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會如何響應技術變化,需要科學家講出更好的故事

2021-02-15 Nature Portfolio

熟悉已故蘇格蘭作家伊恩·M.班克斯(Iain M. Banks,2013年去世)的讀者對這些名字應該並不陌生,它們都是班克斯「文明」系列科幻小說裡面宇宙飛船的名字。未來,班克斯的受眾將進一步擴大:科技企業家Jeff Bezos也是他的一名粉絲,他的公司亞馬遜已經宣布了拍攝「文明」系列第一部的計劃。

在科幻小說走進現實世界的這條路上,留下了不少可圈可點的東西,尤其是在太空和技術領域,從衛星到iPad,它們都首先出現在科幻故事中。那麼,這條路還能走得更遠嗎?如果說可以產生最大影響的不是科幻小說所描述的概念,而是科學敘事的創造——講故事這一行為本身,將會怎麼樣?

這就是科幻原型設計(SFP)的目標。大約十年前,在英特爾供職的Brian David Johnson首先提出了科幻原型設計這一方法,幫助公司工程師預測未來需求。它將科學事實編織進未來的圖景中,探索由此可能出現的社會場景。支持者說,強調去探索人類可能如何響應技術變化的方式,「使得人們在思考某個問題的潛在未來時,可以做到重點突出、恰當合宜而富有創造性」。他們認為這不同於其它形式的場景規劃,因為結果和用以探索結果的敘事被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其目標也不是實現預定的結果。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和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開始使用該方法,來創建並測試以虛擬實境技術為基礎的遠程學習工具BReal實驗室(BReal Lab)——原本設想在2048年實現。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可持續性科學家Andrew Merrie及其同事不僅接受了這一原則,還將它應用於探索環境問題:世界海洋的命運。他們的項目描繪了2050至2070年的四種場景,每一種場景都基於海洋管理和漁業的當前趨勢,以及海洋科學和技術的不斷發展。較不確定的結果——潛在的冰蓋崩塌和陸上汙染造成的深海死亡區的形成,好壞難測。

一種場景被稱為「海洋化險為夷」:2070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介紹了人工智慧系統如何公開了所有形式的機密數據,使原有的公司結構瓦解,新的保護措施重新出爐。另一種場景名為「最後一個漁夫——海洋末日手記」,它所描述的結局就不那麼美好了:海洋一片腐朽景象,地球工程實驗發生嚴重錯誤,陸上災難臨頭。

描述這種種場景的論文發表在了Futures期刊上,項目網站上還配有醒目的插圖。

敘事在科學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它是否也有助於科學研究呢?純粹主義者可能會躊躇不決,但科學敘事已經在現實中佔據了相當大的分量,從經費申請中提到的研究成果潛力,到項目完成時資助者越來越關心的研究影響的案例研究,皆可見它的身影。氣候變化科學長期依賴於排放場景,而排放場景會因為未來社會可能的不同運轉形式而出現偏離。

這些並不依賴於對當前趨勢的推斷,而依賴於想像中的差異,例如,各國是否願意合作或自行其事。目前,氣候變化政策的設計建基於有關未來技術的敘事,而這些技術,如碳捕獲和負排放設備,在許多人看來純屬虛構,永遠不會實現。

有些預想的場景,或來自關於未來海洋的虛構故事,或來自高排放氣候模型,是全社會,包括科學家在內,都極力希望避免的。有鑑於此,數據和證據仍然是重中之重。然而,在一個數據和證據很容易被一個誘人(且錯誤)的反敘事所打敗的世界裡,也許應該有更多的研究人員在展望未來時學會如何講故事。

