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看過來】地面塌陷巖溶塌陷工程地質勘察、評價及防治措施——地面塌陷

2021-02-24 基礎工程

(三) 勘探及取樣

(1) 勘探方法

①巖芯鑽探和土層鑽探:主要用於查明巖層或土層的成分、性質、結構、厚度、產狀、地質構造,基巖面起伏和埋藏深度,溶洞頂板厚度,溶洞填充情況、填充物性質,地下溶洞、暗河的分布形狀、規模,地下水的埋深、性質、動態變化及水動力特徵等。鑽探也用於驗證工程地質測繪和物探成果對巖溶狀況的判斷以及採取試樣進行室內試驗工作。

②小口徑鑽探:如晶片鑽孔用於鑑定巖芯或土層;風鎬鑽孔可用於進行某些物探工作,如超聲波探測。

③井探、槽探、硐探:當鑽深方法難以準確查明地下情況或基巖淺埋且巖性是控制因素時,可採用井探、槽探,主要用於查明淺部巖溶洞隙的形態、規模和發育狀況,斷層分布、巖組分界等;對大型工程,必要時可採用硐探。

(2) 勘探點的布置

①勘探點的間距:勘探線應沿建築物軸線布置,勘探點間距不應大於《巖土工程勘察規範》(GB50021——2001)中的相關規定,一般應符合對複雜場地、複雜地基的要求。在下列8種地段,應進行重點勘察,並加密勘探點:地面塌陷、地表水消失的地段;地下水強烈活動的地段;可溶性巖層與非可溶性巖層接觸的地段;基巖埋藏較淺且起伏較大的石芽發育地段;軟弱土層分布不均的地段;物探成果異常或基礎下有溶洞、暗河分布的地段;對於複雜場地,每個地理基礎或重要設備基礎處均應布置勘探點;對一柱一樁基礎,宜每柱分布勘探點。

②勘探點的深度:勘探點深度應符合《巖土工程勘察規範》(CB5021——2001)中的相關規定,且應滿足下列五點要求:當基礎底面以下土層厚度不大於獨立基礎寬度的3倍或或條形基礎寬度的6倍且具備形成土洞或其他底面變形條件時,應有部分或全部勘探點鑽入基巖;應圈定洞體範圍;對重大建築物基礎應適當加深;對大直徑嵌巖樁勘探點應逐樁布置,勘探深度應不小於樁底面下3倍樁徑並不小於5m,當相鄰樁底的基巖面起伏較大時應適當加深;為驗證物探異常帶布置的勘探點,一般應鑽入異常帶以下適當深度。

(3) 測試、試驗和監測:巖溶勘察的測試、試驗和監測應考慮下列要求:追索隱伏洞隙的聯繫時,可進行連通試驗;當評價洞隙穩定性時,可採取洞體頂板巖樣和填充物土樣做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必要時可進行現場頂板巖體的載荷試驗。為了推斷溶洞的形成和發育歷史,尚可用熱釋光法測定鐘乳石的絕對年齡,用C14法測試洞中填充物的絕對年齡。

