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到底能否選出免疫治療的獲益人群?

2021-01-15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免疫治療的獲益人群是免疫治療時代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近日,JAMA Oncology雜誌(影響因子:22.416)發表了兩篇關於預測免疫治療療效和生存獲益相關的研究。


  免疫治療的獲益人群是免疫治療時代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近日,JAMA Oncology雜誌(影響因子:22.416)發表了兩篇關於預測免疫治療療效和生存獲益相關的研究。詳情如下:

  排列組合:三變量模型大大提高免疫治療的預測能力!

  1

  背景

  腫瘤突變負荷(TMB)是PD-1/PD-L1治療潛在的預測應答標誌物,因其量化了腫瘤細胞的體細胞突變數量。Yarchoan等人的研究發現,TMB與多個癌種的PD-1/PD-L1治療應答密切相關。但是,相對高突變負擔的腫瘤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結果,這提示加上其他因素可能有助於識別PD-1/PD-L1的應答。本研究旨在確定影響治療應答預測的最重要的附加因素。該研究分析了癌症和腫瘤基因圖譜(TCGA)中21種不同癌種的全外顯子組測序和RNA測序數據。並發現:TMB、預計CD8+ T細胞豐度(eCD8T)和PD-1 mRNA高表達片段(fPD1)組成的三變量模型顯著提高了不同癌種中PD-1/PD-L1治療的應答預測潛力。

  2

  方法

  使用全外顯子組測序和RNA測序對來自TCGA資料庫的7187例患者進行分析。3個不同類別(分別是腫瘤新抗原、腫瘤微環境和炎症、免疫檢查點的靶點)的63個變量與免疫檢查點的靶點相關。研究評估了各組變量和組合用於預測PD-1/PD-L1治療的效果。數據收集時間為2018年10月19日至31日,分析時間為2018年11月1日至12月14日。

  3

  結果

  首先發現了TMB與ORR的顯著、密切相關性(皮爾曼相關係數R=0.68, P < 6.2 × 10-4),eCD8T與ORR呈最強正相關(R = 0.72;P < 2.3 × 10-4))。除M1巨噬細胞(R = 0.51;P <0. 02)和CD4+ T細胞豐度(R = 0.44;P <0. 05)之外,其他免疫細胞類型的預估豐度與PD-1/PD-L1應答無顯著相關性。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癌種的反應率高於基於TMB預測的反應率,且具有較高的eCD8T水平,而低於基於TMB預測的反應率的eCD8T水平較低。相應地,基於eCD8T模型,大多數具有較高緩解率的癌種具有更高的TMB水平,反之亦然。

  與單變量模型相比,TMB和eCD8T聯合預測顯著增加了預測能力(R = 0.85; P < 1.1 × 10-6),與單變量模型相比,聯合模式有明顯改善(P < 0.001)。

  研究發現,基於fPD-1模型(R=0.70)和TMB-eCD8T(R=0.71)的預測結果具有可比性。值得注意的是,應答率比TMB- eCD8T 模型預測高的大部分癌症的fPD1水平較高,而應答率低於預測模型癌種的fPD1水平較低。而將fPD1加入到TMB和 eCD8T模型之後,精準度得到了顯著提高(R = 0.90;P < 4.1×10?8;P < 0.02)。

  一些腫瘤對PD-1/PD-L1治療的反應率高,而TMB低,如Merkel細胞癌、腎細胞癌和間皮瘤。一些腫瘤如小細胞肺癌對免疫治療的反應率較低,而TMB較高。eCD8T和fPD1水平較高可以解釋腎細胞癌和間皮瘤的高反應率。

  因在TCGA中沒有Merkel細胞癌和小細胞肺癌樣本,研究分析了獨立隊列。雖然eCD8T聯合fPD1模型並不能完全解釋觀察到的ORR,但預測能力明顯優於基於TMB的預測模型。在Merkel細胞癌中,與多瘤病毒陰性而TMB較高病例相比,eCD8T聯合fPD1模型能明顯預測多瘤病毒陽性、TMB低病例的ORR增加。

