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號積極脫困 船上部分科考項目照常進行

2020-11-24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雪龍」號1月5日電(記者  張建松)一望無際的密集浮冰暫時阻擋了「雪龍」號的前進步伐,卻擋不住船上科考隊員們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在「雪龍」號積極設法擺脫困境的同時,船上部分科學考察項目正在照常進行。 

5日,「雪龍」號所在的海域風雪交加、寒風呼嘯,船上甲板很滑,極其難走。像往日一樣,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高金耀研究員從船頭實驗室小心翼翼地穿過長長的甲板,來到船艉部的風廓儀平臺。在那裡,他安裝了一種可以測量地磁場數值大小和指示方向的「三分量地磁儀」。每天,他都去檢查儀器運轉情況和記錄的數據。

由於「雪龍」號所在的這片海域與南磁極相距不遠,連日來,「三分量地磁儀」得以在南磁極附近長時間、密集地進行觀測,收集了大量觀測數據,對高金耀來說這是一個「意外收穫」。

「目前,儀器上記錄的地磁場水平分量越來越小,垂直分量越來越大,這說明我們距離南磁極已經很近了,」他說。「由於南磁極漂移很快,這些數據十分寶貴,是我們今後研究南磁極漂移情況、了解南磁極附近海底構造、建立全球地磁場模型的第一手資料。」

在「雪龍」號科研管理平臺,實驗員肖永琦也一如既往,協助大洋隊的科考隊員們利用各類儀器,抓緊時間採集這一海域的海洋物理、化學、浮冰等各類數據。這一海域是我國船舶第一次航行,各類數據都是空白。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矯玉田高級工程師利用走航聲學都卜勒海流剖面儀,第一次獲得這片海域的南極「邊緣流」數據,這對今後研究南極「繞極流」很有幫助。

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馬龍,每天都會到船底部的海洋重力儀實驗室查看。這臺儀器一直在測量、採集重力數據,以反映海底密度界面的變化。

在「雪龍」號船舷邊和駕駛臺兩側,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李明廣安裝了多個浮冰觀測設備,目前已經「如實」地將這片浮冰區的海冰密度、厚度、大小、冰面地貌等參數記錄和拍攝下來,這將有助於對南極普裡茲灣和羅斯海海冰的研究。

冒著凜冽的寒風,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張麋鳴和肖鉦霖爬到了「雪龍」號船頂。那裡安裝了多個不同規格和型號的大容量空氣採樣器,分別用於採集空氣中氣溶膠、重金屬顆粒物等空氣樣品。他們每天都上船頂檢查機器狀態,更換濾膜,除去機器上覆蓋的冰雪。

此外,「雪龍」號上還有許多承擔其他科考任務的隊員,他們也紛紛對周圍的浮冰和冰山進行監測。由於「雪龍」號船頭的一座冰山過於靠近,船上雷達無法掃視,承擔地質調查科考任務的陳虹利用地質考察中的雷射測距儀24小時進行監視。來自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的韓惠軍則利用觀測地形和地物的全站儀,隨時觀測遠方冰山的位移和速率,及時將數據提供給考察隊。

圖表:「雪龍」號人船安全正積極尋機脫困新華社記者曲振東編制

海洋局召開會議傳達中央領導對""雪龍""指示精神

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賜貴1月4日主持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領導同志對「雪龍」船遇冰受阻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並就此事專門成立「雪龍」船脫困應急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研究部署脫困措施,全力組織「雪龍」船救援脫困工作。 >>>詳細閱讀

「雪龍」號全體人員和船隻安全正積極尋機脫困

新華社「雪龍」號1月4日電(記者張建松)雖然暫時受困於南極浮冰區,「雪龍」號上全體考察隊員和船員還是深切感受到了一股來自祖國的強大「暖流」。目前「雪龍」號全體人員和船隻安全,正在國家海洋局的指揮下積極尋求脫困。 >>>詳細閱讀

