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他用兩年時間拿下諾獎,拯救了無數生命

2020-09-14 知道丶朝歌文化

三千五百年前,古埃及就已經有對糖尿病的描述,兩千多年前,古希臘醫生亞的阿勒特奧斯把這種主要症狀為「排洩多且甜的尿液」的疾病命名為「Diabetes」,也就是糖尿病。幾千年來,人類對糖尿病始終束手無策,一旦患上糖尿病就只能坐以待斃。直到一個年輕人的出現,他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班廷


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爵士(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年11月14日-1941年2月21日。他因發現胰島而挽救了千千萬萬的糖尿病患者,並因此獲得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班廷從開始研究到獲得諾獎僅僅兩年時間,不能不說是一種傳奇。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發現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定律,於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2016年LIGO的三位物理學家因探測到引力波,於201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但這兩項發現都是經過了長期的研究過程。


班廷


傳奇的前夜


1869年,年僅22歲的德國醫學院學生 Paul Langerhans (1848-1888 ) 在博士論文裡描述了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的胰臟周圍組織不同的島狀細胞團,可這個天才的發現並沒有受到重視,評委認為他的論文毫無新意,認為那些所謂的「島狀細胞團」其實不過是一些淋巴結。Langerhans的發現就這樣被埋沒了,不到二十年之後,在他41歲時死於尿毒症。許多年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胰島」也稱為「Langerhans島」。


Paul Langerhans


1889年,兩個德國科學家 Josef von Mering(1849-1908 ) Oskar Minkowski(1858-1931)偶然發現了胰臟被切除的狗「患」上了糖尿病。胰臟與糖尿病有直接的關係,無數人前僕後繼,幾十年過去了,卻始終不知道不知道二者有什麼關聯。


當時美國糖尿病專家 Frederick Allen 提出用「飢餓療法」來降低血糖及尿糖。應用絕食和低卡飲食(300-800千卡)的「飢餓療法」確實減少了酮症酸中毒昏迷的次數,挽救了一些患者的生命,但這些患者只是在毫無生趣的悲慘無望的生活中延續生命,平均只有兩年的存活時間。


傳奇的開端


1891年11月14日,班廷出生於加拿大Ontario省的一個農民家庭。1912年秋,21歲的班廷考入多倫多大學主修藝術,然而沒有藝術天分,又志不在此的班廷連續掛科,最後他申請進入醫學院就讀。


青年時期的班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身為醫學生的班廷主動申請加入軍隊,但因視力不佳被拒。第二年他再次申請終於通過,成為一名軍醫。在前線救治傷員過程中他自己也負傷了,差點截肢。


作為軍醫的班廷


1919年退役後,班廷希望進入多倫多兒童醫院當一名外科住院醫師。然而一戰後外科醫師過剩,班廷未能進入醫院工作。


為了生計,他到多倫多以西110英裡的小城開了一家診所。1920年7月1日,診所正式開業,第一個月只有一個病人,總收入4 元。他不得不在 London 的 Western大學做生理系兼職助教來掙錢。正是這個不得已的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甚至改變了世界。


1920年10月31日,班廷正準備給生理系學生上一堂關於糖代謝的輔導課。他對這個領域非常生疏,學醫以來只在見習時看到過一個糖尿病患者,但是他認真地準備著。手頭正好有一本新出版的《外科與婦產科學雜誌》,上面有一篇關於胰腺結石患者合併糖尿病情況的論文:論文中的病例因結石阻塞胰管導致了胰臟萎縮,但胰島卻意外地留存了下來,並且沒有引發糖尿病。一個念頭突然 「閃現 」 :胰腺內的胰島中是否有防止發生糖尿病的物質?只要將動物的胰管結紮讓胰臟萎縮,摘除後提取關鍵物質注射到糖尿病動物體內就能驗證自己的猜想了!


但是班廷當時空有猜想,卻沒有實驗室來驗證。1920年11月7日,班廷到多倫多大學生理系求見著名的約翰·麥克勞德(John Macleod)教授。念於班廷是校友,麥克勞德同意給這位從 未謀面、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幾分鐘的見面時間。站在麥克勞德面前的是個在生理學研究上毫無經驗,說話吞吞吐吐的外科醫師。但是麥克勞德還是耐心地聽完了班廷的陳述 ,他說 :「這個研究值得進行,即使是陰性結果亦有生理學價值」。麥克勞德允許班廷利用次年暑假的空閒時間來實驗室做實驗。


糖尿病領域權威--麥克勞德教授


1921年4月30日,班廷來到多倫多大學做實驗準備。班廷請求麥克勞德給他一個實驗助手測 血糖。麥克勞德叫來兩個生理系學生。麥克勞德對學生說,這個研究可能是陰性結果,但是能從研究中學到實驗技術,更重要的是在陰性結果的研究中可以學到如何做一個好的科學家。

因為經費和安排問題,兩個學生只能輪流著來。兩個學生用擲硬幣正反面的方式決定誰先來, 結果是查爾斯·貝斯特(Charles Best)先來。年僅21歲的貝斯特做夢也不會想到就是這次擲硬幣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貝斯特(左),班廷(右)


