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與全像電子顯微鏡 實現單一蛋白質攝像

2021-01-16 石墨烯聯盟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我們越發渴望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對神經功能障礙、喪失長期記憶也越發恐懼。阿茲海默症又稱腦退化症,便是大腦 β-amyloid 和 Tau 蛋白質結構異常所造成的疾病,致使認知能力與身體機能逐步惡化,最終甚至導致死亡。不過,最新的蛋白質攝像技術或許能突破過往的界限,從根本研究蛋白質結構。


 ▲ 正常大腦(左)與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右)。(Source:wikipedia)

  目前的蛋白質攝像使用 X 光散射晶體學(X-ray crystallography),先將蛋白質集結製成晶體後,再以 X 光散射圖觀察晶體之電子密度分布,最後分析得到各原子的位置與彼此的化學鍵強弱。


▲ X 光散射晶體學流程圖。

  但 X 光散射晶體學觀察的畢竟是無數蛋白質分子製成之結晶,求得的結果也只是平均值,難免不慎清晰;況且有許多蛋白質無法形成結晶,其中包括在生物體內十分重要的膜蛋白類。於是,瑞士蘇黎世大學的 Longchamp 博士與其研究團隊著手研發拍攝單一蛋白質影像的方法。

  單一蛋白質攝像有 3 個主要的挑戰:首先,與以往結晶散射不同的是,我們得將單一分子的蛋白質分離純化,以便後續觀測。然後,我們需要能夠固定這一分子蛋白質的技術,爭取足夠時間解析其構造。最後,用以攝像的輻射能量不可過高,以免導致蛋白質分解,波長又必須短到足以呈現蛋白質的細部結構——這時,低能全像電子顯微鏡便派上用場了。


▲ 低能全像電子顯微鏡攝像原理。

  低能全像電子顯微鏡的優點,在於其低能電子不傷害蛋白質,然而這些低能電子的穿透力也較弱,唯有將蛋白質溶液噴灑在石墨烯(graphene)薄層才得以觀測。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組成的超薄材質,只有一層原子的厚度卻能像塑膠一樣摺疊,而且比鑽石強韌,導電力優於銅與金;它的發現讓Geim與Novoselov於 2010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 石墨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有了單一蛋白質的攝像技術,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可以解析先前無法結晶的蛋白質,也能更精準地從多方面研究蛋白質構造。或許,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蛋白質結構異常的疾病的研究,將因此突破至新境地,為諸多病友帶來希望曙光。


▲ 左右分別為兩顆不同的血紅素(hemoglobin)蛋白。a:全像投影。b:數值重建之構型。c:蛋白質可能的方位。


來源:搜狐(文章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聯盟觀點,僅供大家閱讀~)