相關焦點

  • 當AR/VR 技術橫掃新聞業:換個方式講故事,誰會被淘汰出局?
    當 AR/VR 技術橫掃新聞業:換個方式講故事,誰會被淘汰出局?在過去 15 年中,隨著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成熟,計算機輔助系統也變得更強大。雖然技術能夠幫助新聞從業人員分析文檔、聚合數據,但數據需要與故事連接。在計算機輔助的 2.0 時代,新聞從業人員可以用技術來創造 「增強」 的新聞。舉個例子:醫療 1.0 時代時,「日本一名女病人被診出患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恢復得異常緩慢。
  • 提高數據科學家講故事能力的5個小技巧
    學習如何利用正確的工具成為一個有效的講故事者 講故事已經存在很久了。它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發生在他們周圍和之前的事情。 人們不僅用它來吸引面前的觀眾的注意力,也吸引追隨他們的人。 講故事是一門藝術。
  • 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圖中上方示意人類生產活動排放溫室氣體、降水格局變化等全球氣候變化情形; 右上方示意氣溫升高導致冰川消融, 進而導致水資源空間分布和水循環的變化; 中間部分示意森林、草地、農田等主要陸地生態系統類型, 以及農田耕作、放牧等不同土地利用情形; 左下方土壤剖面示意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地下部分結構、過程和功能產生影響, 右下方示意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響應全球變化。
  • 人類未來會進化成什麼樣?科學家在現代人身上發現了3個變化
    而且科學家也在近幾年發現了發生在人體身上的微進化的例子,這些都是人類在進化的證據,也會導致未來的人類一定會和現代人產生區別。雖然我們身體的消耗減少了,但我們吃的食物並沒有減少;因此科學家推測人類未來的體重會越來越高、身高也越來越高、但體溫會越來越低,但最終能低到多少,目前並不清楚。所以這也是未來我們的一個進化方向,如果你穿越到數萬年以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體型比未來人小,而且自己身體總是燙燙的,別人摸起來涼涼的。
  • 抗疫背景下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再思考
    學界該如何認識科學家群體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同時,在實踐中又該如何講好科學家故事,對社會輿論起到積極引領作用呢?隨著全民對科學理性認識的逐步加深,對科學家的關注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理性對待科學的發展進程中,科學家的社會形象既來自歷史責任的積澱,又面向不斷湧現的新時代需求。如何樹立新時代中國科學家公眾形象,如何應對時代需求講好科學家故事,是目前中國科學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2019年,兩辦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為立足當代講好科學家故事指明了方向。
  • 為啥「講故事」的能力很重要?科學家誤擊小鼠後發現…
    之後,科學家們發現多巴胺就是份讓人上癮的獎勵。我們通常會把人對性愛、酒精以及賭博等事物的癮頭放到獎賞機制的理論中解析,可多巴胺體系所掌控的生物行為遠不止於此——人類對於故事,以及講故事的執著,同樣是由獎勵所驅動的。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日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提出了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存在滯後效應的設想。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於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很多科學家認為,闡明氣候變化條件下土壤(特別是整層土壤)有機碳分解的微生物學機制,對更準確預測未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及氣候變化,以及人類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浙大程磊實驗室在《科學》發表封面文章提出,深層土壤CO2產生對氣候變化響應的理論基礎與理論分析仍然值得進一步探討。
  • 人類如何在未來科技時代求生?《超級技術》一書給你答案
    11月28日下午,《經濟學人》執行主編丹尼爾·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在北京中信書店分享他的新書《超級技術:改變未來的技術趨勢》,探討如何找到改變世界的基本動力,展望未來商業與社會面臨的挑戰。
  • 1000年之後,人類文明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科學家給出可能的答案
    雖然1000年對於人類文明史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時間,但是對於人類科技的進步來說,1000年的時間足以讓人類文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有科學家對宇宙文明的實力進行了幾個等級的劃分,按照這個等級,人類目前的文明實力大約是0.7級,還不到一級文明。
  •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白巖松:新聞也是講故事
