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終有盡頭,是世間萬物無法逃脫的規律。梟雄曹操也會在晚年發出「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的感慨。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希望可以將自己的壽命延長下去,例如秦始皇派徐福出訪仙山,唐太宗李世民為求長生吃丹藥。雖然沒成功,多數吃丹藥延壽的皇帝還都因為重金屬中毒早早死亡,但說明了這份願望確實足夠強烈。
根據科學家對近一個世紀的人均壽命調查統計後,他們發現最近一個世紀隨著醫療水平的上升,糧食短缺問題的改善,不同地區人們的平均壽命上升了15-30年。目前大致的平均壽命在80歲左右,而根據目前的生物學研究,人類生物學理論壽命應當在120-130左右。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40年的差異,成為了科學家研究的重點。
平均壽命與最大壽命的差異
目前關於自然壽命控制因素,比較流行的學說是「自由基氧化學說」,該學說認為:在我們新陳代謝的同時所產生的氧自由基會因為其具有強氧化性而對細胞產生損傷,隨著年齡的增大,這些損傷變得難以修復,最終導致死亡。這決定了我們人類的理論壽命在120-130之間。
但是,人不是在一天突然變老的。衰老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目前的研究表明,以下7個要素是控制衰老的主要條件。正是這些條件決定了我們的平均年齡無法達到理論值。
氧自由基對於身體的損傷作為一種刺激,它會激活身體的抗氧化機制,身體會試圖將氧化應激水平恢復至正常水平,防止氧化損傷的積累。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該功能會逐漸衰退,從而導致了氧化損傷的積累,進而傷害我們的身體。
炎症是對於細胞損傷的正常生理反應,隨著年齡的增加,慢性損傷逐漸積累,使得全身會長期處於慢性炎症狀態,長時間的炎症狀態會影響正常細胞的功能與穩定。
隨年齡增長,最顯著的代謝變化是營養感知失調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營養感覺失調意味著對胰島素等激素的敏感性降低。通常被稱為胰島素抵抗,是二類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線粒體功能障礙會增加氧化應激反應以及代謝廢物的積累
大分子損傷是指蛋白質、DNA、脂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組分改變,因為這些大分子是我們身體功能的承擔者,所以必須要對其進行修復。而這樣的修復會使我們的身體消耗更多的能量,從而增加氧化應激反應。
蛋白質穩定是指通過蛋白質合成與多肽摺疊的協調、蛋白質結構的保存和降解來實現蛋白質代謝的穩態。隨著年齡的增長,蛋白質穩態失衡會導致錯誤摺疊以及錯誤蛋白的積累,這對細胞的分裂和分化有著重要影響。
表觀遺傳變化包括DNA甲基化模式的改變、組蛋白翻譯後的修飾和染色質重塑。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基因的表達方式發生了改變。當年齡增長之後,與這些過程相關的酶的產生受到了影響,從而抑制了細胞內穩態的關鍵途徑。同時,環境因素對於表觀遺傳修飾也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比如輻射,汙染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改變。
幹細胞是組織生長或修復的細胞來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突變和端粒縮短,幹細胞總量逐漸下降。幹細胞的枯竭限制了適應性免疫細胞、造血細胞和肌細胞的產生。引起幹細胞衰竭的表觀遺傳變化不可避免地是細胞分裂的結果,但它們也可能被外部應激源以及由此產生的炎症和氧化應激所加速。
人們受這些因子影響一步步衰老
以上7個因素會從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各個水平給我們的身體帶來改變,導致我們生理功能的下降,也就是說,讓我們衰老。不同的生活方式,習慣都會影響以上這些要素。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未老先衰,而有的人老當益壯的原因。
那麼既然知道了控制衰老的因素,自然是要針對這幾點做出改變。當然,蛋白質的穩態和幹細胞再生我們無法幹預,但是其他幾個方面我們或多或少的都可以有一些影響。比如保持一個樂觀穩定的情緒,保持規律的飲食與作息。又或者,保持規律的運動,及時治療一些小病。這些都有助於我們體內的環境穩定,幫助我們延緩衰老。
另一方面,拒絕食用黴變的食物、在特殊工作環境下做好勞動保護、甚至在霧霾天帶上口罩等方式,我們要做好對自我的保護,減少外界環境對身體的傷害。
將康生活幫助我們延緩衰老
當然,目前的研究也僅僅是揭示了衰老的自然規律的一部分,還有更多隱藏的奧秘等待科學家的探索。雖然,我們無法違抗自然的規律。但是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人類可以生存到自然為我們所設定的生命周期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