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季明舉 | 《維納斯》中的腳註與後現代歷史敘事

2021-01-20 外國文學文藝研究

作者簡介

張琳,文學博士,曲阜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美國戲劇和非裔美國文學。目前已出版學術專著一部,在《外國文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英美文學研究論叢》《山東社會科學》《山東外語教學》等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作為項目負責人已完成省部級課題4項,在研2項。


季明舉,2004年獲北京師範大學俄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曲阜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俄羅斯文學理論、俄羅斯小說詩學、中俄文學比較研究等。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國外文學》《當代外國文學》《俄羅斯文藝》等CSSCI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6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刊物全文轉載。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等省部級以上課題多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多次,出版專著2部。學術兼職有山東省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巴赫金研究會理事、普希金研究會理事等。

張 琳 副教授

季明舉 教授

本文發表在《當代外國文學》2019年第4期,經作者授權由 「外國文學文藝研究」 微信公眾號推出。

內容提要:在劇作《維納斯》中,蘇珊—洛莉·帕克斯將大量腳註運用到巴特曼事件的創作中。腳註中的歷史文獻既有官方檔案,又有民間雜聞逸事,揭示出歷史敘述的復調性和雜語性,形成一張對勘映射的話語網絡。同時,《維納斯》中的腳註脫離文本邊緣,進入主文本,與虛構戲劇語境交叉滲透,幹預劇情發展,揭示戲劇虛構性,使巴特曼事件在虛實交錯中呈現撲朔迷離的樣態。無論是從文本本身還是從戲劇敘事層面看,腳註在該劇中發揮了有效的歷史再現功能,揭示了歷史敘事的後現代詩學特徵。


關鍵詞:蘇珊—洛莉·帕克斯;《維納斯》;腳註;歷史敘事

腳註作為副文本往往居於文本頁下方,對正文本特定話語進行意義闡釋和信息補充,從而與正文本形成應答關係,為正文本意義生產服務。在後現代意義語境中,腳註作為文本邊界受到廣泛關注,其文本內指性與外指性形成的敘事張力不僅為後現代作家建構雙重乃至多重文本敘事開拓了創作空間,也為後現代理論家闡發文本意義的延宕性及文本互文性提供了新的角度。


蘇珊—洛莉·帕克斯(Suzan Lori Parks, 1963— )就是一位熟諳腳註的當代美國黑人劇作家。腳註在她的戲劇作品中隨處可見:在早期劇作《第三王國難以察覺的變化》(Imperceptible Mutabilities in the Third Kingdom, 1989)中,帕克斯首次將腳註嵌入正文本,使其成為正文本的歷史背景注釋;在《美國戲劇》(The America Play, 1993)中,她嘗試在腳註處建構起另一種歷史可能性;在《維納斯》(Venus, 1996)中,她再次集中運用腳註,並賦予其獨特文本敘事和戲劇敘事功能。關於腳註,帕克斯回應說: 「我喜歡用腳註,腳註特別有意思,但這並不意味著倘若想看懂我的戲劇,你就得去讀腳註。我戲劇中的大部分腳註純屬虛構,荒誕可笑」 (Pearce 48)。儘管這一解釋輕描淡寫,但腳註已然成為帕克斯戲劇的風格標籤。當代著名美國劇作家庫什納(Tony Kushner)就明確指出 「帕克斯是唯一使用腳註的美國劇作家」 (63)。


在帕克斯創作的全部劇作中,《維納斯》中的腳註運用最具代表性。該劇以巴特曼(Saartjie Baartman, 1789—1815)事件為原型,對相關歷史進行了文學再現。劇中帕克斯藉助腳註將其歷史觀念與戲劇理念融合,使腳註不僅成為巴特曼事件的歷史語境注釋,而且成為有效的歷史敘事手段。不少學者關注過該劇的腳註問題,如弗蘭克(Johanna Frank)指出腳註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具有雙重敘事功能(165—66);裡德(Anthony Reed)認為腳註涉及知識生產及歷史的虛構性問題(167);呂春媚把腳註歸結為能夠呈現歷史事件的嵌入式敘述框架(93—94)。這些發現令人信服,但也存在缺憾,因為這些研究沒有對劇中的腳註進行全面梳理,更沒有從腳註文本本身,以及其在戲劇中的敘事功能層面進行深入探究。鑑於此,本文嘗試從腳註文本中巴特曼事件的復調敘述,腳註文本中的歷史話語蹤跡,以及腳註的戲劇敘事功能三個方面探討《維納斯》中的腳註如何成為有效的歷史再現手段,並呈現歷史敘事的後現代特徵。


