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自旋霍爾效應 微波能量轉化為電能?

2020-11-23 OFweek維科網

  隨著來自手機訊號基地臺、行動裝置、Wi-Fi、藍牙與5G等產生越來越多的微波充斥全世界,很自然地,科學家開始探討將這些微波轉化成能量的方法。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在有機半導體中將微波能量轉化為電能。

  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證明了一種新效應——稱為逆自旋霍爾效應(Hall effect)——利用微波作為磁自旋的來源,將磁自旋流轉換成電流。這聽起來像是繞遠路走了,因為手機天線已經將微波轉化為電能了;然而,研究人員想證實的重點並不在於預覽某種應用,而是要證明逆自旋霍爾效應確實可被利用和控制,從而成為21世紀的工具。他們預測這種效應可在一般的電池、太陽能電池與行動裝置等應用派上用場。

  「我們從該裝置收集的能量是透過微波輻射的方式輸送至該裝置的——在這個意義上,能量轉換與天線的原理一樣,即將電磁輻射轉換成電流,」猶他大學教授Christoph Boehme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不同的是,我們的裝置所具有的實體機制完全不同。它並不是透過感應完成轉換,而是藉由逆自旋霍爾效應。事實上,澄清這樣的事實——我們看到的不是寄生效應,如電感應(例如簡單的天線效應)或其它已知的現象——正是這一研究的目的。」

  逆向霍爾效應最早是由蘇聯科學家在1984年證實,最近在半導體領域(2006年)和鐵磁性金屬領域(2013年)也有進一步的研究。其概念相對簡單:正如在原子圍繞傳導電流時引發磁自旋且自旋方向取決於電流方向一樣,若能引發圍繞導線周圍的原子發生磁自旋,導線內也應該會有電流。

  然而,概念雖簡單,可展示該概念的設備卻很複雜——為此,微波粉墨登場。逆自旋霍爾效應的早期實驗使用的是恆定微波——與微波爐內的一樣。遺憾的是,微波將裝置的其餘部份烤焦了,使得實驗很快夭折,沒什麼成績。他們的失敗也為收集環境中的雜散微波留下陰影,雖然Boehme與其合作夥伴VALY Vardeny教授,都認為該想法有可取之處。

  「這是個很好的想法,它是否會成為逆自旋霍爾效應的應用還有待證明,」Boehme在回答我利用雜散微波發電的建議時表示。

  然而,他可能只是出於禮貌,因為他在實驗中使用脈衝微波消除過熱的問題。另外,他建議的應用聽起來比我想的更可行。

  建構在一小片玻璃(頂部)上的元件能以逆自旋霍爾效應將磁自旋流轉換為電流。關鍵是一個夾層元件(底部),其中外部磁場和微波脈衝在鐵磁體上產生自旋波,然後在嵌入於有機半導體(聚合物)的銅電極上轉換為電流。 (來源:猶他大學,Kipp van Schooten和Dali Sun)

  「我們從其它自旋電子學應用(如硬碟讀取磁頭)了解到,自旋電子學可填補磁場到電流轉換技術中簡單感應不再有效的這塊空白——也即感應此時變得很不敏感、效率降低(以硬碟來說,就是讀取頭太小),」Boehme表示,「可以想像,能以非常低的成本,在軟性基板(基本上是種箔片)上產生奈米尺寸的薄膜有機半導體層,並用其做出逆自旋霍爾效應元件,所以現在,還無法預測應用範圍。如果效率允許(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那麼也可以想像,應可用其收集周圍環境的微波輻射,將收集到的能量用於其它應用。」

