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光譜分析,你了解多少?

2020-12-05 迪卡標準物質網

外光譜分析可用於研究分子的結構和化學鍵,也可以作為表徵和鑑別化學物種的方法。紅外光譜具有高度特徵性,可以採用與標準化合物的紅外光譜對比的方法來做分析鑑定。已有幾種匯集成冊的標準紅外光譜集出版,可將這些圖譜貯存在計算機中,用以對比和檢索,進行分析鑑定。

利用化學鍵的特徵波數來鑑別化合物的類型,並可用於定量測定。由於分子中鄰近基團的相互作用,使同一基團在不同分子中的特徵波數有一定變化範圍。此外,在高聚物的構型、構象、力學性質的研究,以及物理、天文、氣象、遙感、生物、醫學等領域,也廣泛應用紅外光譜。

官方網址--www.bzwz86.com

紅外光譜概述

(1)紅外光譜圖(表示方法一)

縱坐標為吸收強度,橫坐標為波長λ(mm)和波數1/λ,單位:cm-1 。可以用峰數,峰位,峰形,峰強來描述。縱坐標是:吸光度A

官方網址--www.bzwz86.com

應用: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解析;

定性:基團的特徵吸收頻率;

定量:特徵峰的強度;

官方網址--www.bzwz86.com

表示方法二:

縱坐標:百分透過率T%。百分透過率的定義是輔射光透過樣品物質的百分率,即,T%=I/I0×100%,I是透過強度,I0為入射強度。

橫坐標:上方的橫坐標是波長λ,單位μm;下方的橫坐標是波數(用

官方網址--www.bzwz86.com

表示,波數大,頻率也大),單位是cm-1。

波數即波長的倒數,表示單位(cm)長度光中所含光波的數目。波長或波數可以按下式互換:

(cm-1)=1/λ(cm)=104/λ(μm)

在2.5μm處,對應的波數值為:

官方網址--www.bzwz86.com

=104/2.5 (cm-1)=4000cm-1

一般掃描範圍在4000~400cm-1。

 4.紅外吸收光譜產生的條件:

滿足兩個條件:

(1)輻射應具有能滿足物質產生振動躍遷所需的能量。

(2)輻射與物質間有相互偶合作用。

對稱分子:

沒有偶極矩,輻射不能引起共振,無紅外活性,如,N2、O2、Cl2等。

非對稱分子:

有偶極矩,紅外活性。

分子的振動分為伸縮振動和變形振動兩類。

伸縮振動是沿原子核之間的軸線作振動,鍵長有變化而鍵角不變,用字母υ來表示。

伸縮振動分為不對稱伸縮振動υas和對稱伸縮振動υs。

變形振動是鍵長不變而鍵角改變的振動方式,用字母δ表示。

官方網址--www.bzwz86.com

5.峰位、峰數與峰強

(1)峰位:化學鍵的力常數K越大,原子折合質量越小,鍵的振動頻率越大,吸收峰將出現在高波數區(短波長區);反之,出現在低波數區(高波長區)

(2)峰數:峰數與分子自由度有關。無瞬間偶基距變化時,無紅外吸收。

(3)瞬間偶極矩大,吸收峰強;鍵兩端原子電負性相差越大(極性越大),吸收峰越強;

(4)由基態躍遷到第一激發態,產生一個強的吸收峰,基頻峰;

(5)由基態直接躍遷到第二激發態,產生一個弱的吸收峰,倍頻峰.

紅外光譜儀日常維護時的十大注意事項

紅外光譜儀分為光柵掃與麥可遜幹涉儀掃描兩類。

其中麥可遜幹涉掃描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它又被稱為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被應用在了染織工業、環境科學、生物學、材料科學、高分子化學、催化、煤結構研究、石油工業、生物醫學、生物化學、藥學、無機和配位化學基礎研究、半導體材料、日用化工等研究領域。

紅外光譜儀是利用物質對不同波長的紅外輻射的吸收特性,進行分子結構和化學組成分析的儀器。

紅外光譜儀通常由光源,單色器,探測器和計算機處理信息系統組成。根據分光裝置的不同,分為色散型和幹涉型。對色散型雙光路光學零位平衡紅外分光光度計而言,當樣品吸收了一定頻率的紅外輻射後,分子的振動能級發生躍遷,透過的光束中相應頻率的光被減弱,造成參比光路與樣品光路相應輻射的強度差,從而得到所測樣品的紅外光譜。