19 世紀初,黑人女性巴特曼被兩名白人從南非老家帶到倫敦。她因碩大的臀部被冠以 「何託騰維納斯」 的名號,並被迫在馬戲團進行人體表演,轟動一時;後輾轉巴黎繼續表演,不久身染重疾病逝。死後,她的遺體被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George Cuvier)解剖,其大腦和女性器官經醫學處理後存放巴黎人類博物館供人觀看,時間長達一個半世紀。當偶然得知巴特曼的歷史遭遇時,帕克斯下決心把她寫進戲劇裡。然而,在查閱大量歷史文獻後,帕克斯發現在龐雜的文本中竟沒找到來自巴特曼本人的任何聲音,「所有文本在講述她的經歷時都消除了她的主體性」 (Catanese 118)。因此,賦予巴特曼言說權、重現被抹除的歷史聲音成為劇作家創作《維納斯》的驅動力。


對帕克斯而言,巴特曼只是眾多 「其歷史沒有被記錄,或被割裂、甚至被抹除」 的黑人中的一員(Parks, 「Possession」 4)。面對黑人歷史的缺席,帕克斯認為自己有責任去 「尋找祖先的墳冢,挖掘先人遺骨,聆聽遺骨歌唱,將其寫下來」 (4)。在追尋祖先遺蹟的過程中,帕克斯一再聲稱: 「歷史在哪兒?我看不到。既然我看不到什麼歷史,那麼我只能編造了」 (Pearce 46)。儘管劇作家反覆強調她編造的歷史是 「虛構的缺場」 (Drukman 296),但在創作中她還是以現存歷史文獻為抓手重訪歷史,在歷史文本的話語蹤跡之間搭建起合乎情理的歷史想像。


《維納斯》中的歷史文獻大多集中在腳註處。全劇共九個腳註,貫穿劇本始終(Scene 30,28,27.1,27.2,24,20A,13,12,10①),內容全部與巴特曼事件相關;所有腳註都根據其文本內容進行了分類,大部分還標註了出處。除腳註8#涉及一個醫學術語外,其他均清楚標註為 「歷史文獻摘錄」,並細分為戲劇類(腳註1#)、醫學類(2#,7#,9#)、文學類(3#,5#)、報紙廣告類(4#),以及音樂類(6#)。具體來說,戲劇類歷史文獻涉及與巴特曼倫敦人體展同步上演的一齣戲劇;醫學類來自居維葉撰寫的巴特曼屍體解剖報告;文學類包括一則民間雜記和從一本巴特曼傳記中摘錄的一句描述;報紙廣告類摘選了一則巴特曼表演廣告;音樂類選自一首為巴特曼法庭審判②編寫的民謠。這些文本類型迥異,體裁紛雜。從文本來源看,既有來自官方檔案的醫學報告,又有散落民間的文本素材。從文本內容看,既有巴特曼事件的現實記錄,又有圍繞其展開的虛構。從文本類型的數量看,民間敘述文本比官方敘述文本多,虛構文本與檔案文本持平。由此不難看出,相比官方檔案,帕克斯更樂於關注民間雜聞逸事;相比權威客觀敘事,她更青睞虛構的文本敘事。


