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養生」的95後,能靠保健品換個心安?

2020-11-23 藍鯨傳媒

投稿來源:懂懂筆記

早上7點,楊雯在烤麵包的間隙從櫥櫃裡拿出了七八個裝著保健品(營養品)的瓶子,按劑量分出兩份。一份放在便攜分裝藥盒裡帶去公司,一份搭配上加熱好的麵包、牛奶組成今日份的營養早餐。

「堅持吃肯定會有效果的,這是個長期的過程,況且25歲以後身體機能就開始逐漸下降了,需要補充一些。」這位95後女孩兒對自己每天按時按量食入的營養保健品充滿了信心。

如果單從每天吃進肚子裡的份量來看,你甚至都不敢相信這是一個25歲年輕姑娘吃的劑量。每天固定5種保健產品,總計20多粒;兩種酵素營養原液(調節腸胃和減肥)。另外最近半年每次洗頭時掉落的頭髮越來越多,已經讓她開始考慮再吃點兒什麼或者用個什麼生發護理品,緩解自己掉發的問題。

就在5年前,尚未走出校園的楊雯曾無數次勸阻父母不要隨便購買那些上門推銷或親友群推薦的保健品,當時在她的眼裡,那些東西只是純粹的「智商稅」。但現在她不僅自己在研究各種營養保健品,而且周圍一圈閨蜜、同事圈也在交流各種進口、秘方保健品的功效。顯然,「智商稅」這個當年用來提醒長輩的詞彙早已消失在大家的認知裡。

90後、95後的健康危機

「今天搬磚不狠,明天地位不穩;早安,打工人。」打工人可能是最近最火的一個梗,繼「保安日記「、「社畜」這些自嘲之後,「打工人」又成為新一代勞動者的Slogan。

玩笑和自嘲的背後是當代年輕人高壓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當996成為常態,007也不再虛幻的當下,曾經認為自己永遠精力無限的90後95後們也不再那麼自信,就像那句梗:「一切就挺禿然的」。

「想當年我也是熬夜小王子,遊戲玩一宿、KTV唱一宿都不在話下。現在不行了,老了,每天不到11點就困得不行,根本熬不了夜。」剛滿26歲的趙鵬這樣形容現在的自己。當然,26歲的他正年輕,只是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壓力,已經不能讓他像幾年前在校園裡那樣折騰自己,而小肚子和頭頂上的一些變化,也讓趙鵬更加在意自己的健康。

根據丁香園發布的《2019國民健康白皮書》顯示,90後群體為自己健康打分為6.6,是所有世代中最低的。目前90後群體絕大多數都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感到擔憂。其中皮膚狀態、焦慮抑鬱、腸胃健康、失眠、脫髮等等都是他們關注的重點。而另一份來自國內知名電商平臺的數據顯示,今年 618 期間,平臺眼部保健類產品銷售同比去年 618 增長4126%;蛋白粉營養品同比增長751%;維生素類產品同比增長387%——其中 95 後、00 後成消費主力,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26%。

你們有看錯,不僅90後、95後,00後也逐漸出現在「營養保健品」消費大軍裡面了。

這其中,絕大多數90後年輕人都認為自己了解身體處於亞健康的事實,或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態不是很滿意。而另一個尷尬的情況就是,或許是因為工作的勞累或者時間過於緊張,年輕人們並不太願意通過運動這種健康的方式來改變身體的狀況。

報告顯示,相較於70和80後這兩個社會中堅階層,90後的運動頻率和定期體檢比例是最低的。相較於用運動來提升身體狀態,佛系的90後更願意「躺著養生」。這種情況下,保健品就成了最好選擇。

實際上,在楊雯所在的網際網路公司裡,類似生發帽、按摩儀等等硬核養生設備已逐漸成為辦公室常客,與同事們加班熬夜的行軍帳篷、行軍床相映成趣。與此同時,他們往嘴裡吃的也不再單純是美味零食,還增加了無數的保健(營養)品。

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PR,楊雯每天上班時都會帶上一個小藥盒,裡面分類放好自己今天在公司要吃一些保健藥品,包含了護肝、護眼、維生素等等各種效果。她透露,可能有時工作忙起來,午飯晚飯會推遲,但這些保健品都會準時準點服用。