班廷設計的實驗裡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結紮狗的胰管,使其順利萎縮只留下最關鍵的胰島組織。但是班廷和貝斯特二人的實驗技術都不行,麥克勞德教授提供的10條狗沒多久就死的差不多了。


第一批的實驗狗死的差不多了,實驗卻毫無進展,此時的班廷鐵了心要將研究進行下去,他轉讓了診所,甚至變賣了一些家產,又買回來了10條狗,開始了新一輪的實驗。破釜沉舟的班廷終於結紮成功只有2隻狗,這兩隻歷經劫難倖存的狗狗為了實驗又不得不取下它們的胰臟進行下一步研究。


班廷將狗的萎縮胰臟切片,再冰凍狀態下研磨成糜,加入生理鹽水製成了提取液。隨後將提取液注射到摘除了胰臟的糖尿病狗體內,觀察其血糖和尿糖的變化。10隻病狗在注射提取液後都得到了令人欣喜的結果,血糖恢復到了正常的水平,停止注射後又再次發病。


班廷、貝斯特,以及第一隻試驗成功的狗


班廷的實驗成功的證明胰島分泌的物質的確在糖代謝機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種物質正是我們熟知的胰島素


為了提高純度、加快研究速度,班廷請對內分泌腺研究專家詹姆斯·克裡普(James Collip)加入研究組。1921年12月,克裡普的加入開大大改進了他們提取胰島素的純度和速度。


傳奇的到來


1922年,第一批糖尿病人接受了胰島素的注射治療,效果非常好,幾乎所有患者都從病態的消瘦恢復了健康。其中最知名的一位患者名叫 Elizabeth Hughes,她是時任美國國務卿Charles Evans Hughes的女兒,飢餓療法讓她骨瘦如柴。接受胰島素治療之後,她迅速恢復了健康。這個特殊的病例也成為了胰島素最好的宣傳,全世界都為班廷的發現發出讚嘆。


治療前後的Elizabeth Hughes


為胰島素做出重要貢獻的四位科學家,從左到右一次是:班廷、麥克勞德、貝斯特、克裡普


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胰島素這一偉大的研究


這距離當初班廷貝斯特開始實驗僅僅兩年。然而獲獎者只有班廷麥克勞德。班廷認為是麥克勞德搶走了貝斯特的功勞,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貝斯特在研究中的重要性。為了彌補貝斯特,班廷將諾貝爾獎金的一半贈予他。隨後麥克勞德也將獎金的一半贈予克裡普。貝斯特後來成了一位著名的生理學家 ,並接替麥克勞德擔任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的生理學教授 和繼班廷擔任班廷和貝斯特醫學研究所所長。


名垂千古


二戰開始後, 班廷積極參加軍事醫學問題的研究而東奔西走。1941年2月20日,在飛往英國途中, 飛機失事, 班廷不幸遇難, 年僅50歲。


1992年世界糖尿病聯盟為了紀念這位醫學史、糖尿病學史上的偉人,這位拯救了無數糖尿病患者的救命恩人,決定以班廷的生日11月4日為每年的世界糖尿病日


一個本科醫科畢業生,憑著一閃而過的靈感改變了世界。從此,困擾人類幾千年的糖尿病變得不再恐怖


或許有人覺得他只是走運而已,班廷確實是幸運的。科學發現也從來不排除運氣的成分,但是成為一個領域的開創者靠的絕不僅僅是運氣。班廷的成果源於當時的靈光一閃,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對工作的認真以及與生俱來的探究精神,這讓他抓住了這個閃光並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功。