事實上,帕克斯在腳註文本的選擇上帶有明顯新歷史主義傾向。首先,像新歷史主義者一樣,帕克斯特別重視 「被遮蔽、被驅逐到褶縫、邊緣、罅隙和斷裂處的東西」,堅持認為 「歷史不是恢弘故事,而是一堆邊邊角角的素材和微不足道的玩意兒」 (Savran 96)。在《維納斯》創作中,她將目光更多投向作為歷史邊緣文本的民間雜聞逸事,譬如雜記、報紙廣告、民謠等,意圖 「通過對既往正史或難以發現、或識而不察、或不屑一顧的隱而不彰的歷史碎片和邊緣題材的發掘來為文學作品構設話語語境」 (張進 33)。其次,帕克斯的腳註文本選擇顯露出歷史虛構性。腳註中戲劇類、文學類、音樂類等虛構性極強的文本被劇作家刻意轉換為歷史文獻,並充當巴特曼事件的闡釋媒介。如此一來,由虛構文本入手洞察的歷史必然存有疑問,歷史敘述的不可靠性不言自明;同時,這種不可靠敘述又給試圖探尋歷史真相的觀眾設置了重重障礙。最後,類型繁雜的腳註文本凸顯了歷史敘述的復調化。官方敘述與民間敘述的並置使巴特曼事件不再僅僅存在於官方檔案裡,而是被拆解為若干由不同敘述者講述的故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巴特曼事件的多重話語敘述,實現了歷史敘述的去中心化。


由於《維納斯》中的腳註文本被劇作家明確標註為歷史文獻,因而借用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從歷史檔案 「注釋化的逆過程」 ③中去探尋歷史話語蹤跡的方法能夠更好地 「捕捉那些幾乎能夠貼近實際經歷的蹤跡」 (Gallagher 30),從而為巴特曼事件提供一個更加完整的歷史語境。

腳註2#,7#,9#出自巴特曼屍體解剖報告。這份報告於巴特曼去世兩年後公開發表,在19世紀的歐洲風靡一時。報告中研究者對巴特曼的 「非人類」 特徵和 「非正常」 女性性徵進行了厚描。腳註7#高頻使用 「monkey」 一詞,稱巴特曼的體貌特徵有別人類而更接近猴子,如耳朵像猴子耳朵、動作敏捷像猴子、像猴子一樣習慣向前努嘴巴(Parks, Venus 109—110)。腳註9#則重點描述巴特曼的女性性徵。研究者背離科學原則,連續使用了一系列主觀情感色彩強烈的形容詞對巴特曼女性性徵的 「異常化」 進行定義,如 「peculiar」,「remarkable」 (124)。這些描述將研究者的科學種族主義意圖暴露無遺,即 「企圖通過確立黑人女性身體類型的差異建立人種優劣等級秩序,從而強化白人種族至上論」 (張琳 208)。


西方白人世界的種族話語無孔不入,連民間文化也浸淫其中。《維納斯》腳註中的民間歷史敘述雖然散落在社會文化邊緣,但它們與官方檔案共謀書寫巴特曼的 「種族低劣性」。腳註1#出處不詳,大致內容如下:在某小鎮,有一位非洲土著女人裸露臀部進行表演;同一時間,小鎮居民觀看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戲劇演出(Venus 24)。此條信息雖然沒有提及巴特曼,也沒有提及戲劇演出細節,但根據腳註後插入的 「劇中劇」 —《為了維納斯的愛》(For the Love of Venus)④的劇情判斷,腳註1#提到的戲劇應該與白人戲仿巴特曼有關。不難看出,巴特曼一進入歐洲,其形象就被納入白人大眾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機制,成為白人文化強行刻寫的對象。


腳註3#來自19 世紀蘇格蘭作家羅伯特·詹伯斯(Robert Chambers)所著的《時日之書》(Book of Days)。此書有個較長的副標題,即 「民間遺風雜記日籤:含逸聞逸事、傳記與歷史、奇物與文學、怪人怪癖」。僅憑標題看,該書的民間性和奇聞性一目了然。在這個文本中,詹伯斯一方面流露出對巴特曼的同情,嘆其為 「可憐、悲慘的女人」,但另一方面又聲稱 「她那無比醜陋的身形,完全背離歐洲人的審美認知」(Venus 36)。顯然,作者滿嘴人道主義不過是白人種族優越感的幌子。腳註5#同屬文學類,選自一本作者不詳、題為《一個名叫何託騰維納斯的女人親述的一生》(The Life of One Called the Venus Hottentot as Told by Herself)的傳記。該腳註只引用了小說中的一句話: 「人們所看到的不盡相同,但沒人注意到她(巴特曼)的臉上流淌著淚水」 (54)。儘管文本顯性信息很難傳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但卻包含一個不爭事實:白人看客肆無忌憚地窺探巴特曼的一切,全然不顧她作為一個有尊嚴個體的感受。


