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MH370航班消失一年多後,在印度洋西南部的法屬留尼旺島發現了其第一塊殘骸。鑑定結果顯示,它應該是飛機上的襟副翼。那麼,能否根據這片襟副翼上的信息,反推出飛機墜海的原點,從而幫助解開種種謎團呢?
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的專家說,已有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計算,但從單個漂流物只能推算出一個很大的範圍,如果能發現30到50個飛機殘骸,就能相對準確地反推出MH370航班墜海原點。不過,由於印度洋十分遼闊,要找到這麼多殘骸並不容易,目前調查重點還是應放在對此前確定的12萬平方公裡核心海域的搜尋上。
南赤道流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本月6日宣布,在法屬留尼旺島發現的殘骸經確認屬於MH370航班客機。調查人員去年曾根據該飛機與衛星聯繫的信號在印度洋東部劃出一個12萬平方公裡的搜索區,那麼為何其殘骸會出現在印度洋西部的留尼旺島?
「這與印度洋的洋流特徵有關」,大連海事大學的海洋氣象專家簡俊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介紹說,印度洋以赤道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印度洋的洋流複雜,其方向會隨季節變化,因此如果殘骸出現在北印度洋的話,按洋流溯源會非常困難。
但在南印度洋長年存在由4部分洋流組成的逆時針循環:靠近赤道自東向西的南赤道流,靠近非洲從赤道流向南極的馬達加斯加海流,靠近南極洲自西向東的西風漂流和靠近澳大利亞自南向北的西澳大利亞海流。它們流動的方向終年基本不變。
「現在殘骸出現在南印度洋西部的留尼旺島,正好說明它是沿南赤道流從印度洋東部漂過來的,從海流平均速度0.2到0.3米每秒和漂流時間500多天上計算也是大致相符的,」簡俊說,「因此之前專家估計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東部失事是大體正確的,當然現在距離找到具體失事地點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反推原點
能否根據在留尼旺島發現的襟副翼和相關洋流特徵,來追溯飛機墜海的原點呢?實際上,在此前飛機失聯並根據衛星信號大致確定印度洋東南部為最大可能失事區域以後,世界上許多海洋學家就開始通過複雜的洋流模型,計算飛機殘骸漂流的可能路徑。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海洋學家埃裡克·范·塞比耶一直關注MH370事件,在留尼旺島發現殘骸後,他公布了新的計算結果。根據其洋流模型,可計算出漂流到留尼旺島的物體在16個月前的可能位置範圍,其中10%的範圍位於之前的搜索區。但是該殘骸入海的所有可能位置覆蓋了50%以上的印度洋區域,並無太大幫助。
簡俊認為,僅通過單個殘骸來倒推飛機可能的失事地點難度非常大,因為單個漂流物受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很大,在500多天的漂流過程中,一次強對流天氣或偶發大風浪等因素都會使漂流物離開原先的海流區。他認為:「至少需要找到30到50個飛機殘骸的目前位置,才能排除外來擾動的影響,相對準確地反推出飛機失事地點。」
搜尋困難
可否期待在洋流途經地區找到MH370的更多殘骸呢?專家指出,這種搜尋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南印度洋上人類活動稀少。南印度洋西側是非洲東部,南邊是南極,向東可抵澳大利亞西部,但這些地區的人口密度很低,而且南印度洋島嶼上的人口也非常少,這些因素都導致南印度洋漁業活動不多,也不是主要的商業航運區,所以長期沒有船隻發現MH370的殘骸。
在澳大利亞西部搜索區和留尼旺島之間的距離雖長達數千公裡,但兩地之間的島嶼只有科科斯群島和查戈斯群島。科科斯群島只有約600名居民,而查戈斯群島僅有一些軍事人員駐紮。所以,想在其他島礁上發現類似留尼旺島的飛機殘骸,可能性相對不大。
大連海事大學救助與打撈工程專業教授弓永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認為,順著洋流進行搜索「不合適」,因為根據目前的技術手段,難以準確計算出應該到哪些地方搜索。他說:「我認為目前恰當的做法是首先堅持完成12萬平方公裡核心海域的搜尋工作,同時根據殘骸位置進行反演推算,並對核心區域進行優化。」
弓永軍認為,今後可能還會發現其他殘骸,而對調查幫助最大的還是機載黑匣子。黑匣子由鋼製耐壓殼體製成,不會漂浮到水面,要到海底搜尋。而相關搜索區域的海底條件非常複雜,有海嶺、海溝和盆地,還有很多淤泥。這些因素都說明要找到MH370客機究竟消失在何處,仍將是一個困難的過程。(記者黃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