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號1月5日電(記者 張建松)一望無際的密集浮冰暫時阻擋了「雪龍」號的前進步伐,卻擋不住船上科考隊員們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在「雪龍」號積極設法擺脫困境的同時,船上部分科學考察項目正在照常進行。
5日,「雪龍」號所在的海域風雪交加、寒風呼嘯,船上甲板很滑,極其難走。像往日一樣,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高金耀研究員從船頭實驗室小心翼翼地穿過長長的甲板,來到船艉部的風廓儀平臺。在那裡,他安裝了一種可以測量地磁場數值大小和指示方向的「三分量地磁儀」。每天,他都去檢查儀器運轉情況和記錄的數據。
由於「雪龍」號所在的這片海域與南磁極相距不遠,連日來,「三分量地磁儀」得以在南磁極附近長時間、密集地進行觀測,收集了大量觀測數據,對高金耀來說這是一個「意外收穫」。
「目前,儀器上記錄的地磁場水平分量越來越小,垂直分量越來越大,這說明我們距離南磁極已經很近了,」他說。「由於南磁極漂移很快,這些數據十分寶貴,是我們今後研究南磁極漂移情況、了解南磁極附近海底構造、建立全球地磁場模型的第一手資料。」
在「雪龍」號科研管理平臺,實驗員肖永琦也一如既往,協助大洋隊的科考隊員們利用各類儀器,抓緊時間採集這一海域的海洋物理、化學、浮冰等各類數據。這一海域是我國船舶第一次航行,各類數據都是空白。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矯玉田高級工程師利用走航聲學都卜勒海流剖面儀,第一次獲得這片海域的南極「邊緣流」數據,這對今後研究南極「繞極流」很有幫助。
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馬龍,每天都會到船底部的海洋重力儀實驗室查看。這臺儀器一直在測量、採集重力數據,以反映海底密度界面的變化。
在「雪龍」號船舷邊和駕駛臺兩側,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李明廣安裝了多個浮冰觀測設備,目前已經「如實」地將這片浮冰區的海冰密度、厚度、大小、冰面地貌等參數記錄和拍攝下來,這將有助於對南極普裡茲灣和羅斯海海冰的研究。
冒著凜冽的寒風,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張麋鳴和肖鉦霖爬到了「雪龍」號船頂。那裡安裝了多個不同規格和型號的大容量空氣採樣器,分別用於採集空氣中氣溶膠、重金屬顆粒物等空氣樣品。他們每天都上船頂檢查機器狀態,更換濾膜,除去機器上覆蓋的冰雪。
此外,「雪龍」號上還有許多承擔其他科考任務的隊員,他們也紛紛對周圍的浮冰和冰山進行監測。由於「雪龍」號船頭的一座冰山過於靠近,船上雷達無法掃視,承擔地質調查科考任務的陳虹利用地質考察中的雷射測距儀24小時進行監視。來自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的韓惠軍則利用觀測地形和地物的全站儀,隨時觀測遠方冰山的位移和速率,及時將數據提供給考察隊。
圖表:「雪龍」號人船安全正積極尋機脫困新華社記者曲振東編制
海洋局召開會議傳達中央領導對""雪龍""指示精神
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賜貴1月4日主持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領導同志對「雪龍」船遇冰受阻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並就此事專門成立「雪龍」船脫困應急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研究部署脫困措施,全力組織「雪龍」船救援脫困工作。 >>>詳細閱讀
「雪龍」號全體人員和船隻安全正積極尋機脫困
新華社「雪龍」號1月4日電(記者張建松)雖然暫時受困於南極浮冰區,「雪龍」號上全體考察隊員和船員還是深切感受到了一股來自祖國的強大「暖流」。目前「雪龍」號全體人員和船隻安全,正在國家海洋局的指揮下積極尋求脫困。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