腳註4#是一則報紙廣告,出自丹尼爾·萊桑斯(Daniel Lysons)的《選集:含各類主題的報紙廣告及短評,倫敦1809》(Colletanea: A Collection of Advertisements and Paragraphs from the Newspapers Relating to Various Subjects[London, 1809])。廣告除介紹巴特曼表演信息外,末尾還添加了警示語: 「除非必要,女性請勿參與」 (44)。警示語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強調巴特曼是專屬白人男性的觀看客體,二是暗示巴特曼的身體集合了一切威脅白人女性道德標準的危險觀念,對白人女性有害。該警示語再次印證了無處不在的種族話語。


腳註6#選自R. 圖爾·司格特(R. Toole Scott)撰寫的《馬戲與藝術薈萃》(The Circus and the Allied Arts, 1958)中的一首民謠,歌名為 「何託騰女士與她的庭審日及法官審判之歌」。作為法庭審判場景序曲,歌謠回顧了庭審的前因後果,之後作者在結尾處寫道: 「好心的人們,讓我們去/看看這精彩的一幕/我們要仔細盯著她瞧,扔塊糖果給她/這種小樂子應該不會被責罰……」 (63)。歌詞中不難體會到作者在詼諧調侃的口吻中將個人的敘述聲音消融在集體話語中,認為是 「我們」 所有人把法庭變成另一個可以窺探女性身體、獵奇取樂的場域;法庭的嚴肅正義性不攻自破。


從醫學到戲劇、從文學到報紙,還有音樂,不同媒介從不同角度對巴特曼進行描述和刻畫,既形成了自身特定的話語意義,又無一例外地與其他文本聯袂、強化了西方白人文化表述系統中的種族話語,在白人社會中促成一種近乎全民性的集體認同。通過對《維納斯》中的腳註文本進行細緻梳理,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官方檔案還是民間文本,其本身就構成一個個文本事件,成為巴特曼事件生產和傳播的推手。這些文本彼此勾連,對勘映射,合力對巴特曼的 「他者」 形象進行定義和強化,從而形成一張由歷史複線編織而成的種族主義話語網絡。


腳註脫離文本邊緣,進入正文本是文學作品的特權。在本斯託克(Shari Benstock)看來, 「文學文本中的腳註並非總遵循批評文本中的注釋規範:它們有時為正文本提供引證、解釋、闡述或定義,但有時不會;它們有時參照 『標準形式』,但有時也會背離標準;它們有時從屬它們所依附的正文本,但有時也會脫離開來」 (204)。由此可見,文學的虛構性與包容性為帕克斯對腳註的運用提供了巨大的創作空間。


《維納斯》中的腳註脫離文本邊緣位置直接進入文本中心。這一特殊文本位置安排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文本布局,解構了以往腳註位置所暗示的 「常規化、合法化、合理化的空間安排」 (Derrida, 「This Is Not an Oral Footnote」 193)。《維納斯》的文本布局打破了文本中的等級秩序,模糊了中心與邊緣的界限,甚至實現了邊緣對中心的僭越;而這一點恰恰折射出劇作家 「編造」 歷史的創作意圖,即把那些被遺棄在歷史邊緣的人和事推向舞臺的中心,從而藉助邊緣力量質疑已知歷史中 「合法化、合理化」 的知識,打破觀眾對歷史 「常規化」 的認知定見。


關於腳註的文本敘事功能,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腳註印證了正文本的非完整性,說明正文本需要進一步補充。腳註本身的定義模稜兩可,它的存在破壞了正文本構建的確定性:腳註究竟是在正文本的腳下、文本之下、文本之外,還是它本身就是正文本的一部分、就是文本主體固有的一隻腳?腳註既是對所謂文本主體的補充,同時又是它的組成部分。這樣一來,文本主體成了一堆零散的骨架,殘肢斷臂,完全變成了一個異體。(qtd. in Royle 151)