最近,臨近雙十一的「備戰期」,楊雯在購物車裡又加好了新的備貨:蔓越莓膠囊、月見草油、葡萄籽、血橙和酵素原液等等……

楊雯並不是個例,在她的背後還有成千上萬和她一樣充滿健康危機的年輕人。而這部分群體應對危機的最直接辦法就是服用保健品。

早在2018年雙十一期間,保健品這一類目就拿到了天貓進口品牌銷售的第一名。在用戶畫像方面,根據天貓國際的統計,80、90後年輕人們佔據了整體的60%,其中80後約佔36%,而90後約佔24%。另外根據速途研究院此前發布的《90後養生報告》顯示,目前國內長時間使用保健品的90後佔比約為21.9%,偶爾或者有意向使用的超過70%,只有不到4%的年輕人拒絕保健品。

在擁有高消費能力的年輕一代追捧下,保健品也成為了各路廠商眼中最鮮美的蛋糕。

當然,這一屆年輕人也有一些「小心機」。在某知識分享平臺上的一個高分點讚內容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只從親戚的渠道買,絕不交智商稅,票圈、各種群裡的推薦絕不信。」

但是,他們逃得出保健品「智商稅」的怪圈嗎?

社交網絡、直播帶貨的套路

想讓一個「事物」在年輕人群體中迅速躥紅,只要讓它搭上點兒潮流的邊準沒錯。現在,在很多年輕人的認知裡保健品既是養生的存在也是一種時尚生活方式的選擇。這裡離不開各路明星以及社交網絡的「帶貨」和暗示。

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裡,湖南電視臺主持人吳昕一口氣吃下了十幾種種保健品,按照吳昕的透露,她每天要吃二三十粒,已經持續吃了六年。不僅僅是吳昕,包括戚薇、王子異等影視明星也都曾在公開場合透露過自己服用保健品的心得。

明星之外,抖音、快手、小紅書這些網際網路社區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特別是在各個平臺都堅持以算法為主導的推薦機制下,用戶接收到的相關內容訊息也就變得越來越多。

當然,最能讓90後95後們樂此不疲的還是那些明星大腕們的直播帶貨秀。而一些大咖藝人曾經忽悠美容化妝品的套路,也大概率會在「保健營養品」上繼續讓年輕人迷之相信。這不是妄言,自媒體「花兒街參考」曾經專門刊文歷數過這些大咖的荒誕直播戲碼:明星李小璐直播推薦的一款面霜,是由一克拉鑽石磨成粉加裡面,券後才賣119的面霜;網紅穆雅斕在直播時,稱其推薦的美容產品獲得過「諾貝爾化妝學獎」。這兩位直播間的人數,關注的粉絲數都號稱是百萬千萬級別的。

估計是很多保健品廠商看到了明星直播這個機會,於是乎在主持人李湘的一場直播中,其銷售的羊肚菌被稱作是「最」適合補身體的,可以增強抵抗力、益腸菌、助消化、補腦提神、補腎壯陽;至於現任主播吉傑,在推薦某果蔬纖維素時則保證「鹼化體質」,可以「遠離癌症,遠離疾病」……

除了利用直播和社交平臺吹噓誇大功效,一些保健品企業的身份包裝也在「迎合」年輕消費者的喜好。

在深圳某數據中心擔任網管的王宇告訴懂懂筆記,自己曾經是保健品的高度追捧者:「一開始我是在電商平臺的推薦頻道裡接觸到這些商品的,當時也不太了解,看個大概然後就去小紅書、豆瓣、知乎等社區去搜。然後看見裡面有不少人推薦,他們在介紹商品時還會例舉出年輕人常見的身體狀況,比如脫髮、胃腸道不好、皮膚差等等。一般都是說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我自然也就信了。」前兩年,澳洲、日本、美國還有國產品牌他都陸續買過,後來經一位資深業內人士點撥才知道,其中很多「國外品牌」都是國內企業跑到國外註冊的一個殼。

這些故事很容易讓人想起保健品行業的「標杆產品」某白金。當年,以某白金為翹楚的保健品瞄準中老年消費群體後,最有效的營銷舉措就是——簡單粗暴地廣告轟炸。早在網際網路幾乎不存在的1995年,某白金就是鋪天蓋地在電視臺、報紙、雜誌上猛砸廣告,同時旗下數千名營銷人員分赴全國各地市場推銷這款保健品,最終大獲成功。

回想一下,曾經很多小區樓下的無限極、太陽神們以及背著大包小裹上門推銷的銷售員,秉承的也無外乎是把「褪黑素作為神藥」的精神,開始利落收割韭菜。

當紙媒體已成往事,移動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開始興起後,年輕人也成為了新一代的消費主力。當初營養保健品的線下營銷模式再次跳轉到了線上,雖然營銷方式在變,但是很多保健品的玩法似乎並沒有太多的變化,只是目標指向了新的紅利群體——90後95後們。

