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剛剛進入冬天,一年一度的冬令時的日子就到了。歐洲和北美相繼將時鐘撥慢一個小時,迎接冬日的到來。
每年冬令時或是夏令時調整的時候,總是會有專家會質疑這個已經執行了幾十年的行政式改變時區方式。上周,一群來自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一起抗議這個調整時間的政策。他們一致指責每年十一月的時間調整和這個季節大幅增加的抑鬱症有著深刻的關係。
冬令時和夏令時一道組成是一個日光節約系統,其目的是為了節約北半球夏季的白晝時間,從而達到節約照明所產生的能源消耗。從20世紀初首先在歐洲實行之後,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今日。但是到了如今,有著越來越多的健康專家認為這個節約能源的政策實際上對人的健康有著不利影響。
北歐有著較高的抑鬱症發病率。
這群抗議的學者們在丹麥翻閱檢查了從1995年到2012年之間一共18萬份抑鬱症的診斷報告。並以夏令時和冬令時為時間點進行對比,他們發現從夏令時調整到冬令時的轉變使得抑鬱症的案例增加了11%。但是有意思的是,夏令時的改變並沒有使得抑鬱症的數量有明顯的下降。
一般來說,進入冬天后,丹麥在下午四點就已經日落。
「我們基本確定冬令時的時間改變導致的抑鬱症病人增加是相關的。而白晝時間的長短和天氣的好壞都是我們研究考慮的影響因素。」一位丹麥學者Soren Ostergaard在新聞採訪中如此表示。這位學者在《華盛頓郵報》的採訪中表示,他們是第一個將抑鬱症與冬令時相聯繫的研究團體,雖然他們發現了這個相關係,可是他們並不是很清楚這樣的相關係是如何發生的。
研究者認為一個較為可信的緣由是在緯度很高的丹麥,冬季往往要承受長達18個小時左右的黑夜。在冬季,下午4點就會完全天黑,而人為的將時間回撥一個小時會讓人們覺得白晝時間變短更加具體化。而事實上,北歐高緯度地區的居民往往有著比世界其他地區更高的抑鬱症發病率。
對於現代人來說,當早晨有陽光的時候,他們往往都被迫在家中洗漱,然後擠進交通工具裡前往辦公場所裡。等到下午能夠有時間休息的時候,冬天的時候,往往已經是夕陽西斜了。所以在冬日裡,陽光的缺乏和抑鬱情緒的增長是正相關的。Ostergaard建議人們在冬日裡要在陽光充足的中午時分多走出戶外享受陽光或是日光,這樣可以有利於減輕抑鬱情緒。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並沒有這個困擾,中國大陸地區曾在1986年至1991年之間實行過夏令時。但是由於我國東西經度跨越太大,導致各地產生困擾。因此在1992年將這個制度終止了。不過,既然冬日已經開始了,大家還是要多走出戶外享受日光,減輕負面情緒。
撰文:Azure
編輯:薩瓦
更多推薦閱讀歡迎關注
《The Good Life優仕生活》微信號
▲▲▲
北歐的時髦基因:芬蘭阿爾託大學
土耳其自由報:危機中乘風破浪的報刊航母
危牆之下的Vine會不會接受這個尷尬的絕處逢生機會?