  4

  結論

  這是首個在不同癌種中對PD-1/PD-L1治療應答相關的不同變量進行的系統性評估。結果顯示,這3個重要變量可以解釋大多數觀察到的跨癌種治療應答的可變性,但在特定癌種中不同變量發揮了不同的預測作用。

  徐瑞華教授團隊發現:POLE/POLD1突變或可作為免疫治療的獨立預測因子

  1

  背景

  包括靶向PD-1、PD-L1或CTL-A4抗體在內的免疫治療在晚期癌症治療方面已顯示出了卓越的臨床治癒療效。但是,並非所有患者都可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近期的臨床治癒研究已鑑別了幾個免疫治療的陽性預測指標,包括高水平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PD-L1過表達和TMB升高。但是,如何進一步預測免疫治療的療效仍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DNA聚合酶亞基的關鍵編碼基因POLE和POLD1突變可能會直接影響到DNA複製的校對和保真性,其生殖系或體細胞突變可能導致DNA修復缺陷並致癌。

  徐瑞華教授團隊通過大數據分析探索了上述兩個基因突變是否可作為免疫治療療效的預測標誌物。

  2

  方法

  研究收集了來自cBioPortal資料庫的患者數據。涵蓋了所有非同義突變,包括錯義突變、移碼突變、無義突變等。為了比較各組間的TMB,選擇了MSK-IMPACT的子集以確保TMB的可比性。使用突變總數除以組中的鹼基數計算TMB。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進行生存分析。

  3

  結果

  在所有患者中,POLE和POLD1基因突變的頻率分別為2.79%和1.37%,POLE或POLD1突變頻率最高的瘤種是非黑色素瘤皮膚癌(16.59%),其次是子宮內膜癌(14.85%)、黑色素瘤(14.73%)、結直腸癌(7.37%)和膀胱癌(7.21%)。POLE或POLD1基因突變的患者的TMB水平顯著高於無突變者。

  研究還發現,在接受免疫治療的實體瘤患者中,POLE或POLD1突變的患者的總生存(OS)顯著優於突變野生型患者,中位OS分別為34個月和 18個月(P=0.004;圖2A)。100例POLE / POLD1突變患者中有74例患者是微衛星穩定(MSS)或低水平微衛星不穩定性(MSI-L)。多變量分析顯示,POLE / POLD1或可作為識別ICI治療獲益人群的獨立因子(P=0.047, HR=1.41; 95% CI, 1.00~1.98)。通過POLE/POLD1突變分析可識別除MSI-H之外哪些患者能從ICI治療中獲益。