相關焦點

  • 噴墨列印石墨烯實現太陽能可穿戴電子設備
    石墨烯通常被稱為「超級材料」,它最早誕生於2004年。石墨烯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能,包括比鋼更堅固、具有更高的柔韌性以及有史以來最好的電導體。像石墨烯這樣的二維材料通常是通過依次剝落單層碳原子(排列在平板中)製成的,然後將其用於定製結構。
  •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難,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 未來有望應用於創造效率...
    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摺紙,但很少有人能想到,如今納米材料石墨烯也有「摺紙術」了。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團隊的陳輝博士等人首次實現了對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原子級可控摺疊,相當於用石墨烯摺紙,相關論文6日發表在世界頂級科研雜誌《科學》上。
  • 研究發現,石墨烯層充當電子束的鏡子,電子分束器或將成為可能!
    石墨烯層可以作為電子束的鏡子,這是物理學家Daniël Geelen和同事使用一種新型電子顯微鏡發現的,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這種新技術稱為「eV-TEM」,這是電子顯微鏡的一種新變體,它能將電子束對準樣品,以便對其成像。
  • 石墨烯的超導現象基於電子間的強相互作用
    近日,《Nature》雜誌接連發布3篇研究論文,在石墨烯領域引起震蕩。幾個研究團隊分別獨立運用譜學技術對「魔角」石墨烯的特殊行為進行了闡述。自從2018年以來,石墨烯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有了全新發現,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 石墨烯材料下一站!MIT成功實現單個電子和光子的基礎元件開發
    2018 年,MIT 的一支團隊曾實現通過讓兩張厚度為單個碳原子直徑的石墨烯薄片疊在一起,並讓兩張的相對朝向呈一特定傾角,再對薄片施加電場,使疊起來的石墨烯薄片能從導體變為絕緣體然後再變為超導體,該研究象徵著一個 「用單一化學材料構建電子元件」 的新興材料研究領域 「Twistronics」 的誕生。
  •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是什麼
    顯微鏡的作用是通過放大物體的具體形態來研究物體的構造和具體的內部特徵, 主要應用於物理生物和醫學的方面,通過顯微鏡放大後,可以直觀的了解細胞和各種細小物體的內部做構造,來做出相應的研究,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顯微鏡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中美科學家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stretchable micro-supercapacitor
  • 走進863: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的原理及應用
    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是電子顯微鏡的一種,掃描電鏡(SEM)是介於透射電鏡和光學顯微鏡之間的一種微觀形貌觀察手段
  • 石墨烯和硼烯在二維異質結構中的集成
    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從石墨烯和硼烯中創造了2D異質結構,朝著利用這些納米材料創造集成電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通過將硼苯和石墨烯等納米材料集成在一起,我們正在納米電子學領域開闢新的可能性。」研究小組解釋說,任何集成電路都包含許多不同功能的材料,比如導電或保持元件電隔離。但是,由於材料和製造技術的進步,電路中的電晶體已經變得越來越小-它們已經接近極限了。像石墨烯這樣的超薄2D材料有可能繞過這個問題,但是將2D材料集成在一起通常是相當困難的。
  • 石墨烯納米帶再登《Science》!劍指石墨烯電路
    該方法通過退火處理,實現了在金紅石TiO2 (011)-(2×1)表面上預先設計的連續活化C-Br鍵、C-F鍵、脫氫成環等過程。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光譜分析結果證實,該方法成功實現了之字形邊界的平面扶手椅型GNR的合成,同時作者揭示了GNR與金紅石型TiO2基底之間的弱相互作用。
  • 石墨烯的基本表徵手段與檢測方法大全
    事實上,石墨烯的最早發現與成像分辨就是通過光學顯微鏡實現的[圖1(a)]通常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石墨烯都是在具有一定厚度氧化層的矽片上進行的。由於石墨烯的納米尺寸的厚度會導致透過石墨烯的光發生幹涉效應,因此不同層數的石墨烯在光學顯微鏡下具有不同的顏色,從而實現可視,這也是石墨在肉眼下具有不透明性的原因。
  • 選擇的基因轉錄是蛋白質在細胞內表達的區域中電子傳遞的基本方式
    因此,單一的納米技術選擇被視為圖像引擎的一個關鍵部分。最近發表在《免疫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表明,利用現有的納米晶體包裹特定基因轉錄本的現有方法不會轉化為其最終的蛋白質。製備一個由生物技術材料製成的納米晶體特異性編碼新標記基因的能力與製備基因轉錄本並插入細胞表面區域的能力一樣重要。多種納米技術方法的綜合一致性的高確定性大大提高了細胞生物學技術的靈活性。
  • 電子冷凍顯微鏡:利用廉價技術製作高解析度圖像
    哈勒-維滕貝格馬丁路德大學(MLU)的生物化學家們使用標準電子低溫顯微鏡獲得了令人驚訝的好圖像,與更複雜的設備拍攝的圖像不相上下。他們幾乎在原子水平上成功地確定了鐵蛋白的結構。他們的成果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近年來,電子低溫顯微鏡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揭示蛋白質結構方面。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全石墨烯電極用於高性能非對稱超級電容器
    通過對氧化石墨烯進行簡單的化學熱修飾而設計「全石墨烯」電極系統。簡單的合成路線製備化學功能化的石墨烯(FG)陰極和兩個陽極。以熱還原的氧化石墨烯(TrGO)和摻碘的石墨烯(IG)為基礎,然後組裝成ASC。
  • 史上最全石墨烯行業人物(國外篇下)
    從事科學、化學和生物學跨學科研究,旨在實現原子和分子級材料控制,一方面實現對受量子行為控制的系統和設備的設計,另一方面實現對生命物質的功能研究。Seto獎獲得者(日本社會顯微鏡2005),Martin Wood獎得主(英國大使館2006),住友基金會(1997)和CREST-JST(2006)。
  • 賽默飛推多款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電子顯微鏡
    我們正在推出基於我們領先的電子顯微鏡平臺的新產品,向客戶展示我們的廣泛分析技術如何推動他們在材料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   加速冷凍電子顯微鏡革命   Thermo Fisher繼續擴大其業界領先的平臺,使蛋白質,蛋白質複合物和其他生物分子結構的分析更快,在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領先十多年的領先地位,更容易和更方便。
  • 石墨烯最新Science:檢測固態系統中電子間相互作用的「指紋」
    Stroscio(通訊作者)等人利用隧道測量技術成功地將環形石墨烯諧振器中空間約束和磁約束之間的相互影響可視化,並直接觀測到了電子相互作用的痕跡。石墨烯是一種表面暴露大量電子的二維材料,因此被認為是研究外加場中能級變化的理想材料。
  • 是誰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解釋
    20世紀20年代法國科學家德布羅意發現電子流也具有波動性,其波長與能量有確定的關係,能量越大波長越短,比如電子經 1000伏特的電場加速後其波長是0.388埃,用10萬伏電場加速後波長只有0.0387埃。於是科學家們就想到是否可以用電子束來代替光波?這是電子顯微鏡即將誕生的一個先兆。
  • 石墨烯到底是什麼?它能給電子產業帶來什麼?
    用俄歇電子能譜確定表面的氧化物完全被移除後,將樣品加熱使之溫度升高至1250~1450℃後恆溫1min~20min,從而形成極薄的石墨層,經過幾年的探索,克萊爾·伯格(Claire Berger)等人已經能可控地製備出單層或是多層石墨烯。在C-terminated表面比較容易得到高達100層的多層石墨烯。其厚度由加熱溫度決定,製備大面積具有單一厚度的石墨烯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