相關焦點

  • 寫完《老人與海》,兩年後就獲得諾獎,海明威的這本書講了啥?
    海明威寫完《老人與海》,兩年之後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怎麼做到的?眾所周知,很多作家一生的夢想就是能夠獲得一次諾獎。當然諾獎的審核標準也非常嚴格,很多作家多次被諾獎提名可就是拿不到獎項,比如村上春樹。因此海明威新書剛出版兩年就拿獎非常厲害。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不過,交流內容絕對貨真價實和最新前沿進展,有機會和權威頂級大咖,甚至諾獎得主網聊請教。諾獎得主自己調侃說:「我講課或學術報告從來不乏聽眾。今天不僅沒有真實聽眾,而且還對著電腦屏幕「網聊」,不知道說什麼了」(通常聽眾關閉視頻)。諾獎得主腫瘤免疫學家Dr.
  • 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文|家庭教育自助參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又引發了大眾對於諾獎的討論。言論自由,無可厚非。不過,有些年輕人對諾獎不屑一顧,甚至調侃和嘲諷,這個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你可以調侃科學家,但是請不要調侃科學。我們簡單剖析一下諾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諾獎的意義。
  • CRISPR三巨頭之一張鋒:失掉了諾獎,贏得了專利
    本次諾貝爾獎依舊是六個獎項,分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1、80後青年科學家張鋒之所以很多人聯想到張鋒,是因為他與這兩位獲得諾獎的女科學家被圈內稱為CRISPR三巨頭。張鋒是美籍華人,1982年出生於石家莊,從小就是妥妥的學霸。本科哈佛,博士斯坦福。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少年班神童」莊小威,博士畢業才學生物卻與諾獎擦肩而過
    中科大少年班畢業後,莊小威便赴美開始博士生涯,那年她僅僅19歲。2003年,這位天才少女更是被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垂青,獲得50萬美元獎金。相關論文的發表時間上,也只是一天之隔。 莊小威雖與諾獎無緣,但她的成就確實是諾獎級別的。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楊振寧本科畢業於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於1945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就讀,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和李政道一同,師從奧本海默。
  • 目標諾獎!學渣逆襲全攻略
    而他在做臨床醫生時候對希佩爾-林道症候群(von Hippel-Lindau Disease)的深入了解,也最終為其個人帶來了諾獎桂冠。學渣也能得諾獎???是的!你沒有看錯,(屏幕前快要驚掉下巴的)你此刻是不是也隱約感覺自己也有逆襲的可能?
  • 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胰島素的發明拯救了無數糖尿病人,這是人類醫學在20世紀取得的巨大進步!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因發現了胰島素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當地時間2月12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斯隆研究獎公布了最新獲獎名單。獲獎者一共126人,其中有16位華人學者。作為中國第一系,「四大瘋人院」之首的北大數院,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斯隆獎之所以全球矚目,還因為歷來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比如「納什均衡」的提出者約翰·納什、知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都曾先有斯隆獎殊榮,後來加冕諾貝爾。迄今為止,共計有50位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另有17位獲獎人獲得了「數學菲爾茲獎」,69位獲獎人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位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是一位數學家、物理學家,或許稱不上典型的天文學家,但他用數學的方法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得到了黑洞存在性的結論。」施韡說,「廣義相對論是由基本理論思想建立起的一套理論架構,遵循相對論的思想和引力場方程,能夠得許多推論,也就是所謂的預言。
  • 帶你走進南澳州諾獎的「名人堂」
    站在世界頂端,諾獎的得主們通常都是來自世界各個頂級名校的教授和研究人員。  在感嘆和欽佩他們了不起的成就和貢獻之餘,對於留學生來說,這個獎項還有一些更特別的作用:通過仔細研究歷年的獲獎名單和領域,我們能夠看出該地區的科研實力和教學強項。  澳洲的教育資源和科研實力在世界上都是響噹噹的。
  • 又美又智慧 人狠話不多…今年諾獎得主可去好萊塢
    熱烈盛開的鮮花樹木,激發起對生物和生命的強烈好奇心。 她回憶過:從小最喜歡數學和解謎,我家習慣一邊吃飯,一邊在餐桌討論稀奇古怪的想法。父母很擅長滿足她的好奇心,父親在家裡填滿了通俗科學書籍。六年級那年,父親送她一本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 · 沃森(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 DNA 雙螺旋結構的書,還有個模型,大大激勵了她的興趣。
  • 帶你走進南澳州諾獎的「名人堂」
    站在世界頂端,諾獎的得主們通常都是來自世界各個頂級名校的教授和研究人員。  在感嘆和欽佩他們了不起的成就和貢獻之餘,對於留學生來說,這個獎項還有一些更特別的作用:通過仔細研究歷年的獲獎名單和領域,我們能夠看出該地區的科研實力和教學強項。  澳洲的教育資源和科研實力在世界上都是響噹噹的。
  • 帶你走進南澳州諾獎的「名人堂」
    站在世界頂端,諾獎的得主們通常都是來自世界各個頂級名校的教授和研究人員。  在感嘆和欽佩他們了不起的成就和貢獻之餘,對於留學生來說,這個獎項還有一些更特別的作用:通過仔細研究歷年的獲獎名單和領域,我們能夠看出該地區的科研實力和教學強項。  澳洲的教育資源和科研實力在世界上都是響噹噹的。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記者丨盧伊 李鵬亮 編輯丨段文繼3名英美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拿下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諾獎開出第二份獲獎名單。3名分別來自德英美國的科學家,從300餘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憑藉揭示「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斬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帶你走進南澳州諾獎的「名人堂」!
    站在世界頂端,諾獎的得主們通常都是來自世界各個頂級名校的教授和研究人員。 在感嘆和欽佩他們了不起的成就和貢獻之餘,對於留學生來說,這個獎項還有一些更特別的作用:通過仔細研究歷年的獲獎名單和領域,我們能夠看出該地區的科研實力和教學強項。 澳洲的教育資源和科研實力在世界上都是響噹噹的。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盤點臺灣「諾獎」往事:李登輝曾欲「買」和平獎
    ▲聲名狼藉的李登輝卻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資料圖)▲錢永健兩次落選「中研院院士」  臺海網10月16日訊 捲入醜聞的臺灣「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據傳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最有力競爭者,但因「經濟問題近幾十年來,臺灣憑藉紮實的基礎科學研究,獲得國際同行的肯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就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此外,楊振寧、李政道等諸多諾獎得主,同時是臺灣「中研院院士」,他們定期回臺講學,也帶動島內科學研究的提升。至於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臺灣地區有多人曾獲提名,但都以落選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