 

在這段極具後現代解構特徵的論述中,儘管德希達誇大了腳註的闡釋作用、貶低了正文本自身生產意義的動力,但腳註對正文本意義的生成所發揮的既建構又解構的雙重敘事作用不容小覷。


《維納斯》的劇情大致按照巴特曼生平的先後順序進行。事實上,整齣劇是由 「維納斯」 (以巴特曼為原型的戲劇人物)的身體表演與戲劇外各類歷史文本的引用或改寫雜糅而成。在馬戲團、法庭、醫學解剖室三個主場景中,維納斯的身體表演是最重要的歷史再現載體。當她的身體表演無法全面表述歷史時,表演的空隙處就會被填塞進包括腳註在內的各類嵌入式文本,並由它們作為戲劇情節的一部分推動劇情發展,建構戲劇意義,從而實現哈琴所稱的 「向心性」 敘事效果(Hutcheon 305)。


然而,劇中的腳註在嵌入正文本的同時又悖論式地背離劇情發展,使戲劇敘事呈現出 「離心性」 軌跡(Hutcheon 305)。首先,與《維納斯》整體性線性敘事(包括事件的開頭、中間和結尾)相對照,腳註文本明顯缺頭少尾、呈碎片化,潛在地消解了正文本建構意義和秩序的意圖。其次,正文本中沒有明確腳註闡釋對象,很難釐清腳註為何而注,腳註與其上文之間的邏輯明顯斷裂。更具悖論意味的是,有些腳註由於自身嵌入的突兀性及意義不確定性反倒成為下文的闡釋對象,從而引發後面劇情,順勢推動劇情發展;正如弗蘭克所言: 「為使腳註呈現的碎片化敘述更完整,劇情必須向前推進,即便朝前發展的情節會使原本不完整的敘述變得更不完整,甚至朝向把維納斯肢解的方向」 (168)。最後,這些腳註將戲劇虛構的巴特曼事件延伸到戲劇之外一個更宏大的歷史語境中,使得巴特曼事件 「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寫作集合,也不再是被圈進一本書或書頁空白之間的內容,而是一個延異的網絡、一個有關蹤跡的結構,漫無邊際地指向除該文本本身以外的其他文本,指向延異的蹤跡」 (Derrida, 「Living on」 83—84)。腳註的文本外指性使正文本試圖構建的意義消弭在諸多 「蹤跡」 的分岔處。


此外,腳註的嵌入和幹預與劇中其他後現代戲劇手法(如停頓、劇中劇、演中有演等)相互交叉,合力解構戲劇意義的確定性,使全劇始終都在製造戲劇幻覺與消除戲劇幻覺兩股力量的角力中搖擺。意義的不確定性必然給觀眾帶來不小的挑戰。一方面,觀眾是舞臺上表演的維納斯的現場看客,與劇中馬戲團獵奇者、法庭圍觀者、解剖室醫生等人的窺探情形相似,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劇中窺探者的同謀,由此產生戲劇共情。另一方面,時常介入戲劇的腳註會中斷戲劇表演的連貫性,將觀眾注意力轉移到腳註這樣 「一種具有雙重性或對話性的形式上」 (Hutcheon 304),從而使觀眾意識到戲劇虛構性,把他們從戲劇移情中拉回現實,暫時成為清醒的旁觀者。就這樣,觀眾在虛構與現實的張力場中不停轉換角色,既參與了劇中事件的見證與建構,同時又對其真實性表示質疑。這種悖論性的觀劇體驗會使有經驗的觀眾逐漸放棄對歷史完整性和單一性的認同,轉而去理解歷史話語的碎片化和雜語化。