紅外光譜儀儀器在日常中使用中保養的注意事項

1.測定時實驗室的溫度應在15-30℃,相對溼度應在65%以下,所用電源應配備有穩壓裝置和接地線。因要嚴格控制室內的相對溼度,因此紅外實驗室的面積不要太大,能放得下必須的儀器設備即可,但室內一定要有除溼裝置。

2.如,所用的是單光朿型傅立葉紅外分光光度計(目前,應用最多),實驗室裡的CO2含量不能太高,因此實驗室裡的人數應儘量少,無關人員最好不要進入,還要注意適當通風換氣。

3.如供試品為鹽酸鹽,因考慮到在壓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離子交換現象,標準規定用氯化鉀(也同溴化鉀一樣預處理後使用)代替溴化鉀進行壓片,但也可比較氯化鉀壓片和溴化鉀壓片後測得的光譜,如二者沒有區別,則可使用溴化鉀進行壓片。

4.為防止儀器受潮而影響使用壽命,紅外實驗室應經常保持乾燥,即使儀器不用,也應每周開機至少兩次,每次半天,同時開除溼機除溼。特別是黴雨季節,最好是能每天開除溼機。

5.紅外光譜測定最常用的試樣製備方法是溴化鉀(KBr)壓片法(藥典收載品種90%以上用此法),因此為減少對測定的影響,所用KBr最好應為光學試劑級,至少也要分析純級。使用前應適當研細(200目以下),並在120℃以上烘4小時以上後置乾燥器中備用。如發現結塊,則應重新乾燥。製備好的空KBr片應透明,與空氣相比,透光率應在75%以上。

6.壓片法時取用的供試品量一般為1-2mg,因不可能用天平稱量後加入,並且每種樣品的對紅外光的吸收程度不一致,故常憑經驗取用。一般要求所沒得的光譜圖中絕大多數吸收峰處於10%-80%透光率範圍在內。最強吸收峰的透光率如太大(如,大於30%),則說明取樣量太少;相反,如最強吸收峰為接近透光率為0%,且為平頭峰,則說明取樣量太多,此時均應調整取樣量後重新測定。

7.測定用樣品應乾燥,否則應在研細後置紅外燈下烘幾分鐘使乾燥。試樣研好並具在模具中裝好後,應與真空泵相連後抽真空至少2分鐘,以使試樣中的水分進一步被抽走,然後再加壓到0.8-1GPa(8-10T/cm2)後維持2-5min。不抽真空將影響片子的透明度。

8.壓片時KBr的取用量一般為200mg左右(也是憑經驗),應根據製片後的片子厚度來控制KBr的量,一般片子厚度應在0.5mm以下,厚度大於0.5mm時,常可在光譜上觀察到幹涉條紋,對供試品光譜產生幹擾。

9.壓片時,應先取供試品研細後再加入KBr再次研細研勻,這樣比較容易混勻。研磨所用的應為瑪瑙研缽,因玻璃研缽內表面比較粗糙,易粘附樣品。研磨時應按同一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勻用力,如不按同一方向研磨,有可能在研磨過程中使供試品產生轉晶,從而影響測定結果。研磨力度不用太大,研磨到試樣中不再有肉眼可見的小粒子即可。試樣研好後,應通過一小的漏鬥倒入到壓片模具中(因模具口較小,直接倒入較難),並儘量把試樣鋪均勻,否則壓片後試樣少的地方的透明度要比試樣多的地方的低,並因此對測定產生影響。另外,如壓好的片子上出現不透明的小白點,則說明研好的試樣中有未研細的小粒子,應重新壓片。

