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林文量團隊發表葉綠體能量流的新認知

2021-01-21 植物研究進展

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能源收集過程,通過吸收陽光、二氧化碳和水來製造糖分及氧氣。不過,當沒有陽光時,植物仍需要一定能量維繫其晚間活動。傳統認為,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自由進出C3植物中的葉綠體,以提供其所需能量  (Heldt, 1969),此文章50年來已被引用200多次。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林文量團隊採用螢光蛋白即時觀察植物內葉綠體及細胞質內的ATP濃度變化,發現ATP根本無法有效地進入成熟的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葉綠體,這發現打破了五十年以來的傳統認知。有關結果已於早前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Voon et al., 2018)。為了釐清其發現與前人結果的差異,林文量團隊近月於《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一篇觀點文章」ATP translocation and chloroplast biology」。

該文亦詮釋了最新的發現如何推動了我們對葉綠體生物能量學的認知,包括:

(一) 為何ATP只能進入未完全發育的葉綠體,而不是成熟的葉綠體;

(三) 為何葉綠體輸出還原當量對光合作用是必要的;(四) 成熟葉綠體晚上如何能夠取得ATP以維持其能量需要。

下圖描述了擬南芥葉綠體生物能量學的三種不同處境:

(A) 處於萌芽階段時,發育未完全的葉綠體如何獲取ATPHeldt, H.W. (1969). 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ion in spinach chloroplasts. The FEBS journal 5, 11-14.Voon, C.P., Guan,X., Sun, Y., Sahu, A., Chan, M.N., Gardeström, P., Wagner, S., Fuchs, P.,Nietzel, T., Versaw, W.K., et al. (2018). ATP compartmentation in plastids and cytosol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revealed by fluorescent protein sensing.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5, 10778-10787.https://academic.oup.com/nsr/article/6/6/1073/5530979

推薦閱讀:

香港大學在植物脂質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香港中文大學林漢明課題組揭示鹽脅迫下大豆幼苗的轉錄組變化

香港中文大學姜裡文教授最新綜述文章

PLOS Genetics| 中國農業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在費氏中華根瘤菌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年國自然面上項目匯總(農學基礎與作物學、園藝學與植物營養學)

2019年國自然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匯總(農學基礎與作物學、園藝學與植物營養學)

  

(微信號:admin_planter

請掃描小編微信二維碼添加為好友,並備註您的個人信息,格式為:姓名或暱稱+單位+研究方向。小編將拉您進入「植物研究進展微信交流群」,謝謝!


投稿、轉載、商務合作等請聯繫:

plant_res@163.com

相關焦點

  • 河南大學張立新團隊發表葉綠體蛋白轉運和分選綜述文章
    來源 | 河南大學近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團隊在Trends in Cell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Protein Sorting within Chloroplasts的文章,系統總結和闡述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研究進展,並對未來該領域研究提出展望。
  • 中國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研究顛覆學界認知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嶽冉冉  中國科學家一項歷時五年的研究成果顛覆了學界對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的認知——科學家發現整個葉綠體基因組都是可以轉錄的。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了《自然》出版集團的《科學報告》上。
  • 原子模擬揭示葉綠體如何利用光能
    研究團隊報導,研究人員使用超級計算機重建了13億6千萬個原子組成的葉綠體模型,一個紫色細菌中原始的光捕獲結構。該細胞器受到刺激後,與自然存在的表現相同。 (Christopher Maffeo)科學家模擬了一種光合細菌的光捕獲結構的原子構造,解析了細菌如何將光能轉化成機體生長所需的能量。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他的團隊十幾年來先後從菠菜中提純光合作用中的兩種關鍵功能蛋白,旋轉的生物分子馬達蛋白ATP合成酶及捕獲光信號的蛋白光系統II。經過不斷努力與探索,團隊較早地將活性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重組在類細胞結構的微膠囊表面,通過創建生物界面,獲得質子梯度,以人工構建的分子組裝體系實現ATP分子的合成。
  • 內地與香港醫療團隊合作取得心臟病微創治療新突破
    內地與香港醫療團隊合作取得心臟病微創治療新突破 2018-10-06:新華網 參與互動    內地與香港醫療團隊合作取得心臟病微創治療新突破  新華社香港10月6日電
  • 人造「葉綠體」和普通的葉綠體有何不同?
    眾所周知,葉綠體是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簡單來講,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類所特有的能量轉換器。它由葉綠體外被、類囊體和基質三部分組成。其中類囊體分布在葉綠體基質和藍藻細胞中,是單層膜圍成的扁平小囊,也稱為囊狀結構薄膜。
  •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把陽光變成糖,合成生命科學將改變未來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開創出一種治理二氧化碳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已經發明了一種新的人工葉綠體,即改變植物細胞內部的光合結構,利用陽光和實驗室設計的化學途徑把CO2轉變成糖( CH2O)n。人工光合作用可以用來驅動小型、無生命的太陽能工廠生產治療藥物。
  •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地球巖石圈破裂過程RFPA數值模擬:左為位移分布雲,右為應力場分布唐春安教授國際合作團隊(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香港大學和美國漢普頓大學),基於唐春安教授團隊多年研發的大規模科學計算軟體
  • 西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團隊開發CARPID新技術,助力非編碼RNA研究
    受此啟發,嚴健教授、張亮教授和陳居明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成功開發了一種檢測活細胞內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取名CARPID (全稱CRISPR-Assisted RNA-Protein InteractionDetection Method)。
  •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05:09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 2019中考生物複習資料: 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的作用
    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1)線粒體和葉綠體是細胞裡的能量轉換器     (2)葉綠體: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製造的有機物中。     (3)線粒體: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 http://www.huaue.com  2019年3月18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導讀:
  • 青島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青島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孫竹媛)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李強和李洪森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四氧化三鐵(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Cell 新發現!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
    Cell 新發現!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責編 | 逸雲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遭受各種威脅,包括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大量研究證實了葉綠體在植物免疫反應中的基本功能:植物感知危險信號後,葉綠體作為鈣信號和活性氧信號的來源,將信號傳遞到細胞核【3】,導致防禦相關基因(比如水楊酸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以及病原體模式分子觸發的免疫反應(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PTI)激活【4,5】。然而,病原體攻擊信號是如何從細胞外周傳遞到葉綠體以及從葉綠體傳遞到細胞核的分子基礎仍然不清楚。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 葉綠體中的ATP
    光合物種利用大量經濟的ATP和NADPH來進行所有需要能量的代謝反應。這包括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類的合成。這就是為什麼光合細菌和藻類是如此成功的生物的原因。」   事實上,光合作用碳反應利用光反應產生的ATP和NADPH可合成多種化合物,其中主要產物是糖類,包括單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澱粉,其中蔗糖和澱粉最為普遍。大多數植物的產物是澱粉,有些只產生葡萄糖和果糖(如洋蔥、大蒜)。
  • 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7月1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Breaking Earth’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大家熟知的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葉綠體
    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構成分子機器的細胞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 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這將意味著有能力生產出清潔能源--清潔燃料、清潔碳化合物(如抗生素),以及其他僅靠光和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的產品。但如何從頭開始建造一個有生命的光合細胞?
  • 青島農業大學韓磊教授團隊發表AFM封面文章
    青島農業大學韓磊教授團隊發表AFM封面文章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碩士研究生梁欣為第一作者、導師韓磊教授為通訊作者,在化學與材料領域權威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響因子16.836)上發表題為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