    他說只為依然有熱血有夢的人敲一兩下鼓,撥三兩聲弦,用新聞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白巖松說新聞寫作傳播,就是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新聞也是講故事,真實的故事也需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傳播。新聞的核心是人,先有對「人」的關注,才有對新聞的關注。講一千道一萬人類所有文化產品的實質,都是在描寫人和人性,從來沒有偏離過。
  • 「一起會更好」公益活動引發未來思考
    此次,「一起會更好」對外推廣公益活動落地火星1號基地,希望借「天問一號」發射熱點,與掌握未來話語權的青年進行對話,引發大家面對疫情挑戰和人類困境的反思,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資源,激發大家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火星媽媽」趙天舒擔任直播主播,通過連線,航天員中心專家、中國航天員中心資深科研人員、「綠航星際180」實驗指令長唐永康回答了網友們最感興趣的三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探火?
  • 人類是如何得知地球年齡的?科學家給出答案
    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算起來其實已經算非常晚了。我們知道,在地球誕生之初,地球上並沒有智慧生命,甚至在此後幾十億年的時間裡都一直是單細胞生物統治的世界。顯然,它們是不會記錄地球上的變化,也不會留下什麼記號。那麼,為何人類可以得知地球的年齡呢?
  • 氣候變化和人類共同體的關係?聽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無論早在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協定》,還是2016年籤署的《巴黎協定》,都象徵著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決心。基於此,WLF在本屆氣候峰會中邀請五位科學家,從多角度透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共話人類未來與氣候藍天。
  • 氣候變化不會導致人類的滅絕,現在地球上的生活比任何時候都更好
    一位氣候政策懷疑論者的新書表明,人類有著光明的未來。我們需要停止用氣候問題嚇唬孩子,而是更多地集中精力推動經濟發展。新冠病毒或許現在是全球新聞的焦點,但關於氣候變化的恐慌性報導仍然比比皆是,一旦我們最終回到疫情後的「常態」,毫無疑問,這些嚇唬人的故事將重新成為新聞焦點。我們處理新冠病毒的能力,並不預示著我們無法採取明智的政策來應對全球變暖。
  • 未來人類還會進化嗎?科學家預測出容貌,這樣你能接受嗎?
    人類從古類人猿進化成現在的形態並非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經過了億萬年的時間,在自然選擇的過程當中,人類表現出了比其他生物更強的適應能力,他們適應了環境製造環境如何變化,人體該如何做出調整,可以很明顯的看得出現代人和古人類之間長相的區別,這都是環境選擇的結果。
  • 青藏高原出現變化!科學家:此「異象」會危及人類,未來形式嚴峻
    前言近日,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出現了某種奇怪的變化,可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危險,未來的發展趨勢也不容樂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如果青藏高原出現了異常,會影響到兩河流域的居民,同時,水資源也會受到影響。此外,青藏高原還是人類的天然水庫,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水資源,養育著無數生物。青藏高原周圍存在著很多湖泊,其中就有很多淡水湖泊,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是淡水資源,青藏高原為人們提供了淡水和鹽水資源,對於人類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 量子計算機如何重塑人類未來
    那麼,量子計算機將會如何改變或重塑人類未來的生活呢?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假想,因為這是使用量子世界的算力資源攫取當今物理世界的財富,這種「以高技術打低技術」的做法可能只存在於科幻世界裡,在未來的量子世界裡必然會進化出「量子基金」「量子彩票」「量子股票」和「量子推薦」,最終變成一個協同演變的絕佳案例,本質上類似「軍備競賽」,個人依然不可能從其所處時代的技術環境中輕易獲得大量財富。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還有點遠,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也許我們有生之年就能夠享受到這項技術穩定發電帶來的便利。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核聚變的相關知識。
  • 人類為什麼要講故事
    敘事即講故事,講故事離不開「講」——不管是真的用嘴講,還是譬喻性的用筆或其他方式「講」。一般認為語言是敘事的前提,但若考慮到人類祖先僅憑眼神、手勢或輕微的咕噥聲,便能傳遞「野牛過來了」這樣的事件信息,我們或許可以把敘事交流的起點提到語言尚未正式形成之前。
  • 《自然通訊》:為了避免海洋系統崩潰,人類需要做得更好
    該論文指出,需要確保人類與海洋之間的新關係,以確保海洋提供的各種生命支持作用的連續性。該論文描述了三個關鍵的過渡途徑,可以使複雜的海洋系統更具彈性,並確保更可持續的未來。論文作者解釋說:「複雜的系統可以是如此之小,以至於小規模上的幹擾會對整個系統產生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