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近地潮和太陽近地潮有四年周期的疊加關係,與地球自轉加速度四年周期變化一一對應。由於這個變化受到日月大潮的強烈幹擾,所以其表現有時明顯,有時模糊,並且有規律地遞進變化。在地球近日點(1月3-4日)附近,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疊加形成最強的特大潮汐,與自然災害有很好的對應關係。
1.月地關係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由於衛星遙感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衛星逐日獲取的全球氣象信息,為研究月相對氣候的影響提供了可能性。科學家根據衛星資料揭示,月相變化可造成大氣底層溫度約0.03℃的起伏漲落,被稱之為「氣候潮」。滿月(農曆十五)前後,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球面向地球,日出月落,日落月出,全球日平均溫度升至最高;新月(農曆初一)前後,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月球背向地球,新月與太陽同升同落,全球日平均溫度降至最低;在全年氣候變化曲線上,不僅迭加有與月球朔望周期(26.53天)相一致的波動周期,還有一個約15天的周期變化清晰可辨[1]。
科學研究還表明,月相與地球上的雲雨、雷暴、冰核濃度、氣壓分布甚至颱風活動等,都有難以置信的「遙相關」,但是其中奧秘尚難揭開。探尋降水與月相「響應」關係的科學家指出,如果將月球視作氣候變化誘發因子,僅用統計關係式不能說明其內在聯繫;長期研究月球影響氣候的科學家認為,滿月前後地球雷暴劇增可能是月球幹擾了地球磁尾所致;還有科學家認為,月球引發海洋潮汐進而改變大氣運行方式,也是影響氣候的可能因素之一;滿月時月球反射作用及其表面紅外輻射增加,也會導致到達地球的太陽能增多,其增溫效果剛好與衛星觀測數據相吻合[1]。
月球對地球的影響已經引起科學家的日益關注,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百思不解的月地關係之謎,將會有更科學的解釋。
2.天文災害學的重要進展
從1955年以後,用近代儀器觀測到,地球自轉加速度約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變化。平緩的變化可能是由於地幔與地核的角動量交換,但突然變化的原因現在還不清楚。根據美國華盛頓和理士滿(Richmond)兩地測得的地球轉速季度平均值的變化,可用一條折線近似地表示,其轉折點各在1957.79,1961.93和1965.61。在這些點上加速度的變化是急劇的,但速度是連續的。這個現象有無特別的物理意義,現在尚難斷定。季節性的日常變化約為0.6毫秒,相當於±60×10-10(10的負10次冪),並且各年幾乎相同。季節性的加速度約為±650×10-10(10的負10次冪)/年。這個變化主要是由於風引起的,但潮汐也有影響[1]。
最近,我們在研究特大潮汐時,意外發現月亮近地潮和太陽近地潮有四年周期的疊加關係,與地球自轉加速度四年周期變化一一對應。由於這個變化受到日月大潮的強烈幹擾,所以其表現有時明顯,有時模糊,並且有規律地遞進變化。在地球近日點(1月3-4日)附近,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疊加形成最強的特大潮汐[2]。
從1951年到1977年,1月6日和8日的月亮近地潮與1月3-4日的太陽近地潮疊加每四年重複一次,有四年準周期。遞進變化是有規律的。1957年、1961年和1965年都在1月17日(地球近日點附近)有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疊加,形成最大潮汐形變,影響地球自轉速度,對應準四年變化周期。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77年才由1月17日變為1月16日。而且,同日的日月大潮消失[2]。月亮近地潮和太陽近地潮準四年周期的疊加關係與全球災害有很好的對應性[3],這為強潮汐導致全球災害提供了新的證據[3-9]。
3.強潮汐指揮旱澇災害
中廣網呼倫貝爾4月6日(記者文偉 內蒙古電臺記者佟佩 )欒巨慶是一位潛心研究天文氣象半個多世紀的傳奇老人。他把自己的預報刊登在報刊上,10年後,他預測的1999年長江中下遊特大洪水和黃河流域的特大乾旱如期出現。
崇禎之旱天象圖和光緒之旱天象圖非常相似,這兩年相距237年,這是五大行星的周期。崇禎之旱時是這樣的天象,光緒之旱時又是這樣的天象圖,這說明了什麼?是否可以理解:只要出現這樣的天象,就會發生大旱?是否有相似的天象,就有相似的氣象?這正是欒巨慶的研究思路。他歸納總結了大量的資料,終於得出了上述結論。他還曾在報刊上預測地震、厄爾尼諾、太陽黑子爆發等等,也都曾有過驚人的準確。山東濰坊市科委曾經組織國內專家鑑定欒巨慶的預報方法和準確率,結論是:世界領先。在氣候和地震預報上,他是當然的世界冠軍!然而,這位今年79歲的老人卻沒有自己接班人,他的絕技瀕臨失傳。因為,他無法得到國家的承認。得不到國家承認的,就有可能是騙子。得不到承認的原因是,他的預報思路與現代氣象學,地震學相去甚遠--他是繼承發展了我國傳統的觀星測雨方法,用行星和月亮的布局來預測奇旱大澇和地震[10]。
現代科學正在向中國的傳統文化靠近,月地關係的神秘面紗就要被解開。
參考文獻
1.中國公眾科技網。月亮會影響地球氣候嗎。 2004-02-24 12:25:22
http://database.cpst.net.cn/popul/natur/weath/artic/40224122522.html
2.傅承義。地球十講。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55-57
3.楊學祥,楊冬紅。特大潮汐及其致災作用。 6-9光明網論文發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61
4.楊學祥. 大氣、海洋與固體地球的能量交換. 世界地質, 2004, 23(1): 28-34
5.楊學祥. 厄爾尼諾事件預測.科學技術與工程.2003,3(2);155.
6.楊學祥,陳震,陳殿友 等. 厄爾尼諾事件與強潮汐的對應關係.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03, 33(1):87-91.
7.楊學祥, 宋冬林, 陳震. 災害預報與雞西煤礦瓦斯爆炸事件. 西北地震學報, 2003,25(1): 93.
8.楊學祥. 海底擴張的潮汐模式.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3,23(2): 77-80.
9.楊學祥。2004年6月3日最強潮汐預警的實況驗證 6-5光明網論文發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80
10.文偉,佟佩。欒巨慶-神秘的"天文學家"(一)。中廣網 2004-04-08 16:11:32。來源:中國廣播網。責編:張春梅。http://www.cnradio.com/tbtj/200404060119.html
文章來源:作者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