效果從不是保健品的「重點」

很多保健品產品有沒有效果,似乎是一個已經被爭論爛了的話題。從上世紀90年代太陽神、飛龍、巨人這些品牌引發的第一輪保健品大戰開始,相關的爭論就不曾停止過。

不過,聽那個時代的成功商業人士自吹自擂某白金顯然沒有太多意義,相比較之下權威部門對保健品的定義則更有借鑑意義:「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用於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所以,從產品本身而言,保健品不僅不能當藥,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很多時候也都是微乎其微。

談到曾經的「保健品自我投餵」經歷,王宇這樣表示:「我曾經每天的量是一次8顆VC,一天三次。當時那個牌子的維生素是一瓶299元,瓶子看著很大,裡面其實就100顆左右。一次吃一巴掌,沒幾天就吃完了。」至於效果,他悻悻地表示:「更多只是個心理安慰吧。」

在BBC的一檔名為 《健康飲食的真相》的紀錄片中,主持人用自己的身體做了兩個星期的試驗,他每天食用最大劑量的維生素片,在兩個星期之後檢查發現,自己身體的各項指標並沒有任何明顯變化。通過試驗,主持人得出一個結論:對大多數人來說,經常性地補充大量維生素可能只是讓你製造「昂貴尿液」的辦法。

包括在吳昕參加的那檔綜藝節目裡,醫生也曾提醒她:吃太多的保健品會造成肝損傷。但是這些忠告似乎並不影響社交網絡、直播帶貨平臺上那些種草達人把各路營養保健品吹得神乎其神,因為他們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相關產品的代購或銷售渠道。

​無論是尋找自己最信任的渠道,還是在自己信任的帶貨達人那裡下單,如今很多保健品出現的無效或者「隱患」幾乎沒有影響到年輕人的信任感。

幾年前家中長輩面對背著大包小裹敲開家門的推銷員時,作為旁觀者的年輕人會馬上產生交智商稅的義憤,如今角色互換後,這一代年輕人絲毫不覺得自己也是「交稅」的人。

這種心態下,各種血統和背景,成分和功效的保健品逐漸成為消費熱點。一位保健品快消行業的業內人士這樣表示:其實現在很多面向年輕人甚至是兒童的保健品,實際功效廠家和消費者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在中老年消費市場管理趨嚴,市場紅利逐漸消退的情況下,青少年群體的保健品消費熱潮自然成了各方必爭之地。

該人士指出,近年來不少國內企業開始大宗在境外收購保健品品牌或企業,一些藥企、乳製品企業也紛紛轉向保健品市場,通過併購海外企業來分食日益壯大的保健品市場。這裡面,針對年輕人相信「名牌」、海外品牌的心理做出的併購動作,應該不在少數。

實際上,很多年輕消費者心裡也都清楚,各種「素」、「片」、「油」大多不會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但周邊朋友都在嘗試,社交網絡、直播帶貨中也在不斷安利,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嘗試。想必絕大多數年輕人的心態,就像吳昕在節目裡所吐露的:吃保健品主要為了心安,知道沒用,但是覺得好像吃完就有點兒用了。

結束語

記得網上有一句流傳已久的梗:「幹著最累的活,熬著最晚的夜,吃著最貴的保健品,用著最好的護膚品」,這或許是90後95後中廣泛存在的現象。對於當下越來越多追求「躺平養生」的年輕人而言,這些花錢買心安的保健品或許也代表著一種略顯無奈的生活方式。

 