相關焦點

  • 逆自旋霍爾效應實現磁電能量轉換
    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在有機半導體中將微波能量轉化為電能。rnREETC-電子工程專輯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證明了一種新效應——稱為逆自旋霍爾效應(Hall effect)——利用微波作為磁自旋的來源,將磁自旋流轉換成電流。
  • 電荷具有霍爾效應,你知道自旋也有霍爾效應嗎?
    自旋霍爾效應的原理自旋霍爾效應簡單說來就是在橫向電場的作用下,縱向產生自旋流的效應。這是由於自旋軌道的相互作用使電荷流和自旋流產生耦合(自旋和軌道間的耦合作用會對不同自旋的電子產生不同的偏轉作用),從而導致了自旋霍爾效應。
  • 什麼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利用這個規律可以使電子以新的姿勢非常有序地"舞蹈",從而使能量耗散很低。鐵磁導體中的霍爾電阻由正比於磁場的正常霍爾效應部分和正比於材料磁化帶來的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組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指的是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的量子化。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發現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進程。前期的理論預言指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能夠通過抑制HgTe系統中的一條自旋通道來實現。
  • 每日動態:一體化戰術網絡「能力集」/ 超高自旋霍爾效應轉化比的材料
    美陸軍將再次發布一體化戰術網絡 「能力集」白皮書徵詢書 近日,美陸軍發布通知稱,將為其第 日本研發出具有 超高自旋霍爾效應轉化比的材料
  • 自旋軌道轉矩
    不同自旋方向的電子受到等效磁場方向不同進而產生分流——當電流流過時,部分電流會轉化為橫向的淨自旋流,自旋流自旋極化方向、電流方向和自旋流方向互為90°。這種現象如圖2(b)所示:流動的電荷電流會產生垂直於電荷流動方向的自旋流,被稱為自旋霍爾效應[30-—34]。
  • 光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上一篇詳細討論了光子的自旋和軌道角動量,加上之前也解釋了電子的各種霍爾效應,而光子作為玻色子是自旋為1的相對論性粒子,自然地包含自旋軌道耦合作用
  • 進展|YFeO/NiO/ YFeO/Pt磁子結中磁子非局域自旋霍爾磁電阻效應
    即一層重金屬中如有電流通過,由於自旋霍爾效應和界面處自旋極化電流與磁子流之間的轉換,可以激發出磁性絕緣體中的磁子流,並在另一側界面經由磁子流與自旋極化電流的逆轉換,變成另一側重金屬中的自旋流,最後通過逆自旋霍爾效應生成相反方向的拖拽電流信號[H. Wu, X.F. Han, et al. PRB 93 (2016) 060403(R)]。
  • 聲學系統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聲自旋相關的單向聲傳輸4. 受拓撲保護的聲傳輸前面的推文中已經向大家展示過了二維系統中的聲谷霍爾效應以及彈性波超材料中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傳輸,本文以南京大學何程老師2016年的文章(C. He, et al. Nature Physics. 12, 1124 (2016))為例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二維系統中的聲學類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3.1 自旋霍爾效應(SHE)和逆自旋霍爾效應(ISHE)自旋霍爾效應是指,當有一個縱向的電流時,在電子移動的過程中,電子受自旋軌道的耦合的影響,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電子會向相反的方向偏轉,從而產生一個橫向的自旋流。
  • 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新進展
    自旋電子學是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前沿學科領域之一自旋軌道耦合是影響常見的半導體材料自旋調控和弛豫的重要物理機理, 因此是半導體自旋電子學器件應用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際上關於半導體中自旋軌道耦合引致的各種新奇的物理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如本徵自旋Hall效應等。這些研究為在半導體中產生自旋流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未來的全電操縱的自旋電子學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礎。
  • 磁振子自旋電子學領域重要進展:新型自旋閥結構
    通過微波輻射生成振蕩磁場,YIG磁化強度被刻意地偏轉,從而激發出進入CoO的磁振子自旋電流。由於「逆自旋霍爾效應」,在金屬反鐵磁體Co層中,磁振子自旋電流被轉化為電荷電流,然後會被檢測到。(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之前,筆者曾介紹過德國凱澤斯勞滕工業大學(TUK)科研團隊一項創新成果,其中也採用了「逆自旋霍爾效應
  • 物理所預言矽烯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即二維的拓撲絕緣體最早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Kane和Mele在單層石墨烯樣品中提出【Phys.Rev.Lett. 95, 226801(2005);95,146802 (2005)】。但物理所姚裕貴研究員等隨後的工作表明,由於自旋軌道耦合在石墨烯中打開的能隙僅μeV量級,大小可忽略不計,由此可以斷定在石墨烯中很難觀測到量子化的自旋霍爾效應【Phys.
  • 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與拓撲絕緣體
    前面已經詳細講過BKT相變和和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其霍爾電導是量子化的,正比於Chern number或TKNN
  • 逆都卜勒效應的微波實驗研究
    近日,同濟大學的張冶文教授、陳鴻教授與英國瑪麗皇后學院的陳曉東教授合作,在博士生冉佳的協助下,在微波頻段實現了清楚可控的逆都卜勒效應,並實現了逆都卜勒調頻
  • 科學家發現「順磁振子曳引熱電」效應 將汽車尾氣中的熱量轉化為電能
    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在順磁材料中,自旋關聯時間不長,無法做到這一點。該效應被稱為「順磁振子曳引熱電(paramagnon drag thermopower)」,可以將溫差轉變為電能。這一發現有助於更有效地收集熱能,例如,將汽車尾氣中的熱量轉化為電能,提高燃料效率,或通過體熱為智能服裝提供動力。
  • 將汽車尾氣的熱量轉化為電能?順磁材料可將熱量轉換為能量!
    科學家觀察到,即使在順磁材料中,固體中自旋的局部熱擾動也可以將熱量轉換為能量,在順磁材料中,自旋被認為關聯的時間不夠長。這種效應,研究人員稱其為「準磁懸浮阻力熱電勢」,將溫差轉換為電壓。這一發現可能促使更有效的熱能收集,例如將汽車尾氣的熱量轉化為電能以提高燃料效率,或通過體熱為智能衣服提供動力。
  • 科學網—進行逆都卜勒效應微波實驗研究
    本報訊 近日,同濟大學教授張冶文、陳鴻與英國瑪麗皇后學院教授陳曉東合作,在博士生冉佳的協助下,在微波頻段實現了清楚可控的逆都卜勒效應
  • 物理所在退相干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介觀樣品中他們觀測到量子化的縱向電阻平臺,從而間接證實了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和拓撲性質。但是該量子化平臺僅僅出現在介觀尺度樣品中;當樣品尺度變大時,儘管平臺屬性還能夠保持,但是其值已經遠遠偏離量子化值。而在第一類拓撲絕緣體(即量子霍爾效應)中,量子化霍爾平臺能夠在宏觀尺度被觀測到。  在近五年來,該研究組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和自旋電子學開展深入研究。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