最後,從表演層面上看,《維納斯》中的腳註實現了文本的表演化。帕克斯在劇中塑造了一個能自由出入戲劇的黑人掘墓人角色,由他宣讀腳註文本。需要指出的是,這個黑人掘墓人既負責劇場演出報幕、劇情預告,又隨時進入戲劇扮演其中一個道德有缺陷的角色,由他宣讀腳註不可避免地會使原本問題化的歷史事件變得更複雜。就這樣,巴特曼事件在劇中 「互相角力的多重論述與(身體表演)景觀之間消解成碎片」 (Elam and Rayner 267),歷史真相更加難以觸及。



在《維納斯》中,帕克斯藉助腳註將後現代歷史書寫中歷史事實與文學虛構之間的張力發揮到極致,完美回應了作家書寫歷史題材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即 「如何將歷史交互文本、歷史文獻與歷史蹤跡合併在一個明顯虛構的語境中,並以某種方式使它們仍能保持其作為歷史文獻的功能」 (Hutcheon 302)。一方面帕克斯利用腳註文本的歷史文獻功能為重訪巴特曼事件提供了有跡可循的文本依據:官方歷史檔案與民間敘事文本互為參照,既顯現出巴特曼事件的復調敘述,又呈現出西方白人主流話語對黑人女性 「他者」 形象強行定義的話語蹤跡。另一方面帕克斯將腳註嵌入正文本,與文學虛構的歷史場景交叉滲透,既推動劇情又阻礙劇情,既建構意義又消解意義,使巴特曼事件在虛實交錯中消蛻成零散的文本碎片,歷史真相真假難辨、撲朔迷離。


當然,帕克斯對腳註的偏愛或多或少反映出她作為美國黑人劇作家的新歷史主義政治立場。無論如何,腳註總是與 「邊緣」 (margin)一詞產生關聯,而 「邊緣」 同時作為 「被(中心)剝奪的位置」 和 「反抗(中心)的場所」 頗具政治色彩(hooks 149)。從這一點看,帕克斯竭力挖掘《維納斯》中腳註隱含的文本事件,以及腳註的復調敘事潛力,其最終目的是為了 「攝照歷史廢墟和邊界上蘊藏著異樣的歷史景觀」 (張進 33),並抵制社會文化體制中西方中心主義獨白式的認知定勢、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取向。