相關焦點

  • 半島調查丨靠吃「藥」養生,90後成保健品購買主力
    文/圖 半島全媒體見習記者 吳思凌晨,王小姐關上電腦,熟練地拿起眼霜塗抹,然後吞下兩顆褪黑素片,安心地睡下……「熬最晚的夜,吃最多的保健品」成為許多年輕人的「養生」方式。據統計,現在營養保健品的購買者中,「90後」佔比已超過25%,20多歲的年輕人比中老年人更熱衷於研究保健品。
  • 保健品行業發現新大陸
    曾經難以理解腦白金為什麼能走紅的年輕人,終於在辦公室輕輕撕開裝著小熊形狀葉黃素軟糖的包裝,只是因為他們聽說這個小東西可以緩解視疲勞。如今,吸引年輕人的保健產品功能之繁複令「打工人」措手不及。除去常見的鈣鐵鋅硒等維生素補充劑以外,抗衰老、改善睡眠、減脂增肌等產品也層出不窮。「熬最深的夜,吃最貴的護肝片」已經成為90後、95後的常態。
  • 你以為的養生,卻是在損害健康,這些養生常識全是謠言!
    養生之風是越刮越熱,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養生大軍當中。大家都知道養生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但是很多人在養生方面非常的盲目,經常受一些謠言的誤導,養生反而變成了「傷身傷心」的事。有哪些常見的關於養生方面的謠言呢?
  • 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謹防保健品騙局,保健品市場亂象函待解決
    在經濟和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養生保健意識逐漸增強,促進了保健品行業的迅速發展,同時圍繞著保健品產生的問題層出不窮,涉及種類多,影響範圍廣,所以保健品市場亟待管理和規範。很多保健品營銷者通過贈送小禮品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參加保健品的體驗、宣傳會議以及所謂保健知識的講座,對老年人進行洗腦,利用老年人的從眾心理利用託兒的手法進行卻誘,一些營銷者發動「親情攻勢」,為了推銷保健品,給予了老年人超過兒女的關懷,讓老年人產生「不買些產品實在不好意思」的感覺。
  • 【2020轉165】一個騙子自述:我是這樣把保健品賣給老人!
    培訓過程中,負責人不斷強化一個概念——公司賣的保健品只是個媒介,我們要給老人「帶來健康和陪伴」。不斷有公司「老人」講述自己的經歷,描述團隊氛圍好、上升空間大等一系列的前景。他們不過二十七八歲,工作不過四五年。一位女員工說她不到5年便實現了全款買房的小目標,「我一個女孩子都能做到!你們男生憑什麼不能?」
  • 養生行業亂象叢生:借養生「大師」之名騙消費者
    借養生「大師」之名,行欺騙消費者之實——養生行業亂象叢生亟待規範  從綠豆「神醫」張悟本,到生吃泥鰍的「健康教母」馬悅凌……沒有行業標準,沒有科學依據,隨著養生熱的興起,千奇百怪的「養生大師」應運而生,以「養生之名」,行欺騙消費者之實。專家建議:健康教育應「提速」,行業監管待加強。
  • 養生指南服務營銷:養生保健企業發展和壯大必然的選擇
    然而在紅紅火火一陣後,如今終於步入了寒冷的"冬天"。2019年以來,隨著新的法律法規出臺,這些遊走於法規邊緣的營銷手段,最終要遭受「遊戲規則」的封殺。事實上,象這種瘋狂複製手段雷同的營銷模式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已註定了它們時乖運蹇。中國養生保健品市場呼喚著一種更科學合理,並適合中國市場現狀的新營銷模式。
  • 「闢謠」人民日報從來沒有說過保健品都是騙人的!
    你們對保健品做出雷人的評價來博眼球、拉粉絲,搞新一輪融資,不惜整死整個行業。 你們很有小聰明,藉助社會大眾對保健品誇大宣傳的銷售方法比較厭惡的負面輿情,對深受國人喜愛的中醫、養生、保健品市場進行極端的、偏頗的、惡意的評價,刻意地詆毀保健養生行業,甚至詆毀整個中醫中藥國粹,誤導公眾的認知。 這簡直是對整個中醫中藥、養生保健文化的惡意攻擊!你是想怎麼著?
  • 除了權健 這些保健品也會忽悠人交錢
    某一天,在剛服用過「忘不了」後,她同學突然問道:「我剛剛喝『忘不了』了嗎?」這不是一個笑話,實際上,喝各種補腦口服液、吃保健營養粉,幾乎成為那個年代獨生子女的集體記憶。1994年,國家統計局對35個大中城市進行調查,30%以上的家庭會買保健食品饋贈親友,北上廣等十大城市有83%的10歲以上少年會服用各種營養口服液。
  • 非法集資案例篇|賣保健品的隔壁老王與消費返利式營銷騙局
    然而,仍有大量違規的保健品公司,其罪惡不只在於通過洗腦式營銷使得被害人花費天價購買所謂的養生神藥延誤病情,有時還通過變相非法集資的手段使被害人財產遭受巨大的損失。我們來看以下兩個通過返利營銷保健品的手段進行非法集資的案例。
  • 保健品之惑