10.壓片用模具用後應立即把各部分擦乾淨,必要時用水清洗乾淨並擦乾,置乾燥器中保存,以兔鏽蝕。

相關焦點

  • 近紅外與中紅外光譜分析的區別
    到60年代中後期,隨著各種新的分析技術的出現,加之經典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暴露出的靈敏度低、抗幹擾性差的弱點,使人們淡漠了該技術在分析測試中的應用,從此,近紅外光譜進入了一個沉默的時期。進入90年代,近紅外光譜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全面展開,有關近紅外光譜的研究及應用文獻幾乎呈指數增長,成為發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一門獨立的分析技術。由於近紅外光在常規光纖中具有良好的傳輸特性,使近紅外光譜在在線分析領域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並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此近紅外光譜技術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 近紅外光譜分析發展歷程
    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紅外光譜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分析手段就得到了認可。發展至今,近紅外光譜技術因其在分析樣品時具有方便、準確和成本較低,環保等優點,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潛心發展 近紅外光譜技術日臻成熟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發展初期並不受重視,原因是其獲得的數據可利用性低。
  • 簡明光學理論:紅外光譜分析原理
    紅外光譜分析指的是利用紅外光譜對物質分子進行的分析和鑑定。
  • 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優缺點分析
    20世紀60年代,隨著Norris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提出物質的含量與近紅外區內多個不同的波長點吸收峰呈線性關係的理論,並利用近紅外漫反射技術測定了農產品中的水分、蛋白、脂肪等成分,才使得近紅外光譜技術一度在農副產品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
  • 想學紅外光譜技術?超強幹貨合集「紅外光譜全家福」來啦
    樣品受到頻率連續變化的紅外光照射時,分子能選擇性吸收某些波長的紅外線,而引起分子中振動能級和轉動能級的躍遷,檢測紅外線被吸收的情況可得到物質的紅外吸收光譜。紅外光譜分析(infrared spectra analysis)指的是利用紅外光譜對物質分子進行分析和鑑定。目前,紅外光譜分析可用於研究分子的結構和化學鍵,也可以作為表徵和鑑別化學物種的方法。
  • 紅外光譜(FTIR)在材料領域的應用與分析
    亞甲基振動模式(伸縮振動和彎曲振動)(圖片來源於網絡)紅外吸收光譜主要用於材料的基團結構分析、材料的定性及定量分析:①特徵吸收頻率(基團)-定性分析;可用作已知物的鑑定和確定未知物結構;固化率是表徵膠體樣品在經過物理固化或化學固化前後的固化程度的表徵。使用FTIR對固化率測試內容包括:可以觀察樣品在固化過程中官能團的斷裂和重組;固化反應的機理;判斷固化反應的程度;測試樣品的固化率等。
  • 近紅外光譜分析數據和模型(一)
    分析化學中的近紅外和中紅外吸收光譜落在760-25000nm波長範圍,其中760-2500nm(用波數表示為13158-4000cm-1)屬於近紅外光譜,2500-25000nm(用波數表示為4000-400cm-1)屬於中紅外光譜,中紅外光譜也簡稱紅外光譜。
  • 【測試】一文詳解紅外光譜(FTIR)在材料領域的應用與分析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深度講解FTIR的原理和特點,並詳細介紹FTIR在材料領域的應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待測樣品受到頻率連續變化的紅外光照射,分子基團吸收特徵頻率的輻射,其振動或轉動運動引起偶極矩變化,產生分子的振動能級和轉動能級從基態到激發態的躍遷,形成的分子吸收光譜,如下圖所示。
  •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
    1、近紅外光譜技術介紹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近年來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高新分析技術2、近紅外分析儀在食品加工企業的應用優勢(1)分析速度快。近紅外光譜的信息必須由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及統計分析,一般一個樣品取得光譜數據後可以立刻得到定性或定量分析結果。通過己建立的校正模型,測定一個樣品通常只需幾秒到時幾十秒的時間,極大的縮短了檢測周期。(2)分析效率高。
  • 釋放紅外潛能 珀金埃爾默全新Spectrum 3紅外光譜儀讓分析更靈活...
    從1944年發明第一臺商品化的紅外光譜儀開始,在過去的75年間,珀金埃爾默一直在推動紅外光譜技術的革新。熱重-紅外(TG-IR)聯用技術是目前材料研究領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而傳統的熱重-紅外聯用技術往往是通過外接管路將一臺熱重分析儀及一臺紅外光譜儀相聯。
  • 塑料微粒的雷射直接紅外(IR)光譜的快速化學分析