相關焦點

  • 「雪龍」號科研熱情依舊 部分科考項目照常進行
    原標題:「雪龍」號科研熱情依舊 部分科考項目照常進行  一望無際的密集浮冰暫時阻擋了「雪龍」號的前進步伐,卻擋不住船上科考隊員們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在「雪龍」號積極設法擺脫困境的同時,船上部分科學考察項目正在照常進行。   5日,「雪龍」號所在的海域風雪交加、寒風呼嘯,船上甲板很滑,極其難走。
  • 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難忘的一次極地大營救
    23日凌晨5時2分,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安靜的船艙裡,突然響起電話鈴聲。「Mayday!」這是國際最高等級的求救信號!船長王建忠從睡夢中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得知俄籍「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被困冰海,74名船員和乘客危在旦夕。原來,一些旅客沒有按照船長規定的時間從冰蓋上返船,耽誤了撤離時間,導致「院士」號被困浮冰。
  • 海洋六號、雪龍號科考船26年後南極再「會師」
    通過高頻對講機,「雪龍」號上,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孫波與執行第33次南極科考「海洋六號」航次任務的首席科學家何高文進行了近30分鐘的通話。 這是一個值得回味的時刻。上世紀90年代初,「海洋四號」調查船與中國南極科考「極地」號考察船在南極海域碰面,首次實現中國「兩船兩站」的南極考察規模。
  • 雪龍號科考隊員談船上生活:一天四餐 果蔬十分缺乏
    連日來,羊城晚報記者用電子郵件等與「雪龍」號科考人員、隨船記者等進行了連線。據了解,科考隊員們現在工作生活狀況良好,「雪龍」號正急速前進奔赴考察地點,爭取能夠圓滿完成科考任務。已經第30次隨船的南極考察隊大洋考察隊隊長矯玉田則代表隨行的科考隊員們表示,現在船上的科考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工作生活狀態都很好,希望後方的親人同事放心。  據隨船的科考人員介紹,目前參加南極科考的共有254人,本次隨船的101人中除了工作人員外,科考隊員有一部分去長城站,另一部分負責我國在南極建立新的考察站的選址工作。
  • "雪龍2"號對極地科考有何重要意義?總設計師回應
    新京報:「雪龍2」號的設計方案是怎麼確定的?吳剛:中國需要一艘新的極地科考船,這一想法早在2008年就已經醞釀成熟。當時,我也跟隨我的老師——如今已故的張炳炎院士,參與到項目的策劃中。2009年6月,國務院專題會議批准立項,正式啟動「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建設項目,並確定由國內外聯合設計、國內自主建造。
  • 雪龍號最快9日脫困 最大隱患為船頭處小冰山
    當日,為了抓住南極轉瞬即逝的有利天氣「窗口」,「雪龍」號全船上下嚴陣以待,各個崗位做好充分準備,積極備戰未來48小時的破冰突圍。 新華社發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極地遙感團隊從2010年中國第27次南極科考開始,為「雪龍」號航行提供快速有效的數據服務。
  • 「雪龍」號極地大營救書寫傳奇歷史
    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在接到俄籍「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救援信號後,第一時間決定救援。船長王建忠帶領隊員們頂著11級的風力,迎著高達20多米的巨浪,爭分奪秒、破冰而來。在極端惡劣的氣候環境下,經歷多個日夜,將52名乘客安全轉移。絕境中將不可能變為奇蹟,困境中不分國籍,成就一個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 「雪龍2」號:雙向破冰 智能航行
    國務院於2009年6月批准啟動「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建設項目,確定「國內外聯合設計、國內建造」這一原則。中國科研人從「雪龍2」號項目立項的那一刻起,就樹立起「從零開始一舉突破」的理念,反覆研究,攻堅克難,十年磨一劍,最終建成了世界首艘「雙向破冰」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項目最先面臨的是「底盤」問題,既要船體質量好,還要採用全迴轉推進方式,並實現「雙向破冰」。
  • 助力極地科考「雪龍2」號科考破冰船全新姿態出發試航
    「雪龍」號與「雪龍2」號在江南造船碼頭水域相會人民網上海6月12日電(葛俊俊) 6月12日,「雪龍」號與「雪龍2」號科學考察破冰船在江南造船碼頭水域相會。「雪龍」號科學考察破冰船回廠停靠10號碼頭,將進行為期50天的艉軸特檢工程及維修;而「雪龍2」號科學考察破冰船則完成45天維保工作,以全新姿態出發進行科考試航。
  • 在江南造船廠維護35天,「雪龍2」號將再赴南極
    11月4日,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從江南造船廠獲悉,11月2日,中國新一代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2」號船解纜起航,結束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設備檢修和保養工程,將以「滿血」狀態迎接下一次科考任務。
  • 俄客船南極遇險 中國科考船「雪龍」號救援受阻
    據新華社電聖誕前夜,載有74人的俄羅斯客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在南極冰區遇險,正航行在南大洋的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25日全速前往救援。27日24時,兩船距離僅6.1海裡。然而由於天氣狀況的持續惡化,「雪龍」號被迫決定停止破冰前進,原地待命,等待天氣轉好後繼續救援行動。