    今年2月,她接到一個推銷電話,對方稱自己是教授,推銷鹹陽一家製藥廠生產的保健品,服用後心臟正常跳動就可以不用起搏器。   有心臟病並裝了起搏器的張老太聽得動了心,在與對方溝通之後,購買了35000元保健品。但服用一段時間後,她感覺自己的心臟病並不見好轉,想退貨退款。但對方卻說,扣除相關退貨費用後,只能退回1萬餘元。
  • 九部門整治保健品欺詐背後:侵權事故多發,有老人被騙後自殺
    「第一天送了8個雞蛋。」孫濤作證時回憶,連續六天送了雞蛋後,工作人員開始給參加講座的老人送掛麵、醬油和醋,還每天贈送一粒藥,叮囑晚上睡覺前吃。十八天後,「健康講座」開始宣傳藥品——一種神奇的珍生膠囊。「曹總講課時說,這藥能治腫瘤、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孫濤回憶,會場上的工作人員還開展了各種抽獎活動,「還有補貼,說買藥後的第二天就給,返回的錢比買藥的錢還要多。」
  • 記者調查:為何「養生騙局」受騙上當者越來越年輕?
    說起「養生騙局」,很多人都會想到老年人,多年來,老年人都是受騙上當的主角,經常花大筆冤枉錢購買一些號稱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和器材。  「她經常嘴裡說著上次買的保健品沒什麼用,要和朋友好好說一下。可是在與朋友一通語音聊天后,卻又購買了一種新的保健品。」錢師傅說,他已記不清妻子在朋友圈裡購買了多少種保健品,雖然每次朋友都說效果很好,可是使用以後,妻子得到的只是失望,怎麼勸她都不聽。  我怎麼會相信喝水洗澡就能治好高血壓  喝水洗澡就能根治高血壓!
  • 95後健康女孩一天吃7種保健品 專家:真沒必要
    小調查>>7成90後有吃保健品的習慣5月28日,記者採訪了10位90後,發現其中7位都有每天吃保健品的習慣,而且大部分是對於微量元素的補充,種類都沒有超過3種。但朋友圈裡宣傳的那些能減肥、通便、養顏、抑制高血壓的保健品類酵素,都是無效的。一方面,酶的種類繁多,不同種類的酶的作用其實不一樣;另一方面,多數酶都是蛋白質,可能還沒能抵達胃部,基本上都被分解掉了,也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 阿信課堂——識破保健品騙局,安享幸福晚年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顯示,超過95.5%的參與調查的老年人目前或計劃通過不同方式進行養老投資理財,30.3%的調查對象有上當受騙的經歷且部分人受騙金額較高。
  • 養生騙局揭秘:賣家對老人噓寒問暖 免費誘惑大
    父母對理療床的療效深信不疑,買回來後每天都堅持做。「有時候我看到新聞,曝光理療床的負面效果,還導致出了人命,跟父母說,他們也不理,說那是個別人的身體問題。」在北京,工商部門在查處一家理療床免費體驗店時,甚至遭到了正在店裡做體驗的老人們的「圍攻」,他們紛紛聲援該店「人家沒說讓我們買,沒錢可以免費做」、「以前毛病挺多的,現在都沒了」、「人家確實有效果,不是虛假的」。
  • 為人處世,勿忘心安;懂得心安,天地自寬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心安。從前,有一個國王獨自到後花園裡散步,令他出乎意外的是,花園裡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後來,國王得知橡樹覺得不如松樹高大筆直,所以它死於輕生厭世。松樹則死於嫉妒,因為它不能結很多像葡萄一樣的果實。
  • 95後健康女孩一天要吃7種保健品 專家:真沒必要
    小調查>>  7成90後有吃保健品的習慣  5月28日,記者採訪了10位90後,發現其中7位都有每天吃保健品的習慣,而且大部分是對於微量元素的補充,種類都沒有超過3種。  28歲的秦小姐每天會吃女性維生素和魚肝油,「因為日常工作都是吃外賣,根本吃不了水果,感覺維生素比較缺乏。」維生素補充片也是大部分年輕人會吃的一種保健品。
  • 小學生家長:「女兒過去能考95分以上,現在一換教材只能考70分」
    文/格格鬥好朋友家的孩子上小學五年級,之前她家女兒學習很不錯,尤其語文科目,每次考試都能考95分以上,可是換了教材後,她女兒學得非常吃力,每次考試只能考70來分,朋友非常擔心,她跟我傾訴:「本來女兒過去語文都能考95分以上,現在一換教材,孩子感覺學習非常吃力,每次都只能考
  • 重慶誕生全國首個生態養生景區標準 負氧離子含量不低於5000個/...
    原標題:重慶誕生全國首個生態養生景區標準 負氧離子含量不低於5000個/立方釐米 新華網重慶頻道8月20日電(趙紫東)靠著一片森林和一溪流水就被景區包裝炒作成「養生聖地」的情況今後在重慶將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