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東方紅》,在老一輩人的心裡,這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歌曲,是時代的印記,是歷史的有聲見證。但是在千禧一代的眼中,這是一首有年代的歌,雖然心有所感但是卻無法感同身受。
甚至身在校園裡「Z一代」可能只知道「我們唱著東方紅,改革開放富起來……」。卻並不知道,這首歌卻並非那首經典的《東方紅》,而是《走進新時代》。
是啊,2020年我們完成了北鬥部署、天問升空等重大航天工程,已經是走在新時代,走在世界的前列了。
但是在那個東方紅響徹浩瀚太空年代,為了製造出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國家集結了中科院70多個所、廠,全院三分之二的科技力量都參與到了"東方紅一號"的研製和組織工作中,才實現了「上得去,抓得住(遙測),聽得見,看得見」四大要求。
上得去
當時承載著我國第一顆衛星上天的,也是我國第一枚火箭——長徵一號。自從1958年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1965年我國開始自行研製能夠運載的火箭,也就是「長徵一號」。
長徵一號是一枚三級運載火箭,前兩級採用的是當時遠程戰略飛彈所使用的液體火箭,第三級是新研製的固體火箭,「東方紅一號」就是裝在這一級的頂部。
它的運載能力是300公斤,而東方紅一號衛星是173公斤。所以「長徵一號」是實現「上得去」要求的大功臣。
長徵一號概念圖
抓得住
所謂「抓得住」其實是指能夠在地面上監測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最重要的任務是技術驗證,驗證中國的火箭發射和衛星技術。我國運載火箭的發射能已經隨著東方紅一號成功進入軌道得到了驗證,而衛星技術,則要看「東方紅」一號衛星肩負的主要任務: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層密度。 東方紅衛星在設計時預計工作壽命為20天(實際工作壽命28天),期間把遙測參數和各種太空探測資料通過遙測系統傳回地面。
聽得見
東方紅一號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
1965年中蘇關係繼續惡化,國際上冷戰格局導致美國讎視、敵視新中國,國際環境十分惡劣。為了讓各國重視、承認新中國,我們必須做出一些努力來改變國際上對中國的看法和印象。同年9月,中科院衛星設計院提出,中國要超過蘇聯的衛星發射的電報碼,就必須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而且要得到全球公認。
發送什麼呢?「東方紅」歌曲被提出,獲得一致同意,選擇播放這首歌曲,其政治意義更重大。
看得見
作為我國第一顆衛星,我們賦予了它更多的可能,不僅能收到它傳回的信息,還要能在地面上用肉眼觀測到。
其實,"東方紅一號"的直徑只有1米,本體亮度比六等星還要暗,肉眼非常難以辨別。但是,科學家們採用了一個非常討巧的方法:"借箭顯星"。 專家們當時還做了一條聚醯亞胺綢"圍裙",把第三級火箭包起來,表面鍍上鋁。火箭隨衛星入軌後,"圍裙"撐開直徑達4米,陽光照射下,亮度接近可觀察的二等星,它與衛星前後相距不遠,如果能找到火箭,就能找到東方紅一號。
因此,1970年4月24日晚,在地面上的人們是可以親眼看到火箭、聚醯亞胺綢"圍裙"和"東方紅一號"衛星的。
距離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已經46年了,雖然它已經告別服役期,但這顆已過不惑之年的「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見、看得見」的衛星現在仍在之前預定的軌道上「奔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