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一種整理,古人嘗試以數字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從而出現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從而將數字從簡單的計數推向了哲學領域。我國最早有這種數字觀念的著作就是《易》,從這本書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先人嘗試以數字構建出來的世界秩序,題目之中的「九」「五」就是秩序之一。九五之位便是君王之位,意為飛龍在天,也就是說聖人具有「龍德」,飛騰居於天位。
我們先將兩個數字拆分開來看,九這個數字,是陽數(奇數)的最大數,在先民的思想之中,代表著「極限」。我們有十個手指,十是一個整數,是極端。那麼「九」這個臨界值就被衍生為「無限」,有至尊之意。在我們先民的用詞之中,帶有九的一些詞,比如「九天」「九州」是為天和地。山海經之中有「九門」之說,意思是帝下之都的九個門,清朝便設有九門提督一職,說明在皇城修建之時,門庭數量也可以反應皇權的至高無上。
再看五這個數字,若九是至高無窮,五就是中央。五這個數字自古就和帝王有關,遠古時期就有五帝和五方神廟。遠古先民有尚五的習俗,在殷人的卜辭之中有「帝五臣正」一說,他們認為宇宙是為四方神和中央天帝所管轄。如果說「九」是天地極限,那麼「五」就是人性的調和。和五有關的詞語「五行」「五色」「五味」「五聲」都是從人體本身出發,對自然的感知,是人們生存在社會上最基本的一種生活秩序。
「五」和「九」這兩個數字結合在一起也就好理解了,五在九的最中央,代表的是最高峰,是不偏不倚,鼎盛之地。而另一方面,「五」具備人性,是中國古代人對「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崇敬,高而不傲。
乾卦是六十四卦之首,卦象是乾上乾下,由六條線段疊合,組成六條陽爻。比如初九喻義為潛龍勿用,解釋為龍潛伏在水中,應該隱忍深藏,不宜採取下一步的行動。「九二」則解釋為見龍在田,意思就是龍已經出現在了田野之上,如果是有才能有德行的大人物,這個時候就是出人頭地的好時機。從初九到九五都是上升的過程,九五之意便是自在逍遙大展宏圖。而到了第六爻即為上九,喻義為「亢龍有悔」,也就是說到了鼎盛時期必然會出現下降的頹勢。
所以,我們可以很簡單地理解為,古人用這兩個數字指代君主,就是顯示了君主權力的鼎盛,是最為崇高的位置。在封建君主的生活之中,九和五是帝王的專屬數字,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故宮之中的許多建築開間是九間或者五間,最出名的一處景點就是九龍壁了。這九條龍被分隔在五個空間之中,最中央的一條龍是為坐龍。當時設計這面九龍壁的時候,所用的塑塊270塊也是數字九和五的倍數,這是對九五之尊最好的詮釋,也是皇帝對自己至高地位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