相關焦點

  • 魯南院主編完成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團體標準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影 通訊員 賈德旺 濟寧報導  近日,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主編完成的《巖溶地面塌陷防治工程勘查規範(試行)》(T/CAGHP076-2020)由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發布實施
  • 四川廣元地陷區有地下溶洞 天坑為巖溶塌陷所致
    ,存在地下溶洞,巖溶頂板產生剪切破壞而導致地面塌陷。  災害發生後,朝天區國土資源部門迅速聯繫了省、市國土資源部門的專家趕赴現場,聘請了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604大隊進行實地調查。12月15日,專家組最終形成了《廣元市朝天區平溪村三組屋基壪地面塌陷應急調查報告》。
  • 【地理視野】地理老師教你全面掌握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的區別
    隨著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由於工程活動引發的地面塌陷也會越來越頻繁,成為新的城市地質災害。舉個簡單的例子:地下供排水管線漏水後,會在地下形成一個大的水囊,增加塌陷的危險。  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截至2011年12月,中國有50餘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降,長三角地區、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已成重災區。在2012年2月,中國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獲得國務院批覆。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2017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這些地區應特別關注礦業活動以及過量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巖溶地面塌陷和採空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三、2017年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對象  (一)重點防範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建鐵路、公路、水利水電工程、單獨選址建設的能源工程、市政工程、住宅小區等重大項目及其附屬設施建設,正在實施的地質災害治理和搬遷避讓安置地建設工程,以及城市軌道交通等人工開挖和抽排地下水等工程活動強烈的地段,要重點防範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引發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2018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這些地區應特別關注礦業活動以及過量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巖溶地面塌陷和採空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三、2018年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對象  (一)重點防範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查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20529處,威脅人口125萬人。
  • 巖土工程知識:地質災害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學員問題】地質災害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解答】查明評估區所處區域地面沉降區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發展趨勢,形成原因(重點是地面沉降區與採礦大面積疏排地下水的關係、地面沉降區與採空區的關係,以及構造沉降等),評價地面沉降對礦山生產及周圍環境的影響,擬採取的防治措施。
  •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範
    本標準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術規則。本標準適用於重慶市因人身財產和環境保護、城鎮規劃及工程建設等需要而進行的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塌岸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不適用於其它工程勘察。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術規則。
  • 常州推出7項措施防治地質災害 所有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
    今年,根據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特徵、人類工程活動的擾動影響、全球氣候背景下的降水趨勢影響三個因素進行疊加分析,預計今年全市地質災害災(險)情較2019年有偏重的趨勢,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據了解,我市地質災害發展發生主要呈3個特徵:地質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為主,突發性強;地質災害多發生於人類工程活動較多的地區和地下開採礦山的採空區;發生時間分布上,季節性特徵明顯,特別是在汛期和連續降雨期間,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質災害小常識,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力量進行搶險救災。 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1.什麼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地質災害」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用於概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逐步為政府、社會和學術界所接受。我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中尤以地質災害為最。在過去幾十年裡,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數量眾多,導致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損害。為此,亟需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據統計,2019年發生地質災害其中滑坡4220起、崩塌1238起、泥石流599起、地面塌陷121起、地裂縫1起和地面沉降2起,全年地質災害共造成211人死亡、13人失蹤、7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7.7億元。
  • 基於2014—2018年我國城市路面塌陷事件對其時空規律研究
    路面塌陷次數與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城區人口密度、地下水用水量和地面沉降易發程度存在相關關係,且由多個因素共同作用,其中頻繁的經濟活動和密集的人口影響更大。研究成果以期為今後城市地質災害和路面塌陷相關研究以及相關城市解決塌陷問題、降低塌陷風險、規避塌陷發生提供參考。
  • 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主要防治和監管任務:易發區內的工程項目建設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重點工程實施全程跟蹤和監督管理,減少人為破壞地質環境和誘發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山區農民建房要科學合理選址,並做好評估、論證和防治工程。對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以搬遷為主,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措施。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加強監測預警工作;加強汛期巡查、汛中排查、汛後核查工作。建成地質災害避讓搬遷特色示範點1 個。
  • 海南出臺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
    央廣網海口4月28日消息(記者朱永 通訊員尹建軍)經海南省政府同意,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日前下發《關於印發海南省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入清查地質災害現狀,全面監控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探索推進專業監測試點,加強排查新增隱患點,提升專業監測及群測群防水平,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
  • 從城市蔓延到鄉村 塌陷之城的重生之困
    上述城市和鄉村的塌陷絕非個例。根據國務院剛剛批覆的《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1~2020年),中國已經有20多個省份發生了地面沉降問題,其中,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國三個主要的沉降區,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大量開採或採礦活動。
  • 浙江省餘姚市1: 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徵】餘姚市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本次共調查各類地質災害及隱患點80處,其中滑坡48處,佔60.0%;崩塌15處,佔18.8%;泥石流16條,佔20.0%;地面塌陷1處,佔1.2%。地質災害已造成15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86.2萬元。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應對地災防治難題
    那麼,如何儘可能搞清楚「隱患點在哪裡」「什麼時候可能發生」等地災防治的核心問題?近日,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工程學院教授張勤、公路學院道路災害防治研究所副教授李家春等專家,從實踐出發,談起了我國地質災害隱患點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地鐵越造越多,越挖越深,地面會不會因此塌陷?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據大連地鐵公司副總經理介紹,2011年3月10日上午9點30分,正常施工的大連地鐵試驗線3號豎井橫通道施工掌子面頂部突然出現湧水、湧泥、卵石坍塌現象,人行道塌陷,現場失蹤一人。坍塌位置是卵石層的富含區,土石方坍塌量約200立方米,距地面大概17米。
  • 南沙區全域有了三維地質模型
    構建陸海統籌、地上地下一體化三維屬性模型 2018年,廣州被列為國家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示範城市,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項目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地質調查工程,目標構建陸海統籌、地上地下一體化三維屬性模型和城市地質「共建共享」。
  • 陝西省自然資源廳關於印發《陝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技術要求...
    「三區兩線」可視範圍以外的,礦山地質災害不發育或已採取隔離措施消除礦山地質災害隱患、經簡單的人工幹預後植被能正常生長的,以自然恢復為主。採空區地面(沉)塌陷及塌陷裂縫的防治,按照《建築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採規範》(2017年)有關規定留設安全保護煤柱,可採取充填開採或優化採礦設計、頂板管理等措施預防和控制採空地面塌(沉)陷及塌陷裂縫的發展。防治工程設計按照《採空塌陷防治工程設計規範(試行)》(T/CAGHP 012-2018)執行。地面塌陷治理應以居民和構築物的安全為前提。
  • 「120個韓國」塌陷!地下水超採,地球真的會被掏空嗎?
    調侃歸調侃,人類超採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卻是事實,我們必須要重視它,及早採取措施予以補救,否則很容易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沉降的原因有自然的也有人為造成,地殼的變形、火山運動、巖溶、永凍土融化或者地下暗河衝刷都會造成地表發生塌陷。有些沉降的面積非常廣闊,時間也長達幾千年;而有些塌陷地面積小而深,讓人猝不及防。2010年5月,當熱帶風暴阿加莎掃過瓜地馬拉,就在城市中心製造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大洞,令人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