  4

  討論和結論

  研究發現在多個瘤種中,包括皮膚癌、子宮內膜癌、惡性黑色素瘤、結腸直腸癌、食道胃癌、膀胱癌和肺癌中觀察到POLE/POLD1的突變頻率較高,POLE/POLD1突變或可作為獨立預測因子,可跨瘤種預測免疫治療的生存獲益。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沈毅弘教授採訪:免疫治療引領治療新時代,雙特異性抗體可能為治療...
    目前在治療的某個階段也許可以做到去化療,但是整個治療全程當中不可能完全「去化療」。舉個簡單的例子,KEYNOTE-024研究與IMpower 110研究發現帕博利珠單抗單藥與Atezolizumab單藥相比於標準的含鉑雙藥化療可給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獲益。但是當免疫治療失效或出現耐藥之後,還是要回到化療。所以基於目前的研究現狀,談「去化療」還為時過早。
  • 肺癌免疫治療中國人群研究數據發布—新聞—科學網
    在11月23日新加坡舉行的2019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ESMO Asia)上,吉林省腫瘤醫院程穎教授代表中國13家醫學中心,報告了KEYNOTE-407中國人群擴展研究數據結果,這也是首次報導中國晚期肺鱗癌人群一線免疫聯合化療的三期研究數據。
  • KEYNOTE 042研究:免疫治療獲益人群擴大至TPS≥1%
    01.KEYNOTE 042研究數據更新:TPS≥1%人群仍能獲益在TPS≥50%的轉移性NSCLC患者一線使用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單藥治療已被證實能改善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
  •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精準醫學是目前腫瘤治療的目標,無論是以往的靶向治療,還是現今興起的免疫治療,都有著重要意義,隨著醫學檢測技術、分子檢測技術、NGS基因測序等多種技術的發現,使得腫瘤治療進入精準治療的時代。為了使免疫治療發揮最大的作用,篩選出優勢人群,更好的指導臨床顯得極其重要。下面,讓我們一同學習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的朱波教授關於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的精彩報告。
  • 專家訪談丨潘躍銀教授:正確認識腫瘤免疫治療的獲益
    潘躍銀教授:與傳統的治療不同,腫瘤免疫治療能給患者帶來長期的生存獲益和持久的免疫應答,即使對於SD的患者,也能帶來持續的生存獲益,比如許多腫瘤免疫治療臨床試驗的生存曲線都會出現一個「長尾」效應,而且未出現進展的患者療效維持的時間也很長。
  • DS-8201a靶向治療獲益人群預測增添精準定位新手段
    自首個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靶向藥物問世,並顯著改善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預後,乳腺癌也成功進入了分子靶向治療新時代。DS-8201a是一種新型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其研發不僅為克服耐藥問題增加了新助力,前期多項研究數據也已證明了其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 20%的癌症病人因免疫治療獲益,免疫治療成為癌症最有前景的治療
    近幾年腫瘤的免疫治療一直是熱門話題。據相關數據統計,大概20%的癌症病人因為免疫治療而獲益,其中有部分癌症病人甚至可以長期獲益。所謂長期獲益,就是有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經過免疫治療後可以長期生存,這對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是一種革命性的治療方式和治療藥物。
  • 九月免疫爆發月,8大PD1/PDL免疫藥物最新重磅數據一覽!
    金秋九月迎來了免疫爆發月,各大藥廠攜自家的PD-1/PD-L1單抗粉墨登場,陸續佔領媒體頭條,在治療腫瘤方面都是碩果雷雷,為腫瘤的治療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進口以及國產免疫PD-1/PD-L1單抗綻放在9月的精彩數據。
  • 肺癌進入免疫治療時代,目前已有8種免疫藥物
    9月22日,2020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SMO)會議期間披露了相關腫瘤研究數據,其中關於腫瘤免疫治療「K藥」的KEYNOTE-024研究對於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更新引發關注:在PD-L1表達陽性(TPS≥50%)的患者中,K藥單藥一線治療將5年生存率提高到31.9%。
  • 王殊教授: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新輔助免疫治療——機遇、挑戰與相關思考
    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帶來的機遇 1、pCR的獲益-IMpassion031 晚期TNBC患者免疫治療的數據主要來自於KEYNOTE系列研究和IMpassion 130研究,在新輔助治療領域,2020年ESMO大會報導了IMpassion
  • 撥開雲霧見月明:頭頸部腫瘤免疫治療的得與失