 說明 

相關焦點

  • 腳註史即學術史
    在重印自己早期著作《浮出歷史地表》時,戴錦華在書的後記中寫:「此書洋洋灑灑,竟無一個腳註、尾注,更不必說參考書目等等。實在於神聖學術規範有大虧損。這的確不是一句『寫者年輕』便可換得原諒。」這背後有一層意思耐人尋味:腳註儼然是現代「神聖學術規範」的組成部分,缺了這,多少總顯得有幾分不夠嚴謹,乃至對學者來說像是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
  • 腳註故事將如何……照亮幽暗角落
    法文版的書名是《博學的悲劇起源:腳註的歷史》(Les Origines tragiques de l'erudition: Une histoire de la note en bas de page),其調侃、幽默中的深意要讀完全書才能慢慢領悟。英文版的標題Footnote: A Curious History則似乎要強調這是一種奇特的、不尋常的歷史。
  • 從望遠鏡到顯微鏡:微觀歷史、敘事與歷史書寫
    因此嚴格地說,傳統與現代都是相對的,沒有截然分離的界標,也不像革命那樣有一個明確的轉折點。在從傳統向現代的過程中,社會猶如一個遊標,愈來愈遠離傳統的極點而愈來愈趨近現代的極點。」因此,《跨出》是以「動態的眼光去看待長江上遊區域社會的演化」。
  • 維納斯進高考,黃金分割火了,數學老師:蒙娜麗莎中黃金分割更多
    該雕像後來遺失了,1820年在密羅斯島上被重新發現,在多方爭奪雕像的混戰過程中,雕像的的雙臂不幸被砸斷,維納斯就成了一個斷臂女神。人們對維納斯的熟知,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美,更因為她的斷臂。然而,這一次維納斯像暴風驟雨一樣衝擊人們的視覺,卻是因為高考中要計算她的身高。
  • 印加帝國的歷史敘事
    顯然,這與歷史上那種傳統的「南北矛盾」有關,南北兩個中心搶奪皇權的殘酷鬥爭給雙方帶來的傷害都太大了。誰是拉美民族主義之源在今天的民族主義和反殖民主義敘事下,英勇不屈、死在西班牙人手裡的盧米尼亞維已經被塑造成為厄瓜多歷史中的民族英雄。不僅在當年被他毀掉的基多城裡立有他的塑像,我甚至在遭大屠殺的「血湖」附近的奧塔瓦洛鎮上,都見到過這位印加將軍的紀念碑。
  • 楊奎松:歷史寫作的情感、概念與敘事
    只不過治史者面對的不是我們同時代的人,而是和我們在思想、觀念、立場、情感,乃至基本的知識文化,都相差懸殊的歷史中人。我們無法與他們直接交流,只能在歷史留下來的故紙堆中,通過種種蛛絲馬跡,來重建當時的歷史場景與古人「不得不如是」的因果關係,故需要通過移情式的「神遊冥想」,設身處地地實現對古人情感及思想的了解與把握。
  • 一文讀懂敘事治療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進行了批判,其中建構主義是後現代思潮中的主要流派。建構主義認為,我們的知識並不是對現實世界的準確反映,而是我們自己或社會用標準語言建構出來的,受時間、地點、環境及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因而真理離不開特定的歷史場合和價值體系,真理存在於我們的文化和語言之中。在建構主義流派的影響下,心理治療完全被看作是一種語言的藝術。
  • 攝影—人類學研究:歷史敘事與未來想像
    或許藝術家黎朗的攝影裝置《1974》(2017,其中也提及安東尼奧尼和《中國》)可以為我們提供另一種方式,來解讀攝影圖像在連接歷史敘事與未來想像中扮演的角色。儘管如此,黎朗的作品仍然傳遞出一種真實的歷史感,與可以剝奪這些底片的歷史真實性的虛構時間標籤形成了某種對比——這是《1974》最讓人驚豔之處。它表明:記憶或歷史敘事能被某一根植於我們「視覺慣習」(visual habitus)和來自未來的想像所構建。這種視覺慣習決定了我們如何在攝影的過剩性和偶然性中感知照片中的現實,同時這兩種屬性又處於某些社會語境和關係網絡中。
  • 後現代視野下的沃爾什——重讀《歷史哲學導論》
    中文版在問世十餘年後,又有了經譯者再度校訂的新版。此書引人注目的一個緣由,在於它的學術史方面的價值。許多年以來,人們要描述西方歷史哲學領域在20世紀(準確的說法應該是20世紀前四分之三的時段中)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大都會說,那就是思辨的歷史哲學的衰落,以及分析的歷史哲學之由附庸而蔚為大國。對此我們或許可以這樣來加以解說:歷史一詞在中西文字中都有兩重涵義。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1―p17]但列維納斯本人一直到60年代才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總體性和無限性》,並由於德希達的鼓譟(註:參見JacquesDerrida,"ViolenceandMetaphysics"inWritingandDifference,Routledge&KeganPaul,1981.)而聲名大振,故其名字常常側身後現代的陣營。
  • 《左傳》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歷史敘事的經典範本