  • 我國自主研發「雪龍2號」首航南極!!
    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H2560)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的船體結構強度滿足PC3級要求,能夠在1.5米厚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將填補中國在極地科考重大裝備領域的空白。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被分解為114個分段分別建造,然後合成11個大分段,最終合攏拼裝。
  • 「雪龍」號備戰西風帶
    這個氣旋活動相當頻繁的區域,是我國曆次南極科考的必經之地。儘可能讓科考船平穩順利地穿越西風帶,是隨船氣象預報工作的一項關鍵任務。  「西風帶常年盛行西風,平均風力在5級至6級。」參加第28次南極科考中山站度夏科考項目的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極地室主任張林說。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今啟航前往北極 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助...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陳超 記者 江躍中)今天上午9時許,「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在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11次北極考察之行,外高橋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快速為該輪和科考人員辦理了邊防檢查手續,助其順利出境。
  • 海上航行30餘天:「雪龍」與「雪龍2」破冰重逢抵中山站
    一般來說,考察隊員有一半是來自自然資源部內部系統,例如極地考察辦公室、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海洋研究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衛星中心等等,另外一半則來自部分涉海高校、科研機構、醫院、企業等,這些單位有的在南極開展長期固定的科研觀測項目,有的則承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比如海冰調查、地質調查、直升機保障、醫療保障、考察站建設等,每年這些單位會向極地中心推薦參與南極考察的人選。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啟航開始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 (陳靜陳超)「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10日從上海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之行。據介紹,此次「雪龍2」號上的考察隊由116名隊員組成,預計2021年5月返回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啟航。外高橋邊檢站供圖「雪龍2」號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船長122.5米,型寬22.32米,吃水7.85米,排水量13996噸,航速12至15節。
  • 國瓷永豐源助力「雪龍2」號南極科考,中國「破冰」勢不可擋
    10月1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抵達深圳,歡中國自主建造,極地「科考重器」迎儀式於深圳蛇口碼頭隆重舉行。國瓷永豐源有幸再次肩負使命,以國粹匠心獻禮極地「科考英雄」,助力大國極地科考事業再啟新徵程。
  • 首艘「中國造」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今日在上海下水
    這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被正式命名為「雪龍2」號。「雪龍2」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它能夠在1.5米厚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交付使用後將填補我國在極地科考重大裝備領域的空白。「雪龍2」號的順利下水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突破。
  • 澳大利亞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最大的功臣是雪龍2號,給中國長臉了
    南極考察隊據了解這名澳大利亞戴維斯科考站的隊員在中國的幫助下成功撤離,澳方官員以醫療保密拒絕透露他的信息,但是表明他的病情不是因為新冠。而當時中國的「雪龍2號」恰好路過戴維斯站附近,前往大概距離75英裡左右的中國中山站。20號幫忙救援這名隊員,讓其花費時間建造飛機滑翔道。之後美國派出的能在雪地中滑翔的飛機,先接了澳大利亞的醫生,然後去阿峰科考站附近接患者。
  • 雪龍號脫困後或再次援救俄船 中美俄齊聚南極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在「雪龍」號傳來好消息時,被困的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也迎來好運氣。俄羅斯「消息」網7日發表題為「『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自由了」的文章稱,7日俄科考船脫離了冰區,獲得了自由。俄羅斯遠東水文氣象研究所所長沃爾科夫表示,解救它的不是破冰船,而是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