    免疫單藥方案的部分數據披露顯示,在CPS=1-19的患者中,免疫治療單藥與靶向聯合化療方案相比,並未帶來OS數據上的獲益,而ORR和PFS更差。說明OS數據的優效性主要是由於CPS≥20人群的數據優勢驅動。
  • 肖文靜:哪些肺癌患者適合免疫治療藥物?
    針對在非小細胞驅動基因陰性人群的IMpower-150,Keynote-189等臨床試驗顯示:免疫治療聯合化療放運用到一線,病人的獲益要更多一些。   針對小細胞肺癌,今年重磅進展是atezolizumab 在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上,也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
  • 膀胱癌診療新進展,開啟免疫治療新時代
    近日,羅氏診斷PD-L1 (SP263)抗體檢測(免疫組織化學法)作為國內首個尿路上皮癌免疫治療伴隨診斷在華獲批上市,標誌著我國正式開啟尿路上皮癌免疫診療時代。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虞巍教授介紹道:「近年來,許多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治療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尿路上皮癌因具有易轉移、易復發等特點,且對於經標準化療方案失敗的患者二線治療方案選擇有限,患者長期生存率多年來一直沒有太大的改善。隨著越來越多免疫治療臨床試驗得出積極數據,尿路上皮癌的治療迎來了新的突破口。
  • 吳一龍:腫瘤免疫治療時代,晚期肺癌患者活10年不稀奇
    中國牽動全球肺癌防控 需重視肺癌高危人群早期篩查據了解,肺癌的發病率在全球來講總體是呈上升趨勢,在不發達國家或者是中等發展國家它的數據增高得很明顯,但在美國和歐洲等發達的國家,肺癌發病率基本上是穩定持平,甚至略有下降,這和針對高危人群的篩查不無關係。
  • 特殊人群不是免疫治療的禁區!真實世界數據揭秘特殊人群PD-1抗體...
    雖說奇點糕們經常會強調,有治療問題要問醫生,具體到患者個例的指導做不了,但留言和私信中,替正在抗癌的親朋好友做諮詢的還是辣麼多,尤其是當紅炸子雞免疫治療跨進國門之後,那提問量,真是「相當」多啊。但「我家XX現在有腦轉移了,用PD-1還有效嗎?」、「XX都70多歲了,用藥會不會副作用大?」
  • PD-L1的檢測是免疫治療的不二法門嗎?
    PD-L1檢測逐漸得到較多應用,但它的效果如何,是否是免疫治療唯一或者最好的標誌物,是否還有其他標誌物可供選擇,怎樣才能夠更好的富集出免疫治療受益人群,都受到臨床醫生的關注。為此,91360智慧病理網邀請重慶醫科大學臨床病理診斷中心曹友德教授就「PD-L1檢測是免疫治療的不二法門嗎?」做一闡述。
  • 免疫治療標誌物的後起之秀——TMB
    其中TMB是最近幾年,在免疫治療進入臨床實踐後,繼PD-L1以後一個比較好的預測指標。TMB, 全稱是"腫瘤基因突變負荷",就是看看病人腫瘤組織中到底有多少個基因突變,是一個數數的活。腫瘤組織中突變的基因越多,就越有可能產生更多的異常的蛋白質;這些異常的蛋白質,就越有可能被免疫系統識破,從而激活人體的抗癌免疫反應,因此對腫瘤免疫治療的療效就越好。
  • 肺癌免疫治療最新進展:早期介入獲益明顯
    隨著肺癌治療的新藥物和新技術不斷湧現,患者5年生存率正在大大提升。而近年橫空出世的免疫治療,更是備受關注。11月14日,在廣州召開的「巔峰對話,肺同凡響」百濟神州胸外科國際峰會上,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就免疫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布局展開了研討。
  • 2018或將開啟中國腫瘤免疫治療新元年,NGS功不可沒!
    然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並非萬能,在臨床上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毒性管理和獲益人群選擇。目前已有多部指南發布用於免疫治療藥物的毒性管理,而通過生物標誌物對免疫治療優勢人群的篩選上仍面臨很大挑戰。下圖是已經獲批或很有希望指導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誌物情況,毫無疑問的是NGS將會成為I-O治療時代最重要的分子檢測手段。
  • 專訪| 姜豔芳:哪些人可以用免疫治療?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大盤點
    如果有人問腫瘤治療領域什麼最火,答案非「免疫治療」無疑。但哪些人群可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又有哪些可以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標誌物/檢測方法。「2019肺癌免疫先鋒論壇(長春站)」期間,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基因診斷中心、吉大一院檢驗檢測司法鑑定中心主任姜豔芳教授接受了MED24醫學傳媒的專訪,並就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進行了盤點。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一線治療方案之一,標誌物的選擇非常重要。PD-L1是最早被大家認可的一個標誌物,其次是TMB(腫瘤突變負荷)、MSI(微衛星不穩定),這三個指標都是臨床和專家共識已經認可接受的標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