    傳統的檢測方法花費時間比較長,同時你還需要至少成為一名小小的光譜專家,才能對其進行鑑定、表徵和定量自各種樣品來源(瓶裝水、海水、工業廢物流)的塑料微粒,如今,配備量子級聯雷射器進行雷射直接紅外(IR)成像,就可以進行塑料微粒分析,快速簡便。1.塑料微粒,微不足道卻在改變世界,正所謂顆粒雖小,影響卻甚大。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棉\氨綸面料分析中的應用
    其中700~1100 nm通常稱為短波近紅外譜區,而1100~2600 nm稱為長波近紅外譜區。近紅外譜區的信息量非常豐富,主要吸收來源於有機物含氫基團的倍頻和組合頻[2-4]。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隨著光學、電子技術、化學計量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得到迅速的推廣,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析技術,在醫藥、食品、農產品、煙等方面尤為突出。
  • 前景廣闊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訪北京化工大學袁洪福教授
    大型實驗室儀器測試費時較長,不能達到過程控制的目的,而在線、便攜儀器的分析速度快,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適合於現場檢測和在線分析,分析速度快,能在幾分鐘內,僅通過一次近紅外光譜的採集,就可以同時完成樣品多項性能指標的測定,可有效地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
  • 塑料微粒的雷射直接紅外(IR)光譜的快速化學分析
    傳統的檢測方法花費時間比較長,同時你還需要至少成為一名小小的光譜專家,才能對其進行鑑定、表徵和定量自各種樣品來源(瓶裝水、海水、工業廢物流)的塑料微粒,如今,配備量子級聯雷射器進行雷射直接紅外(IR)成像,就可以進行塑料微粒分析,快速簡便。
  • 我國工業在線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分析
    在線監測是PAT的重要內容,近紅外光譜(NIR)是目前工業PAT中最重要的在線監測技術之一。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測量快速,而且能提供豐富的分子信息,是非常理想的在線監測技術。我體會到,要普及技術人員建立近紅外光譜分析模型的能力,培訓是必需的環節,而培訓的手段和方法可能更是至關重要的。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每年都舉辦近紅外光譜技術和化學計量學的培訓活動,這對於普及近紅外,推動近紅外的發展意義重大。
  • 光譜分析
    光學成像可以看到物質世界的形狀、尺寸等外在信息;地球上所知的元素及其它們的化合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光譜線,光譜分析可以獲得物質成分信息,幫助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   每種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徵譜線,可以根據光譜來鑑別物質和確定它的化學組成,這種方法叫做光譜分析。光譜分析非常靈敏而且迅速,可以利用發射光譜,它模擬的自然光光譜圖案可以利用吸收光譜。
  • ...技術、趨勢、檢測,你想學的近紅外知識都在這裡——近紅外光譜...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新方法(化學計量學)、新材料(光纖等)、新器件(檢測器等)和新技術(計算機)的發展和出現,近紅外光譜技術從光譜分析隊列中吊車尾的位置迎頭趕上,嶄露頭角。如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結合現代化學計量學方法的近紅外光譜技術,已經成為工農業生產過程質量監控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之一,在農產品、食品、醫藥、石化、菸草等領域均得到了廣泛應用。
  • 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共同舉辦近紅外光譜技術論壇
    本次論壇在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副主任、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分子光譜協作組組長杜一平教授團隊和倪力軍教授團隊的精心組織下,由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分子光譜協作組、華東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和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共同舉辦。
  • 分享光譜分析小史
    最初不知道這些暗線是怎樣形成的,後來人們了解了吸收光譜的成因,才知道這是太陽內部發出的強光經過溫度比較低的太陽大氣層時產生的吸收光譜.仔細分析這些暗線,把它跟各種原子的特徵譜線對照,人們就知道了太陽大氣層中含有氫、氦、氮、碳、氧、鐵、鎂、矽、鈣、鈉等幾十種元素.
  • 聚焦光譜分析技術前沿「超快光譜」——光譜分析前沿技術論壇(北京...
    (北京)」現場  「光譜分析前沿技術論壇(北京)」的內容較多的集中於超快光譜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超快光譜成為了研究皮秒和飛秒時間尺度內的分子結構與超快動力學行為的強有力手段。  「光譜分析前沿技術論壇(北京)」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李運良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張文凱教授介紹二維中紅外超快光譜、超快X射線光譜的技術進展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