    《竹書紀年》自平王東遷後以晉為中心,三家分晉後以魏為中心。《左傳》一書則不以一國為中心。周王室以外,中原國家如齊、晉、魯、衛、鄭、宋等,周邊國家如秦、楚、吳、越等,皆一一敘及。乃至周邊的少數民族,如山戎、白狄、赤狄、長狄、淮夷、徐夷和百濮等,都加以記載。《左傳》作者放眼天下的敘事視野,體現了一種「普遍寬廣的精神,世界史的氣象」。
  • 歷史文化藝術作品,塑像維納斯,義大利雕塑大衛
    『維納斯》就是其中的一個。古希臘人富於想像力,他們有著很多美好的神話傳說。《維納斯》就是傳說中掌管「愛」和「美」的女神。古希臘人特別崇尚人體美,他們認為「健全的精神必然寓於健全的身體。」神只不過是更強健、更聰明、更理想的人。他們雕塑神像時都選用健美的人為模特兒。《維納斯》便是典型的溫柔、賢淑、美麗的希臘女郎的形象。她的希臘名字《阿芙羅蒂德》。
  • 敘事的藝術:《虛數的故事》前言賞析
    今天不談軟體技術,談敘事。 敘事是所有影視作品的靈魂,一切拍攝技術,軟體特效技術,最終都要為敘事服務,並且不能代替敘事本身。今年被罵出天際的權遊第八季,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製作依然十分精良,各種大場面,各種頂級特效,但是導演為了趕快完成這個項目,強行推進劇情,錯漏百出。
  • 「危機意識」的形成與中國現代歷史觀念的變遷
    這種「民族自決」的認同與帝國遺產及現代的國家體制之間到底構成了怎樣的關係,隨即變成了一個焦點。 在西方的認知框架中,大多數研究者多從民族國家的自決立場去化解民國以來形成的現代「大一統」敘事的壟斷性,以至於形成了最具政治敏感性的話題。如杜贊奇通過反思啟蒙運動以來形成的單線歷史進化敘事,抨擊近代以來的民族主義話語完全是現代國家體制塑造的結果。
  • 去羅浮宮見到玻璃金字塔和維納斯,因為畫得太熟,反而沒有了激情
    據說羅浮宮因展品太多,開闢了地下展廳,需要重新設計入口,這一工程交給了聲名卓著的貝先生,待貝先生將玻璃金字塔建成後,法國一片譁然,認為典雅的羅浮宮與時髦的玻璃幕牆建築極不協調,但過了若干年後,法國人又漸漸認可了這一設計,認為它極富創造力和想像力,既象徵埃及古老金字塔文明,材料和結構上又體現了現代工業文明,而且能將室外光線充分地灑布於地下,堪稱二十世紀建築設計巔峰之作。
  • 歷史唯物主義對西方現代政治的去蔽
    作為一種政治權力的組織和運行方式,西方現代政治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和鞏固起來。同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思想文化運動確立了西方現代政治的思想範式。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使人取代上帝成為思想理論的出發點;宗教改革的因信得救原則把人變成了信仰主體,確立了宗教領域的主體主義;啟蒙運動弘揚理性精神,實現了理性主義與主體主義的統一。
  • 攀鱸「西遊記」:一段歷史生物地理的新敘事—新聞—科學網
    吳飛翔供圖   在生物地理學研究中結合分子學和古生物學的方法開始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因為它能提供更強有力的年代約束,有助於理解現生生物在進化時間軸上的間斷,還能補足歷史分布的缺失片段等。 但在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團隊並不多,難點還在於將化石和分子學數據納入生物地理學分析模型的計算方法還並不成熟。
  • 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 光明觀察 - 網絡視點 - 「後現代」思潮在中國
    他們的基本判斷可以表述為:現有的歷史解釋基本都受到現代因果關係敘事與線性進化史觀的汙染,使我們無法知曉歷史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本真狀態。"後現代"史觀的任務就是要割斷進化史觀人為搭建的前後銜接的連續性解讀策略,而是截取某一段歷史場景,儘量設身處地般地在那特定的歷史脈絡中評估其可能造成的影響,如此一來,各種歷史現象的出現變得只具有某種"階段性"的意義,而並非扮演著銜接前後相續之歷史鏈條的粘合角色。
  • 「腳註」​的殺傷力:卡比堡教授何以錯失了諾貝爾獎
    相比之下,卡比堡的論文只是解釋當時實驗觀測數據的唯象學工作;而兩位日本理論家的論文不僅從場論的角度指出了夸克混合與CP破壞的動力學原因,而且還一舉預言了三種新夸克的存在,最終這兩個方面都被實驗證實了。他們不是別人,就是「夸克之父」、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和他的法國合作者莫裡斯·利維。
  • 歐洲中世紀地圖和異域志中的東方敘事
    作者:包慧怡(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項目「英國中世紀世界地圖中的『東方敘事』圖文研究」負責人、復旦大學副教授)  地圖從來都不只是測繪學的產物,而是其製作者或委任者政治文化觀、地域邊疆觀、族裔文化觀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