靈》 藝術家們似乎對懸疑恐怖類的電影情有獨鍾
  • 開講啦:當代藝術家徐冰,用漢字顛覆英語的創造力哪裡來?
    今天給大家講另外一個的故事,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當代藝術家徐冰。他說創造的停止在於你對世界的冷漠,他是第一位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獎」的華人得主,他用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灰塵,創作的作品《何處惹塵埃》,獲得世界視覺藝術最高獎項,國際當代藝術獎。就是這樣的一個有藝術氣息的人,今天將會給我們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呢?
  • 這個精靈寶可夢排行榜太能搞事,皮卡丘在裡面也只能獲得第三
    排行榜這種形式還是要做的,但拾部君覺得還是應該多花些時間搞些新的東西出來,但問題就是,很多幹自媒體的小編其實都沒有那麼多時間想出能夠讓人覺得耳目一新的內容出來,於是乎,就只好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介紹國外網友製作的,比較有意思的排行榜上了。Pixiv對於阿宅們來說,可以稱得上是常用的網站之一了,至於阿宅們到這個網站究竟都看些什麼內容,各位心知肚明就好了嘛。
  • 一周文化講座|《流浪地球》CG藝術家們創造的太空世界
    是CG藝術家、電影概念設計師、視效製作人!3月3日下午,來北京SKP RENDEZ-VOUS聽《流浪地球》幕後英雄們和你一起聊聊他們創造的太空世界。3月3日下午,我們邀請到兩位「男女主角」閻連科和蔣方舟到場,談談作家如何「搞破壞」。
  • 被「小龍蝦身後事分類圖」搞暈了?正解:小龍蝦全身是溼垃圾
    被「小龍蝦身後事分類圖」搞暈了?最近,一張來源不明的「小龍蝦身後事分類圖」,把不少網友搞得暈頭轉向。整隻小龍蝦是溼垃圾,去黃龍蝦頭就是幹垃圾?龍蝦肉、龍蝦黃是溼垃圾,龍蝦殼又是幹垃圾?來源不明的「小龍蝦身後事分類圖」是錯誤的。
  • 抖音燙嘴歌是什麼歌 藝術家成為新晉網紅
    這首魔性的歌曲叫做是一個叫做藝術家的抖音博主唱的,出自一個動漫裡的視頻,並不是歌曲。    在原作品中,「藝術家」用魔性的動作表現方式把自己老媽平常做大掃除時候的行為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很多抖友還表示說同款老媽深有同感。    起初他上傳這個音樂主要是配合自己的魔性老媽大掃除視頻,沒想到就這樣火了,如今很多對這個音樂恨的牙痒痒的抖友都在找,千山萬水才找到原創作者,現在大家就可以去搜索一下他進行關注哦。
  • 大學生用細菌作畫,實驗室走出畢卡索,網友:被科研耽誤的藝術家
    大學生用細菌作畫,實驗室走出畢卡索,網友:被科研耽誤的藝術家!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生活中的我們總是能見到各種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都見過用水彩、毛筆、蠟筆等作的畫,但是你見過用細菌作的畫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見識一下。
  • 10 周年啦!《穿Prada的惡魔》你不知道的 10 件事!
    今天為大家一口氣陳述出關於這部電影你有可能不知道的 10 件事!且看看你是否真粉絲-Let’s Check!米蘭達也真的不是普通的難搞呢... Anyway~我想這部電影應該也帶給各位 Angel 們不少的啟發吧?出來精彩的畫面感和華麗的服裝,劇中的每一件話也足夠和朋友裝b!
  • 乘風破浪搞出來的團名是不是要叫海嘯?
    這不還沒官宣呢,寧靜、張雨綺和黃曉明的偽cut就剪出來了,三個人的個人特色一目了然,寧靜暴躁、張雨綺假笑,黃曉明啞著嗓子指點江山。 果然,今天就有爆料說姐姐們錄第一期的時候發了脾氣。
  • 今晚6點整,跟我們一起搞!事!情!
    今晚6點整,跟我們一起搞!事!情!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聽到吃貨們的心跳聲了嗎
  • 我朋友是行為藝術家,他把楊永信家裡的電給斷了
    但瞎搞事挖出來的腦洞深度,一點都沒讓他減分。有時候同樣腦子有坑的院辦,也不得不服他做的那些事情——剛說的楊永信就是其中之一。「楊永信的家這麼好找?」"在山東臨沂,楊永信的勢力很大,找到他的醫院很容易,但找到他家其實挺難的。他不是個普通人,嗯。他確實不是什麼普通人。"撇開這個事件,如果你要問他為什麼非得去找楊永信,這是一次針對性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